坐月子的方方面面你都知道嗎?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坐月子的方方面面你都知道嗎? 親子 第1張

關於坐月子,西漢《禮記》稱之為「月內」,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婦女產後必須的儀式性行為。至今,閩南語仍稱坐月子為「月內」。「坐月」一詞首見於宋代醫家陳自明的《婦人良方大全》,該書有「坐月門」一篇專論。從社會學、心理學和醫學的角度來看,坐月子是協助產婦順利渡過生理和心理轉折的關鍵時期。

其實不只是在中國,坐月子也是一些東亞民族婦女在生產過後休息調養身心的習俗,時間約一個月,故稱坐月子。日本稱產後之肥立(產後の肥立ち、さんごのひだち)韓語稱為三七(삼칠、三七,即21日)。依各地民情風俗不同,也有四十天、兩個月和一百天的差別。坐月子實際上是對產婦的行為和照顧方式的限制。

1

坐月子是陋習嗎?

坐月子是中國產婦的一種傳統儀式。其實在歐洲的一些國家或地區,也是對剛分娩後的產婦會有特殊的區別對待和特殊照顧的傳統,雖然沒有稱之為坐月子。但到了當代,有人開始對產後坐月子的行為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產後坐月子是一種陋習,沒有必要,應該摒棄。

他們提出質疑的理由是:西方人不坐月子,往往產後立即上班,甚至體育運動,但似乎也沒見她們患產後諸病。

事實上,外國人也意識到產後的恢復是一個關鍵時期,國際上稱之為「產褥期」,一般規定是產後六個周。在這段時間產婦也要注意休息,改善飲食,調理體質,恢復子宮活力。

甚至北歐的芬蘭、瑞典等國,新生兒的爸爸也要「坐月子」,他們和產婦一樣,有一定的「產假」,因為面對人生的新階段,新爸爸也要調節身心,這樣可以更好的照顧產婦和家庭。

不同的是:中國人坐月子更強調在內容上的具體化,包括如何避風寒,該吃什麼食物等等。這些具體化的行為已經成為了一種習俗,這種習俗不僅僅停留在主觀的認知下,而是一種必經的過程。

畢竟中國人與白人的體質有別:中國人的體質偏於虛寒,產後更因氣血暴虛而易感風寒,甚至成產後風諸症;西方人體質偏熱,氣血偏旺,產後亦不甚虛。

因此說,坐月子本身就是從保護產婦健康的角度而設置的,坐月子絕非陋習,正確坐月子是有益於產婦的。

2

坐月子是產婦健康的重要保證

所謂坐月子,即是通過休息與食補,以助產婦迅速恢復氣血與腎氣。

中國有一個特有名詞叫月子病。所謂月子病,是指婦女在生產(包括小產)之後一個月內所受到的外感或內傷而引起的疾患,也包括在月子里沒有治愈而留下的病症。婦女在生產後,因筋骨腠理大開,身體虛弱,內外空疏,如果此時不慎使風寒侵入,或大怒大悲,或過多房事,都能引起月子病。

中醫認為,婦人懷孕的過程需要大量消耗腎精,分娩的過程會出很多血,血為氣之母,血傷則氣亦奪;胎兒得母體之精而孕育成形,一旦脫離母體,血肉聯繫被切斷,等同於母體傷精。因此說,生孩子會讓母體精、氣、血三者皆受損傷,非坐月子不能調整過來。

歷代的醫家都對產後保養和治療有所論述。朱丹溪明確提出:「產後當大補氣血,即有雜病,從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虛,皆不可發表。」張景嶽認為:「產後既有表邪,不得不解;既有火邪,不得不清;既有內傷停滯,不得不開通消導。不可偏執。」何松庵推崇:「產後氣血大損,諸事必須保重,切不可恃健勞碌,致內傷外感,六淫七情諸證,為患莫測。」

若不坐月子,產婦休息不當,飲食不節,更兼感寒,鮮有不傷腎的,甚至迅速體質變差,易患產後諸疾。

有人認為,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坐月子沒有必要了。卻不知因生產而導致的氣血與腎精兩虛並不是改善生活條件所能迅速恢復的。

而且,生活條件改善並不意味著人的體質就會更好。今人多喜食生冷油膩,兼多熬夜,平時工作與生活壓力大,這些都容易傷損氣血。所以說,產後坐月子是必需的,也是有益於產婦健康的。

3

坐月子當防寒避邪

風為百病之長,寒邪最傷陽氣,風寒邪氣雜至,最容易導致各種病症。產婦體虛,既無力衛外,又無力祛邪,故若受邪,邪氣很容易自三陽深入三陰,導致多種大病重症。因此說,婦所有養生的原則,歸納為一句話,即是避邪。

若逢盛夏,天氣炎熱之時,產婦亦當避暑。建議保持屋子通氣,不要讓屋子完全封閉憋悶。需知,產婦本來就血虛,汗血同源,汗出過多亦傷血。

有新聞報導,在山東淄博,一產婦在高溫天氣坐月子,家里門窗緊閉,還穿著長袖長褲,蓋著被子,最終導致中暑不治身亡。

從中醫來分析,因生產會導致腎精和氣血雙虛,坐月子就是補氣血,養腎精,兼避免風寒外襲。若在盛夏仍避風保溫,這是誤解了坐月子的本意。再者,若久關窗戶,室內熱濁閉滯,亦不利於清氣宣通。

又如:老人家往往重視坐月子,要求產婦不能洗澡,不能洗頭,不能吹風。逢盛夏,天氣炎熱,過度避寒亦屬不必。

預防受寒,產婦可用生薑或艾葉煮水來擦身,或洗頭洗澡。但我還是建議擦浴,這樣更不容易受寒。一荷蘭人朋友平時體格健壯,生產後赤腳走路,即感足部和踝關節冷痛,用艾葉泡腳洗浴,冷痛消去。

總之,產婦不僅要避風寒,還應避免炎熱所致大汗淋漓甚至中暑。

4

坐月子的藥食療法

婦女產後往往氣血大虛,當重視補益氣血,以飲食調理為好。禁食寒涼和辛辣,不要太過清淡,適當滋膩些,只要能運化就好,但又不可過度,以防損害胃口。

例如,某些地方的習俗是產婦要吃雞,餐餐雞肉雞湯,吃到產婦反胃。雖然雞能補益,但如此吃法不但影響胃口,甚至影響心情,這即是過度了。

國內不少地方有如此習俗:產婦坐月子時要喝黃酒,可能用黃酒燉雞蛋。因黃酒香氣濃鬱,甘甜味美,風味醇厚,溫飲,或加薑煮而飲之,有補血養顏、活血祛寒、通經活絡之效,能補虛損。對於產婦而言,甚能溫補氣血。

產後當天即可開始服生化湯,最能排出惡露和瘀血,促進子宮恢復活力。羊水本用於養胎,胎兒既然已經娩出,殘留於子宮內的羊水和血液即成為濁毒瘀血等病理因素,要及時排出才好。一般可連續服七至十四天。

現今,產後抑鬱症高發,分析其原因:肝藏血,肝主情志,產後血虛,肝血與心血皆虛,心神失其所養,故易出現抑鬱。

養血,當先養肝。坐月子期間,產婦應保持心情舒暢,盡量避免煩躁;養肝血,前賢有八珍湯,甚有良效,此方由四君子湯與四物湯組成,既能補血,又擅補氣,頗為適合產後氣血俱虛的情況,建議加生薑三片,大棗30克(切開)同煎,效果更好。

此外,可用下方:炙甘草30克,小麥100克,大棗30克,水煎服,日一劑。最能養心補血,並可防治產後抑鬱。

另外產後補血養心可以食用玉靈膏,它是氣血雙補,養心安神的最佳食療方。玉靈此膏出自清代名醫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調養氣血效果甚佳,益心脾,補氣血,安神益智。尤其對產婦體弱,氣血虧虛、精神萎靡,納谷欠佳、睡眠不佳等有良好改善。

5

坐月子要睡好

坐月子的目的在於補益氣血和腎精,除了吃好,還需要休息好。

中醫認為,血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素問·八正神明論》亦雲: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產婦因生產分娩,氣血大虛,精神疲憊,體虛乏力,本就容易導致睡眠質量不好,再加之要照顧孩子,更會出現睡眠不足且不規律。建議產婦盡量抽空睡覺,只要有時間,爭取睡一會兒。

產婦可以用手機,但不建議一直看手機。其害有二,一則久視則傷肝血;二則久視則影響睡覺。

休息好,心神安則五臟皆和,如此更有利於產婦身體的恢復。

6

產婦要做適當運動

有人問,坐月子期間,產婦能不能運動?當然可以。運動可以升陽,陽氣宣通,氣血流暢,身體自會感覺舒服。

西醫認為,產婦若長時間臥床容易導致許多產後疾病,比如,新陳代謝緩慢、腸胃功能衰退引起痔瘡等。

適當的產後運動可以讓臟腑功能盡早恢復,同時還有利於惡露淤血的排出。畢竟淤血不去新血難生,產後失血,更需祛瘀生血。

劇烈運動反而會耗傷陽氣,導致體質變差。因此,產後運動適當便好。何為適當?我的觀點是運動後周身微微汗出,即達到了最佳效果。不可運動至大汗淋漓,這樣反而會傷損正氣。

7

坐月子還能治療宿病

坐月子不僅僅是為了讓產婦恢復產前的狀態,同時還可以治療一些宿病。

分娩的過程雖然傷損精氣血,但同時也有利於排出體內鬱積的濁毒血瘀。分娩之後認真坐好月子,不但可以讓氣血盡快恢復過來,還可以祛瘀生新,使身體煥發出新的活力。

坐月子能改善體質:有人生完孩子後面色更紅潤,皮膚更細膩;有人產後精神與體力較懷孕前更充沛;有人坐完月子牙齒變白,黃褐斑也變淡了;有人素來畏寒肢冷,坐完月子後完全不畏寒了。

因此說,好好坐月子,不但能早日恢復體力,還有助於讓自己健康起來。

坐月子是對產婦的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的關懷,已經成為中國的傳統習俗。與其質疑,還不如認真去探討坐月子的優點和好處,應該如何才能把月子坐好,把這種優良傳統落實在讓產婦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上,實實在在地把傳統傳承下去。

註:本文由我的學生張翼整理自我的微博:選擇中醫_董洪濤

本文來源:董洪濤的新浪博客

坐月子的方方面面你都知道嗎? 親子 第2張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穴位,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九歌(微信號:13714982120)

痛則不通,通則不通

針灸

坐月子的方方面面你都知道嗎? 親子 第3張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薦語:針灸,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大陸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在這里,我們只為學習,只為傳承!


學習中醫,傳承經典,選好書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