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龜兒子毀了老子一世英名!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這龜兒子毀了老子一世英名! 歷史 第1張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講的歷史是真的嗎|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

龔自珍,是清朝後期最出名、作品流傳最廣的愛國大詩人,沒有之一。

他的作品被南社的發起人柳亞子稱為「三百年來第一流」,可謂是極高的讚譽了。

但凡念過點兒書的人,誰不會背兩句老龔同志的名篇?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龔自珍,以才情流芳百世,更以他的一腔報國熱血,青史留名,被永遠地推上了神壇。

但神壇之下的他,嫖.娼成性、一生嗜賭,教出了一個被永遠釘在恥辱柱上的龜兒子,最後死在了一場說不清的風流密案里…

簡直與傳說差了十萬八千里!

01

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初五,龔自珍出生於浙江杭州。

他家世代都是讀書仕宦之家,家族在西子湖畔定居400餘年,是樹大根深的世家大族。

他爹、他爺爺、他叔叔舅舅,都是進士出身;

他娘、他奶奶、他嬸嬸表姐,都是當時的才女。

成長於這樣的環境里,老龔同志能不讀書好嗎?

他8歲讀《經史》、《大學》,10歲學《說文》,13歲作《知覺辨》,15歲,就能出詩集,是江淮一帶很有名氣的天才少年。

老龔18歲那年,就考中了順天鄉試,不過名次不高,是監生中式副榜第28名。

雖然這個成績對普通的讀書人來說已經很好了,但老龔覺得自己出身書香世家,從小文才武略那樣不是第一?

怎麼能就考28名呢?

對自己要求100分的人,是不能接受自己只考了85分的。

於是老龔回家苦讀三年,21歲時,再去赴順天鄉試,沒想到復讀的結果更差了,直接榜上無名,名落孫山。

老龔很受打擊。

大家不都誇他是才子嗎?

不是說他的文章寫得好嗎?

為什麼就是考不上?

他在腦海里細細思索自己在考場上寫的文章,越想越覺得自己文采橫溢,一點兒沒毛病。

回家請教幾個知名學者,大家也都誇他寫得好。

但為什麼沒考上?

《說龔定庵》中記載了這麼一個小故事:

【乙醜,龔卷落王中丞房,閱頭場第三篇,以為怪,笑不可遏。隔房溫平叔侍郎聞之,索其卷閱,曰:‘此浙江卷,必龔定庵也,性喜罵。如不薦,罵必甚,不如薦之。’王薦而得雋。】

第一次考試時,龔自珍當時已經才名遠播,考官們都聽說過他的名氣,但這名氣卻不是什麼好名氣,是說龔自珍太愛罵人了,嘴太臭。

會試的閱卷官們害怕被他罵,只能讓他當選中了進士。

沒想到老龔對這名次不滿意呀,三年後又考了一場,這次的閱卷官可不是三年前那批好說話的了,看過卷子後直接把他劃掉了。

經過多番打聽,龔自珍才知道,閱卷官之所以看不上他的文章,都是因為他的字寫得太醜了。

(龔自珍的書法)

都說字如其人,一個人的風骨往往就浸透在他的字跡里面。

縱然你如何廣有才名,字醜?

對不起,不能要!

雖然這種評判方式挺不科學的,天底下字醜的人多了,難道一個個都根骨不正嗎?

但在明清兩朝,字跡整潔漂亮,也是要算卷面分的。

明清的科舉考試非常重視對考生書法的考量,甚至往往超過文章內容本身。

資料顯示,清朝科考要求之用「館閣體」,要求字體烏、方、光、大,書法越好看,就越容易入考官法眼。

而龔自珍的字卻潦草逼仄,也沒有用規定的字體來書寫,主考官們打著放大鏡也看得很吃力。

縱然給他過了,到了後面殿試上,也過不了皇帝那一關。

主考官曹振鏞以他「楷法不中程」為由,把他的名次排在了最末。

02

據說這老龔也是個一根筋,科舉失利以後回家,對老婆孩子發了好一頓火,當夜就要老婆孩子練書法,說是自己吃過的虧不能再讓娃吃。

後來龔自珍的夫人何頡雲,就練出了一手好字,在當時的太太小姐圈里很有名。

可老龔是典型的對他人嚴苛、對自己放鬆的那一種人,老婆的字都練好了,他的字還是那醜樣。

後來龔自珍參加內閣中書的職業能力測評時,旁邊人就說:

(龔自珍)不能作小楷,斷斷不得。

如其夫人與考,則可望矣。

像龔自珍這樣有才氣的名士,雖然不能視功名如糞土,但看到朝廷因為這種理由就斷了自己的進階之路,心里是很生氣的。

他自命清高,用這樣的方式向朝廷挑釁:「你們選拔人才只看字好不好,不如讓我家夫人入翰林做大學生吧!」

清朝一向最重視表面功夫,連選拔官員都要挑長得高大挺拔帥氣的,書法當然比內涵重要咯!

曾國藩後來就對此向鹹豐皇帝提過意見,說「豈可但觀其舉止便捷、語言圓妙而不深究其真學真識乎?」

但並沒有得到皇帝回應。

這種朝廷取士的不良風氣,積弊已深。

龔自珍曾經憧憬著踏入仕途,用自己的才華來改變這樣的現狀,卻不想自己連門檻都沒邁過去。

多次失望以後,他便發出了「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喟嘆。

皇帝和官員因循守舊,看不清世間局勢,更不願做出改變,甚至阻斷了真正有才學之人的晉升階梯,這世道究竟還有沒有救?

03

在考完鄉試回家的路上,龔自珍路過了鎮江,剛好碰見當地百姓在舉辦一個祭祀玉皇大帝的大法會。

主持祭祀的道士認識龔自珍,跟大家一說,大家一聽這位青年竟然是譽滿江淮的大文豪,於是邀請他上台做一首「青詞」。

所謂「青詞」啊,就是一種寫給神仙看的詩詞,要寫得越歌功頌德、華麗繁復越好,不能寫得太簡單了,要專揀老百姓聽不明白的。

言之無物不要緊,你寫的別人看不懂,別人就覺得你水平高。

明朝那個大奸臣嚴嵩的兒子嚴世藩,青詞就寫得當世一絕。

龔自珍一聽眾人要求,尋思我沒寫過呀,咋寫?

道士朋友大手一揮:「你愛咋寫咋寫!」

老龔腦袋一歪,靈感就來,當下揮毫,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已亥雜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大清四萬萬民眾,世間豈無人才?

但這樣因循守舊的世道里,人才沒有晉升之途,只能望著江水空喊一句懷才不遇,「萬馬齊喑」,真是家國之哀!

乾隆盛世,人人稱頌,而龔自珍已在此時,初感這盛世的頹勢。

古往今來,有才學的人,都是很憤世嫉俗的人。

他想要打破陳規,沖破禁錮,卻不得不望洋興嘆。

不久以後,龔自珍的妻子因為庸醫誤診,死於徽州,他愈發意志消沉,對朝廷對社會失望。

但讀了這麼多年聖賢書,難道就是在這里自怨自艾的嗎?

龔自珍如果再這麼消沉下去,以後的文壇上,也就不會有這麼一位「三百年來第一流」了。

一年後,他寫下四篇《明良論》,第一次完整地表達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對君主專制進行了抨擊,其開明思想領先世界。

外祖父段玉裁閱後又驚又喜,他欣然加墨批點,認為他的論述正中當今政治要害,是別具一格的見解。

04

在此後的十幾年里,龔自珍從未放棄過科舉取仕,一次次趕考,一次次失望。

他堅信自己有匡扶天下之才,卻六次考試,六次名落孫山。

直到第六次科舉考試,龔自珍在殿試中效仿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寫下《禦試安邊撫遠疏》,講述平定叛亂後的治國理政之法,闡明他的改革主張。

「千餘言揮灑殿前,直陳無隱,閱卷諸公皆被其震驚。」

可偏偏主持殿試的太子太師曹振鏞,是個最頑固不懂變通的老臣子,他一生信奉多磕頭、少說話,不滿龔自珍的改革主張,只給他的一個不鹹不淡的名次。

龔自珍依然沒有進入翰林的資格,當了個小小的內閣中書的閒散差事。

他原本是個錦衣玉食的文人公子,偏偏在一次次失敗後消磨了棱角,淪為鬱鬱不得志的江湖客。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道光十九年,龔自珍辭官南歸。

他辭官的原因無非兩點,一是他屢屢揭露時弊,觸動當時王公貴族的利益,於是受到各方勢力的打壓。

二是,當整個社會從盛世走上下坡路的時候,對黑暗官場的失望一天天累積,終於無法忍。

【明知此浦定重過,其奈尊前百感何。亦是今生未曾有,滿襟清淚渡黃河。】

當初如何雄心壯志地北上,如今便如何灰溜溜地回來。

有人說,就是從這時候開始,龔自珍染上了風流的臭毛病。

官場失意,情場得意,老龔同志流連煙花場,徹徹底底地變了一個人。

但實際上,老龔不是從這時候才開始風流的。

他生性風流,在京城和家鄉都有眠花宿柳的光榮事跡,倒是辭官之後的幾年,安分了許多。

05

道光二十一年,龔自珍的父親龔麗正去世,子承父業做了杭州紫陽書院的講席。

為人師表的龔自珍,很不成體統。

他放棄了當官求功名的事業以後,一度也放棄了寫詩的事業,轉而投向了賭博大軍。

【定庵(龔自珍)交遊最雜,宗室、貴人、名士、緇流、傖儈、博徒,無不往來。出門則日夜不歸,到寓則賓朋滿座。】

他終日與各種三教九流往來,常常徹夜不歸,聚眾賭博,什麼雙陸馬吊、牌九蛐蛐,都信手拈來。

他最喜歡玩的,是一種叫做搖攤的賭錢玩法,以骰子搖出點數﹐以四除之﹐視其有無馀數﹐或馀數為一﹑二或三﹐以博勝負。

龔自珍考科舉的運氣不太好,賭博的運氣也依然不好,常常揣著大把銀子進門,光著衣兜出來。

他曾經在京城做官的時候,收藏了一枚傳說中趙飛燕用過的玉印。

那可是老龔花了五百金的大價錢弄來的,剛拿到手那會兒天天抱著睡覺,喜歡得不得了。

可一到杭州,一天跟人玩壓寶,壓一局輸一局,不僅輸光了身上的銀子,還賒了兩個月的薪水,實在沒辦法,竟然把他的寶貝玉印拿出來抵債。

就這樣,他還不死心,還要再玩最後一局。

雖然老龔在心里不斷祈求勝利女神的到來,但女神剛好在打瞌睡,老龔依然是輸,差點把自己都賣給賭坊。

「未幾,因博喪其資斧,又質之人矣。」

龔自珍不以自己沉迷賭博為恥,還得意洋洋地研究起了賭博學,在他睡覺的帳子頂上畫滿了一二三四的數字,平時沒事幹就躺在床上,看著帳子頂東算西算,消磨時間。

他研究了好久,覺得無師自通了,「自謂能以數學占盧雉贏輸之來復」,可一上賭桌,卻還是輸。

有人嘲笑他逢賭必輸,他就回答:

有人才抱馬班,學通鄭孔,入場不中,其魁星不照應也;

如予之精於博,其如財神照應者何?

有的人才高八鬥,可是怎麼都考不中科舉,是文曲星不照應;

像老龔這般精於賭博的,一天到晚輸,不就是財神爺不照應他麼?

06

按理說吧,這官場失意,賭場就能得意;

賭場失意,情場就能得意,可龔自珍也不知道是哪輩子的祖墳冒了黑煙了,他一個帥氣有才的大好青年,竟然連情場都很失意。

從杭州到揚州,再到京城,一路沿著京杭大運河北上,一路都能聽見龔自珍的花邊新聞。

他愛各種美麗的女子,但絕不玩弄她們,每一次都是真心相待,像呵護「人間薄命花」一般地將她們捧在手心。

談戀愛是很花錢的,而龔自珍基本把自己每個月賺的錢都輸光在賭坊里了。

幸好龔家是世家大族,龔自珍雖然攢不出多少錢,靠啃老倒也還能喝幾杯花酒。

可是秦樓楚館里的愛情,從來都不長久,他一度為此很是傷情。

在京城做小官時,他愛上了一個叫顧太清的女人。

那女子與他在煙花柳巷中見過的都不同,她高貴、清冷,才華橫溢,她美麗、溫婉,明艷動人。

她是當世有名的才女,吟詩作賦、琴棋書畫無一不通。

龔自珍第一次見到顧太清時,就被她身上與眾不同的氣質所深深折服了。

可是,她是別人的妻子。

顧太清是最安分守己的女人,一開始對龔自珍都是逃避躲閃,龔自珍也恪守本分,從無逾矩。

可是愛情有時候就是這麼不講道理。

這兩個人還是相愛了。

他們一起看花賞月,閒時幽會,享受著偷情的刺激與快感。

龔自珍常常想,他如此愛她,為什麼上天不讓他們兩個先相遇呢?

有時候,他也會想,乾脆拼著性命不要,與她一起遠走天涯吧!

可是他無法做到。

因為他的情敵,是他惹不起的人。

那人是榮恪郡王綿億的兒子奕繪,也就是著名的五阿哥永琪的孫子,真正的滿清貴胄。

當時龔自珍在宗人府任主事,是奕繪的下屬官員,經常需要去他的府邸匯報差事。

奕繪也是個喜好詩文的,在文學上造詣頗高,因此對這位才華橫溢的大詩人很是禮遇,將他奉為座上賓,任由他在府中行走,還常常把側福晉顧太清叫出來,三人一起吟詩作詞。

俗話說得好,三人行,必有一人綠。

龔自珍就這樣給自己的上司戴了一頂綠帽子。

奕繪公務繁忙,常常不在家,這就給了龔自珍和顧太清幽會的時機。

兩個人都是才情絕倫的人,據說他們一起幽會聊天時,喜歡用蒙古語對答,用京片子談論詩詞,用吳儂軟語調情,旁邊的仆從即便聽了他們講話,也聽不明白他們在講什麼。

靠著這一手絕活,兩個人悄悄談起了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並自以為瞞天過海。

07

雖然龔自珍和顧太清彼此愛得小心翼翼,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一天下朝,奕繪和仆從走在路上, 那仆人便悄悄告了密。

奕繪取下自己的頂戴一看,果然紅中透著綠光。

再一打聽,京城內這樁事情居然已經傳得風風雨雨沸沸揚揚,而他這個當事人,居然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奕繪勃然大怒,當即發難,於是一對才子佳人,一個落荒而逃,離開北京城,一個被逐出府,從此流落市井。

【不攜眷屬,獨雇兩車,以一車自載,一車載文集百卷,夷然傲然,憤而離京。】

龔自珍將自己的離開京城寫成傲骨錚錚,憤然離京,但實際上,他一朝被逐,連路費都湊不出,只好沿途到處找朋友,到處蹭飯。

好在他才名滿天下,想與他結交的朋友頗多,總算沒有餓著肚子。

《己亥雜詩》中有一句「僥幸故人仍滿眼,猖狂乞食過江淮」,想來他的境遇,是十分悲慘淒苦的。

而那個時代,女子的遭遇,想來要比龔自珍更淒苦萬分,可泥菩薩過江的龔自珍,卻無法再回到京城,將他的愛人拯救出來了。

這一樁才子與才女的風流韻事,還有個極有詩意的名目,叫做:「丁香花公案」。

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有:

一騎傳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縞衣人。

的詩句,這「朱邸」就是貝勒府,「縞衣」就是白衣,而顧太清最喜歡穿白衣。

在這首詩的篇末,他自註雲:「憶玄武門內太平湖之丁香花一首」,太平湖正是奕繪的府邸所在,他所思念的丁香花一樣的姑娘,自然就是顧太清了。

這樁公案被人傳得越來越誇張,被人寫進了長篇小說《孽海花》當中,作者借龔自珍的遺妾褚愛林之口,將龔、顧之戀描寫成一段癡心絕戀,還用迷魂藥斷送了一場風流韻事。

民間議論,往往總把緋聞韻事當作真相,但實際上,龔自珍離京,除了感情上的阻隔外,政治上的鬱鬱不得志也是很大的原因。

當時,龔自珍引導輿論,支持好友林則徐在廣東禁煙,得罪了軍機大臣穆彰阿,龔自珍惹不起這位大人物,只能遠遠躲回江南。

他自以為逃得越遠越安全,卻不知無論是奕繪,還是穆彰阿,都不會放過他。

08

道光二十一年秋,龔自珍離奇暴斃。

關於他的死因,民間傳說不一。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說他在回到家鄉之後,認識了一個青樓女子叫靈簫。

他對靈簫愛得深沉,將她強搶為妾,可靈簫卻早已心有所屬。

龔自珍撞破了靈簫與心上人的往來,他萬萬沒想到,當年在榮王府自己做過的一切,又一模一樣地發生在自己身上。

即使他給別的男人戴過綠帽子,可這帽子到了自己頭上,他也是很生氣的。

龔自珍勒令靈簫再不許與情人往來,沒想到幾日之後,又撞見靈簫與情人堂而皇之地約會。

他怒不可遏,取來毒藥,要靈簫毒死情人,但最後,那份毒藥卻被靈簫悄悄地下在了自己的飲食之中,毒發而亡。

這個故事過於戲劇性,可信度不大,因此民間還有多種傳言,有說他是被奕繪派來的刺客殺死的,也有說他是被穆彰阿的人給害死的。

更有人說,他是一代詩壇巨擘,牡丹花下死,做鬼亦風流。

龔自珍死得離奇,真相難辨,最後只好用「暴斃」二字收尾。

梁啟超曾對龔自珍有極高的評價:「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與有功焉。光緒間所謂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

人人都崇拜龔自珍,是因為他提倡改革、倡議新學,是中國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

他提出要改革科舉制度,改革中央專制主義集權,起用「通經致用」的人才。

在整個滿清都閉關鎖國的時候,他堅定地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並建議林則徐要加強軍事措施,隨時預備抵抗英國侵略者。

他清醒地看透了正在走向末世的清王朝,批判了封建專制統治的腐朽,並發出了「我勸天公重抖擻」的呼喊,驚醒了無數世人正在沉睡的美夢。

古人雲:「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這麼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思想家,卻因壯志難酬,只能生前流連賭場、青樓,死後花邊新聞纏身,嗚呼哀哉!

09

一生桀驁,卻結局蒼涼,龔自珍是死不瞑目的。

他所不甘心的,或許並非是後人怎樣抹黑他的風流韻事,而是他一生最重名節,偏偏生出來一個兒子,毀了他龔家數百年的聲名。

龔自珍的兒子名叫龔澄,號曰龔半倫。

這個外號是他自己取的,因為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這五倫中,他只認「夫妻」,而這「妻」不過是自己的一個小妾,只能算為「半倫」。

比起老爹一身正氣,龔半倫是個很邪乎的小夥子。

他雖然也飽讀詩書,學問博大,但性格孤僻,寡言少語,好為狎邪遊,為人放浪不羈。

因為父親一生仕途不得意,成日里流連煙花酒巷,從不管兒子,而龔半倫母親早逝,自幼就沒怎麼享受過父母之愛,便成了典型的有人生沒人養的浪蕩子。

他不喜歡父親,覺得父親窩囊、沒本事,就連外界廣為傳頌的父親的詩文,他也覺得是一竅不通。

父親死後,他時不時就把那些遺稿拿出來,自己大改一通。

每次改稿的時候,他預先將其父的木主置於案前,每改動一字,都用竹鞭敲擊木主道:「某句不通,某字不通。因為你是我的父親,我才為你改正,使你不致欺蒙後人。」

龔半倫恃才傲物,揮霍放蕩,除了一個在上海納的小妾以外,誰都不放在心上。

龔自珍被稱為傑出的愛國主義詩人,龔半倫卻覺得愛國都是狗屁。

他自幼熟習滿漢蒙語,喜歡跟色目人相交為友,連英語都會說上兩句。

一次偶然的機會 ,他認識了英國公使威妥瑪。

英國人吃驚於一個漢人竟然會一口流利英語,對他很是尊敬,將他稱為「龔先生」。

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

龔半倫卻正好相反,成了清代學者趙翼口中的:「名父之子多敗德」。

英國人對龔半倫的這種尊敬,在1900年的中國,注定是要讓他受盡千夫所指的。

在曾樸所著、「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孽海花》中,有一段以龔半倫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其引領英軍火燒圓明園之事。

據說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慈禧太后派出恭親王奕䜣,與八國進行談判。

在談判桌上,龔半倫赫然作為英國談判代表列席。

恭親王怒火沖天,指著他的鼻子大罵:「你蒙受國恩,如今國家有難,你反倒幫助外國人,你還是是個人嗎?」

龔半倫反唇相譏:「我父親不得入翰林,我窮到靠外國人糊口,朝廷於我龔氏,何恩之有!」

奕訢「瞠目不能言」,不再說一句話。

按照龔半倫一向對父親的貶低和看不起,這段劇情簡直就是扯屁了。

人人都說,火燒圓明園時,龔半倫也盜取了大量珠寶金器,他將這些寶物變賣所得,全部運往上海,花天酒地,濫賭濫嫖,最後發狂而死。

如此荒唐的傳言,倒也不負他這「半倫」的名號。

龔半倫到底是不是帶領八國聯軍燒毀圓明園的罪魁禍首,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他當時的確就在英軍當中,十有八九就是該事件的旁觀者。

至少,他的確投降了英軍,並且不怎麼愛國。

龔半倫是注定要毀了龔自珍的一世清名的,如果老龔同志的棺材板壓不住了,他必定是要起來改一改自己當年寫過的詩:

這龜兒子毀了老子一世英名! 歷史 第11張

配圖垃圾九品芝麻官

我勸天公重抖擻,殺了我兒祭先祖!

這龜兒子毀了老子一世英名! 歷史 第1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