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木工「高科技」,千百年後依然「時尚」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中國古代木工“高科技”,千百年後依然“時尚”

– 編者按 –

古代工匠很多方面的創意,時至如今仍然屬於「高科技」的行列。

我們如今說到中國古代的木工,多集中於古建築和明清傢俱上。從整體的榫卯到細節的雕花,都是國人們津津樂道的「古代智慧」。然而,縱觀中國的歷史,我們發現古人的智慧不僅僅在建築和傢俱上,古代工匠很多方面的創意,時至如今仍然屬於「高科技」的行列。

征戰專用的三大「黑科技」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中國古代朝代更迭的主旋律。從三皇五帝到春秋三國,無不展示著戰爭對於科技的促進作用。你看,不論是指南車、雲梯、還是木牛流馬,都出現在戰伐頻出的年代。

「指南車」無疑是古代的一大「黑科技」,「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古今註》載:「黃帝與尤戰於涿鹿之野,尤作大霧,軍士皆迷,故作指南車以示四方」;劉仙洲在所著《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中說指南車的發明應以古籍《西京雜記》記載為據,定為西漢;王振鐸在所著《科技考古論壇》中引《魏略》所記證明「創造指南車者,當以三國時馬鈞為可信」……

中國古代木工“高科技”,千百年後依然“時尚”

春秋時代,公輸般為楚王製造的一種攻城的工具——「雲梯」。雲梯下帶有輪子,可以推動行駛,故也被稱為「雲梯車」。後來隨著兵器的進步,雲梯的造型也在不斷的改良,時至如今,我們看到很多消防和搶險等工作中仍然有用到改良後的雲梯。

中國古代木工“高科技”,千百年後依然“時尚”

戰爭中除了攻城,糧草也是重中之重。古人對於運糧器物的發明更是層出不窮。譬如,最有名的就是三國時期諸葛亮所制的「木牛流馬」,能夠在崎嶇的棧道上運送軍糧;南齊的祖沖之別出心裁製造了一個器具,不用風力、水力,只要啟動機器就能自行運貨,不必勞力人力;又造了千里船,在新亭江試行下水,而能日行百里。

中國古代木工“高科技”,千百年後依然“時尚”

中國古代木工“高科技”,千百年後依然“時尚”

享樂專用的三大「粉科技」

如果說戰爭是「黑科技」的土壤,那麼享樂主義就是古代「粉科技」的動力。從功能上來說,古代浪漫的科技分為三大類:樂器類、梳妝類以及計時類。這三類科技無一不是王公貴族、富貴之家的專屬科技產物。

在古代,樂不僅僅是君子六藝,更是禮儀祭祀中的必備品。而為了奏樂,古人發明了各種樂器。古代樂器主要有塤、缶、築、排簫、箜篌、箏、古琴、瑟等。漢唐以後,源於外國的樂器如笛子、篳篥、琵琶、胡琴等大量為中國音樂采納,並被中國人改良發展,逐漸替代了中國原來的本土樂器。

中國古代木工“高科技”,千百年後依然“時尚”

梳妝打扮是上至太后妃嬪,下至小家碧玉都喜愛的一種本能。而作為皇室,太后、妃嬪們所用的器物又更高端的多。北齊的胡太后,讓沙門靈昭,製造了七寶鏡台,三十六個門戶各有一婦人,手中各自拿著鎖匙,只要輕碰其中一個門戶,這三十六戶一時全都自行關閉;若抽出其中一關的鎖匙,那麼其餘諸門,盡皆開啟,婦人都出現戶前站立。唐朝的馬登封也曾為皇后制妝台,進退、開合全自動,都不須人力,巾櫛(梳篦的總稱)、香粉,依次遞送、循序進獻。看見的人,都認為是鬼斧神工。

中國古代木工“高科技”,千百年後依然“時尚”

計時的科技不得不提到「魯班皇帝」元順帝,他曾自行製造宮漏,藏漏壺於鬥櫃之中,可自行運水上上下下。櫃上設有三聖殿,細腰的玉女站立兩旁,按時捧上數字型籌碼。二個金甲神,按時擊鼓撞鐘,分毫不差。鐘鼓鳴響報時的時刻,獅、鳳各在一側,同時隨著鐘鼓鳴響的節奏,飛翔、舞動的應和著。櫃兩旁有日月宮,以金烏(日)、玉兔(月)型的貴重珠寶加以裝飾。日月宮前立著飛仙六人,夜半凌晨子午交疊之際,飛仙會自動捧著蓮藕,度過橋進獻於三聖殿,完畢之後再退回原位,侍立如常。

中國古代木工“高科技”,千百年後依然“時尚”

建築發源的三大「高科技」

倘若說起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建築構造彼此鈎心鬥角相互呼應,「藻井」周遭一氣呵成考慮嚴密,那麼中國自古以來良工巧匠的建築技藝,實在是令人咂舌。清末民初況周頤撰《眉廬叢話》第九卷中就記載了一系列建築行業的「高科技」:

浙江人項升為隋煬帝起造迷樓,使用勞役、夫卒有數萬人,經過一年完成。樓閣巍峨高下,軒窗相互掩映。幽靜的房屋、曲折的宮室,玉雕欄桿、朱紅砌牆,互相連綿共屬;迴廊環繞四合,曲屋各自通達;千門萬牖齊開,上下金碧一色。這間窮工極致的迷樓迥異於古往今來其它建築。

中國古代木工“高科技”,千百年後依然“時尚”

宋朝時,真定一地的木浮圖(塔)有十三層,氣勢尤其孤絕。後來中間的大樑柱朽壞,很多工匠都不知道怎麼辦,這個時候有個叫懷丙的僧人獨自一人,攜帶木楔(尖的木片叫「楔」)百餘片,入塔工作並緊閉門戶,不超過月餘時日,這塔扶正了,一如當初原始之狀。找來木匠,入塔尋覓那僧人修補破綻的痕跡,可怎麼找也找不著。

中國古代木工“高科技”,千百年後依然“時尚”

明代大司空徐杲,以木匠起家。曾為內殿更易一棟老舊建築,他對著這老屋審視良久,然後在另外一處令人照樣造一棟。到了完工當日,拆斷舊屋更易新房,全部吻合分毫不差,根本聽不到斧鑿、鐵鎚敲打之聲。

中國古代木工“高科技”,千百年後依然“時尚”

文人專著的三本「木工聖經」

宋代木工喻皓以工技靈巧喧騰一時,任職都料匠,著有《木經》三卷。《木經》對建築物各個部分的規格和各構件之間的比例作了詳細具體的規定,一直為後人廣泛應用。宋歐陽修《歸田錄》曾稱讚他為”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

中國古代木工“高科技”,千百年後依然“時尚”

北宋紹聖四年,李誡重新編修《元祐法式》。李誡以他個人10餘年來修建工程之豐富經驗為基礎,參閱大量文獻和舊有的規章制度,收集工匠講述的各工種操作規程、技術要領及各種建築物構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終於編成流傳至今的這本《營造法式》,於崇寧二年刊行全國。

中國古代木工“高科技”,千百年後依然“時尚”

明朝官方負責編過一本木工經典——《工師雕琢正式魯班木經匠家鏡》,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魯班經》。這本書依托春秋時代的木工鼻祖魯班之名,總結了自春秋以來,經戰同、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及宋元,千年來歷代工匠的智慧結晶,也包括了文人的設計和實踐。

中國古代木工“高科技”,千百年後依然“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