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作者 | 楊瑞
來源 |財經三分鐘(qgq1818)
舉國震驚的「毒奶粉」事件,已經過去了十年。
國產奶粉的品牌形象,也在一夜之間轟然崩塌。
此前不受待見的進口洋奶粉,從此如同烏鴉飛上枝頭變鳳凰,一度成為「護航嬰兒安全」的代名詞。
但時至今日,飽受詬病的國產奶粉風平浪靜,而所謂的洋奶粉,卻頻頻陷入了產品召回的醜聞中。
果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雀巢奶粉礦物質含量過高;
德國市場緊急召回!
嬰兒是家庭未來的希望,奶粉是嬰兒健康成長的基石。
如今,就連國際奶粉巨頭雀巢,都開始將黑手伸向了嬰兒。
最近,有媒體報導稱,雀巢在德國緊急宣布產品召回令:
一批恩敏舒氨基酸嬰兒配方奶粉,因為礦物質含量過高,一旦兒童食用,可能會導致出現惡心、嘔吐和頭痛等症狀。
這批問題產品的批號為:80250346GA的400克恩敏舒氨基酸罐裝奶粉。
而這並不是雀巢第一次召回問題奶粉:
早在2003年,雀巢就爆出過轉基因奶粉事件,當時中國上海的朱燕翎,還一度以欺騙消費者的名義,將雀巢告上了法庭。
2005年,美國雀巢「金牌成長3+奶粉」,因為含碘超標,被迫進行大規模產品召回。
2008年11月26日,雀巢奶粉被驗出三聚氰胺。
而三聚氰胺,正是讓中國乳業巨頭三鹿走下神壇,將國產乳業帶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的罪魁禍首。
……
都說國產奶粉不可靠,早在十年之前,光環環繞的洋奶粉,跟國產奶粉,無疑是八十步笑百步。
而雀巢最近的一次召回,僅僅發生在四個月之前。
在今年7月27日,智利衛生部發布警報稱,雀巢NAN早產兒配方奶粉檢測出細菌超標。
隨後在智利衛生部的重磅出擊之下,問題奶粉被迫召回,雀巢公司遭到相應制裁。
如今,頻頻爆發醜聞的雀巢,才四個月不到,就又爆出奶粉產品有問題。
果真是:記吃不記打。
召回產品不涉及中國;
「中外有別」已成慣例?
在德國召回問題奶粉的同時,雀巢宣稱:此次召回並不涉及中國市場。
有沒有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
早在2010年,夏普宣布召回一款32英寸液晶電視,但不涉及中國市場,中國市場只允許更換零部件,而非電視。
無獨有偶, 2016年三星旗下的手機突然爆炸,在輿論的壓力下,不得已在全球範圍內召回,但惟獨漏掉了中國。
不僅僅是夏普、三星,許多洋品牌召回缺陷產品時,都將中國市場排除在外,這似乎早已經成為國際通行慣例:
2016年4月,因制動踏板卡簧存在安全隱患,德國汽車巨頭大眾在全球範圍內召回問題車系,卻不涉及中國市場;
2017年,因為旗下的抽屜產品傾倒,致一名男童死亡,全球傢俱巨頭宜家緊急在北美召回1730萬件問題抽屜櫃產品,召回計劃中,中國不在此列。
因為爽身粉致癌,遭到美國監管機構重罰的強生集團,近年來進行了五十餘次產品召回,其中有48次將中國排除在外……
更絕的是,從2008年至2014年的六年間,日本東芝公司對旗下的筆記本、彩電、洗衣機、手機等產品,多次進行過全球範圍的召回,但無一例外的都將中國市場排除在外。
中外有別,洋品牌的雙重標準簡直讓人難以置信:在加速進軍中國市場時,卻在質量產品召回中,屢屢將中國排除在外。
如今,作為國際飲品巨頭,中國作為其全球範圍的第二大市場,截至目前,雀巢對大中華區的直接投資已累計超過70億元人民幣,擁有33家工廠,在中國擁有約5萬名員工。
而在全球經濟形勢惡化,雀巢業績承壓的背景下,唯有中國市場一枝獨秀,保持強勁增長。
換句話說,對於雀巢而言,中國市場很重要,但所作所為,儼然是:吃著中國的飯,卻讓中國消費者寒心。
一個個國際巨頭,像欺負小孩一樣欺負中國。
然而,讓人無可奈何的是,面對不公,國人可能剛開始還會憤怒,但是一旦發現並沒有任何效果時,慢慢就會在絕望中,變得麻木。
反過來又會助長國際巨頭們的囂張氣焰。
在如此反復的惡性循環中,缺陷產品召回:中外有別,儼然已成洋品牌的默認潛規則。
「中國除外」為何屢禁不止?
事出反常必有妖!
擁有著14億人的巨大市場份額,本該擁有著強大的話語權,但中國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卻屢屢遭到漠視。
面對質疑,國際巨頭們一句:符合中國標準,就能輕飄飄的懟到讓你啞口無言。
是的,雖然我們不滿、憤怒、甚至抗議。
但卻無法回避:中國部分行業產品的國內標準,不僅遠低於歐美標準,甚至就連最普通的國際通行標準都不夠。
就拿食品行業為例,有些產品在國內銷售前,經過食品衛生部門的安全檢測,符合國家標準後,推向市場,進行大範圍的銷售。
但是同等標準的產品,從內銷轉向出口,卻經常遭遇:因為產品不合格,而被退貨的尷尬。
在某些行業,相對於歐美的產品標準,中國國內的國標卻是遠遠不及。
以至於在日本出口行業,曾廣為流傳一條潛規則:一流產品在國內,二流產品往歐美,三流產品銷亞洲,壓倉底的產品高價賣給中國人。
最次的產品,高價賣給中國!
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升,國標的標準也在逐漸提升,其中部分行業甚至超過歐美標準。
拋開國標因素之外,當然最核心的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不完善。
在歐美日等西方國家,如果企業爆出質量醜聞,維權意識極強的消費者,不僅會果斷向監管季候投訴,如果企業繼續屢教不改,漠視消費者正當權益,還會被一紙訴狀告上法庭。
最後不僅被判賠償,還落得名譽掃地的下場。
換句話說,在強大的懲罰機制下,企業始終處在弱勢的一方,絲毫不敢有逾越的野心。
但在中國,形勢卻完全扭轉:
且不說,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普遍不強,被侵權,也多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怕麻煩心態;
也不說,即使投訴維權,向來喜歡和稀泥的消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單就說,即使維權成功,還要時刻擔心被投訴企業的報復。
試問,性價比如此之低的維權,有誰願意去以身試險?
結語
響鼓必要重錘。
歐美企業對侵犯消費正當權益的畏懼,也並不是與生俱來。
而是市場監管的高壓之下:無論是消費者保護機構,還是法院,甚至消費者自己,都聯手抱團,對侵權Say,No!
中國作為全球消費潛力最大的市場,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提高與市場地位相配的話語權,才是消費大國從大到強的必經之路。
對於監管而言,僅僅和稀泥,只能是適得其反,不僅無助於危機解決,反而會弱化消費者的來之不易的信賴。
不說像美國監管機構對強生爽身粉,處以313億的巨額罰款,但是懲罰程度絕對要重到:讓漠視規則的企業感到肉痛才行。
當然,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如果說,只要有企業膽敢對消費者權益漠視,甚至出現「全球召回。中國除外「的歧視性行動,消費者難道不能用自己手中的鈔票投票?
假設所有的消費者集體抵制不消費,不用監管發力,企業立馬會認慫,畢竟資本終究不會跟錢過不去的。
但問題是,很多情況下,中國消費者往往是:一個人一條龍,三個人卻是一條蟲。
要想徹底讓雀巢的悲劇不再重演,只能說:維權尚未成功,國人仍需努力!
簡介:2017年度影響力財經新媒體,深度解讀國家大事,剖析樓市政策,把握投資風向。每天3分鐘,由淺入深、以小觀大,為您提供新鮮、全面、透徹的財經評論,助您讀懂財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