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福建省位於大陸東南沿海,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連廣東。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灣海島,全省有1400個鳥嶼,僅次於浙江,位居全國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為閩西山區、閩中山區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脈有武夷山、戴雲山等。閩江是境內最主要的河流。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秋多台風,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這樣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對福建文化所產生影響,我個人認為總的來說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具有內陸文化的特徵;另一個方面是瀕海多港灣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徵。
(一)內陸文化的特徵。福建的山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80%,自古就有「東南山國」之稱。西北有武夷山山脈、東北有太姥山脈、西南有博平山山脈、中部有鷲峰、戴雲兩山脈。在古代外省入閩主要通過仙霞關、杉關、崇安分水關、福鼎分水關、詔安分水關,這五個關口入閩,而這些地方地勢非常的險要,要入閩實屬不易,史書記載「閩道更比蜀道難」。再者,從福建人口的聚集地來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甌、邵武、順昌、尤溪、三明、永安、長汀、上杭、漳平、德化、華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閉塞,不同區域的人們處於相對隔絕的狀態,這樣對文化所造成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1.①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約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後於北方。福建地處東南在古代是屬於蠻荒之地,落後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傳到福建變的非常的困難,而土著的閩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對的落後。同時福建相對的隔絕的地理環境有利於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卻不利於人們口頭的交流和文化的傳播。②有明顯的區域文化的特徵。福建是一個移民的省份,在兩晉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兩宋之交、明清時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湧入福建,由於移民的時間;與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內、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區,如閩東方言區、興化方言區、閩南方言區、閩北方言區、閩客方言區。而在不同的方言區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間信仰。例如,閩東方言區信仰監水夫人和五帝;興化方言區信仰媽祖;閩北方言區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閩客方言區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間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戲劇。例如,有莆仙戲、高甲戲、薌劇等。福建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多山,適合蚊蟲的生長,蛇類眾多,古代先民對蛇既害怕又崇拜,從而形成了蛇的圖騰。在古代使用幹欄式的建築也與這樣的氣候有關。如果按河流的分布來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為閩江流域、木蘭溪流域、晉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強的小地域色彩。2.許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詞。一些古漢語中常用的詞匯在普通話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卻被保存了下來並還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漢語的「鼎」,也就是現代漢語的鍋,在福建的方言中還清晰可辨,再如古漢語的「面」,也就是現代漢語的臉,也一樣非常容易辨別出來。②在福建的許多鄉村中保存著聚族而居的傳統。聚族而居的傳統原本起源於北方,但是由於歷史、地理的原因這樣的傳統在北方現在已經逐漸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卻保存了下來。原因主要有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遷途中的種種的困難;利用宗族同當地的土著進行抵抗;不同時期的移民利用宗族爭奪生存的空間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環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學體系。理學的來源之一是儒學,而儒學在漢代以後隨著移民南遷傳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為代表的閩學流派對釋、道、儒加以改造,構築了完整的理學體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風。兩晉南北朝以後,中原民俗傳入福建,由於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當的完整。例如,現在福建的端午節、重陽節、寒食節等很多都是從北方傳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徵。福建海岸屬於基巖海岸,海岸線漫長而曲折,長達3051.02公里,僅次於山東省,居全國第二位,岸線曲折率為1:5.7,居全國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眾多的港灣。全省有大小港灣125個,其中較大和較重要的港灣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寧灣、三沙灣、羅源灣、福州港、興化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港、金門灣和東山灣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灣。福建的港灣一般深度較大,兩側有半島和岬角環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勢,風小浪弱,不凍,少淤,港域廣闊,掩護條件好。天然良港的優越地理環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適合耕作的內陸環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晉:閩江和晉江流域的海運已有相當規模,造船業發達,出現了「八槽艦」的水密艙技術。隋唐:海運北至日本、高麗,南至南洋各國。宋元:泉州成為「東方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明:漳州月港日趨繁盛。這些海外貿易的發展反映在文化上則是福建帶有濃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價值觀。在古代的中國長期以來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於海外貿易和商業的繁榮,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宋代劉克莊就指出當時的泉州是一個「只博黃金不博詩」的典型商業社會。明以後則進一步加強,李贄感嘆道:「天下盡市井之道也。」商業受到了極大的重視。
2、敢於冒險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貿易幾乎是一種生命的賭博,非常的危險。航海要面臨驚濤駭浪,船只隨時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沒的危險。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臨生與死的考驗,這就使得他們在心理上能夠面對各種艱難的挑戰,敢於去冒險。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別晉江、石獅一帶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來無名聲」,「輸人不輸陣,輸陣番薯面」,「爭氣不爭財」,「三分本事七分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冒險的性格到了明清時期發展成為積極進取的開拓的精神,在開發台灣省和東南亞地區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視禮教。沿海的家庭由於男子多出外經商謀生,婦女漸漸沖破禮教的束縛走出家門。在中國傳統的禮教以儉樸為美德,由於商業經濟的發達,恥貧誇富卻成為泉州地區的風尚。在衣著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飾被叫作「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就很能說明問題。
4、開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的發達,使宋元時期福建東南沿海地區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泉州,宋元時期泉州地區除了傳統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還有從外國傳入的伊斯蘭教、基督教聶斯脫里派、天主教方濟格派、婆羅門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館」,這與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5、愛國主義的精神。福建人強悍好鬥的性格與原有的宗族意識有緊密的聯繫,在福建的閩南地區明清時期常常發生村落間的械鬥。發生械鬥的原因我們暫且不去追究,但是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正是這種不甘受欺壓的性格,在近代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能夠奮起反擊,保衛自己的家鄉,保衛自已的國家。例如閩南文化區中,明戚家軍抗擊倭寇,清鄭成功收復台灣,近現代陳嘉庚、黃變住、韓希琦、李光前等數十位華僑捐資家鄉。再如閩北文化區受朱子思想影響,閩北的學人注重節義,在民族存亡關頭,提倡名節忠義,反對議和。而福州文化區在近現代則湧現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學者,如林則徐、嚴復、林覺民等以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崇高的民族氣質,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篇章。
總之,福建以其靠山、瀕海獨特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具有鮮明的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雙重色彩。
一、鏡子不宜正對著床
睡房的任何一邊若有鏡子對照著,都是不利的。除可影響健康和夫妻感情外,更可影響財運、子嗣等。尤其是床尾的位置,更不可掛鏡子。因為這塊鏡子就像一塊「攝魂鏡」,會令該房的人情緒不安。若要在睡房內裝鏡子,最好安在較隱蔽的位置。
二、床頭勿緊貼灶位
若睡房連貼廚房,床頭不宜安放緊貼灶頭的一方,因為廚房屬「火」,容易使人生病或精神緊張、心情暴躁。
福建省位於大陸東南沿海,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連廣東。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灣海島,全省有1400個鳥嶼,僅次於浙江,位居全國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為閩西山區、閩中山區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脈有武夷山、戴雲山等。閩江是境內最主要的河流。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秋多台風,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這樣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對福建文化所產生影響,我個人認為總的來說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具有內陸文化的特徵;另一個方面是瀕海多港灣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徵。
(一)內陸文化的特徵。福建的山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80%,自古就有「東南山國」之稱。西北有武夷山山脈、東北有太姥山脈、西南有博平山山脈、中部有鷲峰、戴雲兩山脈。在古代外省入閩主要通過仙霞關、杉關、崇安分水關、福鼎分水關、詔安分水關,這五個關口入閩,而這些地方地勢非常的險要,要入閩實屬不易,史書記載「閩道更比蜀道難」。再者,從福建人口的聚集地來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甌、邵武、順昌、尤溪、三明、永安、長汀、上杭、漳平、德化、華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閉塞,不同區域的人們處於相對隔絕的狀態,這樣對文化所造成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1.①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約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後於北方。福建地處東南在古代是屬於蠻荒之地,落後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傳到福建變的非常的困難,而土著的閩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對的落後。同時福建相對的隔絕的地理環境有利於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卻不利於人們口頭的交流和文化的傳播。②有明顯的區域文化的特徵。福建是一個移民的省份,在兩晉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兩宋之交、明清時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湧入福建,由於移民的時間;與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內、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區,如閩東方言區、興化方言區、閩南方言區、閩北方言區、閩客方言區。而在不同的方言區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間信仰。例如,閩東方言區信仰監水夫人和五帝;興化方言區信仰媽祖;閩北方言區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閩客方言區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間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戲劇。例如,有莆仙戲、高甲戲、薌劇等。福建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多山,適合蚊蟲的生長,蛇類眾多,古代先民對蛇既害怕又崇拜,從而形成了蛇的圖騰。在古代使用幹欄式的建築也與這樣的氣候有關。如果按河流的分布來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為閩江流域、木蘭溪流域、晉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強的小地域色彩。2.許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詞。一些古漢語中常用的詞匯在普通話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卻被保存了下來並還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漢語的「鼎」,也就是現代漢語的鍋,在福建的方言中還清晰可辨,再如古漢語的「面」,也就是現代漢語的臉,也一樣非常容易辨別出來。②在福建的許多鄉村中保存著聚族而居的傳統。聚族而居的傳統原本起源於北方,但是由於歷史、地理的原因這樣的傳統在北方現在已經逐漸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卻保存了下來。原因主要有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遷途中的種種的困難;利用宗族同當地的土著進行抵抗;不同時期的移民利用宗族爭奪生存的空間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環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學體系。理學的來源之一是儒學,而儒學在漢代以後隨著移民南遷傳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為代表的閩學流派對釋、道、儒加以改造,構築了完整的理學體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風。兩晉南北朝以後,中原民俗傳入福建,由於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當的完整。例如,現在福建的端午節、重陽節、寒食節等很多都是從北方傳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徵。福建海岸屬於基巖海岸,海岸線漫長而曲折,長達3051.02公里,僅次於山東省,居全國第二位,岸線曲折率為1:5.7,居全國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眾多的港灣。全省有大小港灣125個,其中較大和較重要的港灣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寧灣、三沙灣、羅源灣、福州港、興化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港、金門灣和東山灣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灣。福建的港灣一般深度較大,兩側有半島和岬角環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勢,風小浪弱,不凍,少淤,港域廣闊,掩護條件好。天然良港的優越地理環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適合耕作的內陸環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晉:閩江和晉江流域的海運已有相當規模,造船業發達,出現了「八槽艦」的水密艙技術。隋唐:海運北至日本、高麗,南至南洋各國。宋元:泉州成為「東方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明:漳州月港日趨繁盛。這些海外貿易的發展反映在文化上則是福建帶有濃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價值觀。在古代的中國長期以來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於海外貿易和商業的繁榮,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宋代劉克莊就指出當時的泉州是一個「只博黃金不博詩」的典型商業社會。明以後則進一步加強,李贄感嘆道:「天下盡市井之道也。」商業受到了極大的重視。
2、敢於冒險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貿易幾乎是一種生命的賭博,非常的危險。航海要面臨驚濤駭浪,船只隨時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沒的危險。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臨生與死的考驗,這就使得他們在心理上能夠面對各種艱難的挑戰,敢於去冒險。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別晉江、石獅一帶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來無名聲」,「輸人不輸陣,輸陣番薯面」,「爭氣不爭財」,「三分本事七分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冒險的性格到了明清時期發展成為積極進取的開拓的精神,在開發台灣省和東南亞地區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視禮教。沿海的家庭由於男子多出外經商謀生,婦女漸漸沖破禮教的束縛走出家門。在中國傳統的禮教以儉樸為美德,由於商業經濟的發達,恥貧誇富卻成為泉州地區的風尚。在衣著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飾被叫作「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就很能說明問題。
4、開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的發達,使宋元時期福建東南沿海地區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泉州,宋元時期泉州地區除了傳統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還有從外國傳入的伊斯蘭教、基督教聶斯脫里派、天主教方濟格派、婆羅門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館」,這與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5、愛國主義的精神。福建人強悍好鬥的性格與原有的宗族意識有緊密的聯繫,在福建的閩南地區明清時期常常發生村落間的械鬥。發生械鬥的原因我們暫且不去追究,但是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正是這種不甘受欺壓的性格,在近代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能夠奮起反擊,保衛自己的家鄉,保衛自已的國家。例如閩南文化區中,明戚家軍抗擊倭寇,清鄭成功收復台灣,近現代陳嘉庚、黃變住、韓希琦、李光前等數十位華僑捐資家鄉。再如閩北文化區受朱子思想影響,閩北的學人注重節義,在民族存亡關頭,提倡名節忠義,反對議和。而福州文化區在近現代則湧現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學者,如林則徐、嚴復、林覺民等以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崇高的民族氣質,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篇章。
總之,福建以其靠山、瀕海獨特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具有鮮明的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雙重色彩。
三、睡床忌橫梁
睡床不宜擺放在吊櫃、橫梁或燈飾之下。否則會導致頭痛、關節痛等疾病發生,或聲望受損。
四、床頭不宜對正門口
若床頭對正大門或睡房門口,風水學上稱為「門沖」,令人睡不安寧,容易發惡夢或產生幻覺。
福建省位於大陸東南沿海,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連廣東。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灣海島,全省有1400個鳥嶼,僅次於浙江,位居全國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為閩西山區、閩中山區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脈有武夷山、戴雲山等。閩江是境內最主要的河流。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秋多台風,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這樣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對福建文化所產生影響,我個人認為總的來說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具有內陸文化的特徵;另一個方面是瀕海多港灣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徵。
(一)內陸文化的特徵。福建的山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80%,自古就有「東南山國」之稱。西北有武夷山山脈、東北有太姥山脈、西南有博平山山脈、中部有鷲峰、戴雲兩山脈。在古代外省入閩主要通過仙霞關、杉關、崇安分水關、福鼎分水關、詔安分水關,這五個關口入閩,而這些地方地勢非常的險要,要入閩實屬不易,史書記載「閩道更比蜀道難」。再者,從福建人口的聚集地來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甌、邵武、順昌、尤溪、三明、永安、長汀、上杭、漳平、德化、華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閉塞,不同區域的人們處於相對隔絕的狀態,這樣對文化所造成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1.①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約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後於北方。福建地處東南在古代是屬於蠻荒之地,落後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傳到福建變的非常的困難,而土著的閩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對的落後。同時福建相對的隔絕的地理環境有利於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卻不利於人們口頭的交流和文化的傳播。②有明顯的區域文化的特徵。福建是一個移民的省份,在兩晉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兩宋之交、明清時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湧入福建,由於移民的時間;與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內、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區,如閩東方言區、興化方言區、閩南方言區、閩北方言區、閩客方言區。而在不同的方言區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間信仰。例如,閩東方言區信仰監水夫人和五帝;興化方言區信仰媽祖;閩北方言區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閩客方言區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間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戲劇。例如,有莆仙戲、高甲戲、薌劇等。福建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多山,適合蚊蟲的生長,蛇類眾多,古代先民對蛇既害怕又崇拜,從而形成了蛇的圖騰。在古代使用幹欄式的建築也與這樣的氣候有關。如果按河流的分布來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為閩江流域、木蘭溪流域、晉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強的小地域色彩。2.許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詞。一些古漢語中常用的詞匯在普通話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卻被保存了下來並還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漢語的「鼎」,也就是現代漢語的鍋,在福建的方言中還清晰可辨,再如古漢語的「面」,也就是現代漢語的臉,也一樣非常容易辨別出來。②在福建的許多鄉村中保存著聚族而居的傳統。聚族而居的傳統原本起源於北方,但是由於歷史、地理的原因這樣的傳統在北方現在已經逐漸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卻保存了下來。原因主要有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遷途中的種種的困難;利用宗族同當地的土著進行抵抗;不同時期的移民利用宗族爭奪生存的空間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環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學體系。理學的來源之一是儒學,而儒學在漢代以後隨著移民南遷傳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為代表的閩學流派對釋、道、儒加以改造,構築了完整的理學體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風。兩晉南北朝以後,中原民俗傳入福建,由於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當的完整。例如,現在福建的端午節、重陽節、寒食節等很多都是從北方傳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徵。福建海岸屬於基巖海岸,海岸線漫長而曲折,長達3051.02公里,僅次於山東省,居全國第二位,岸線曲折率為1:5.7,居全國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眾多的港灣。全省有大小港灣125個,其中較大和較重要的港灣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寧灣、三沙灣、羅源灣、福州港、興化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港、金門灣和東山灣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灣。福建的港灣一般深度較大,兩側有半島和岬角環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勢,風小浪弱,不凍,少淤,港域廣闊,掩護條件好。天然良港的優越地理環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適合耕作的內陸環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晉:閩江和晉江流域的海運已有相當規模,造船業發達,出現了「八槽艦」的水密艙技術。隋唐:海運北至日本、高麗,南至南洋各國。宋元:泉州成為「東方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明:漳州月港日趨繁盛。這些海外貿易的發展反映在文化上則是福建帶有濃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價值觀。在古代的中國長期以來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於海外貿易和商業的繁榮,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宋代劉克莊就指出當時的泉州是一個「只博黃金不博詩」的典型商業社會。明以後則進一步加強,李贄感嘆道:「天下盡市井之道也。」商業受到了極大的重視。
2、敢於冒險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貿易幾乎是一種生命的賭博,非常的危險。航海要面臨驚濤駭浪,船只隨時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沒的危險。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臨生與死的考驗,這就使得他們在心理上能夠面對各種艱難的挑戰,敢於去冒險。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別晉江、石獅一帶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來無名聲」,「輸人不輸陣,輸陣番薯面」,「爭氣不爭財」,「三分本事七分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冒險的性格到了明清時期發展成為積極進取的開拓的精神,在開發台灣省和東南亞地區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視禮教。沿海的家庭由於男子多出外經商謀生,婦女漸漸沖破禮教的束縛走出家門。在中國傳統的禮教以儉樸為美德,由於商業經濟的發達,恥貧誇富卻成為泉州地區的風尚。在衣著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飾被叫作「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就很能說明問題。
4、開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的發達,使宋元時期福建東南沿海地區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泉州,宋元時期泉州地區除了傳統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還有從外國傳入的伊斯蘭教、基督教聶斯脫里派、天主教方濟格派、婆羅門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館」,這與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5、愛國主義的精神。福建人強悍好鬥的性格與原有的宗族意識有緊密的聯繫,在福建的閩南地區明清時期常常發生村落間的械鬥。發生械鬥的原因我們暫且不去追究,但是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正是這種不甘受欺壓的性格,在近代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能夠奮起反擊,保衛自己的家鄉,保衛自已的國家。例如閩南文化區中,明戚家軍抗擊倭寇,清鄭成功收復台灣,近現代陳嘉庚、黃變住、韓希琦、李光前等數十位華僑捐資家鄉。再如閩北文化區受朱子思想影響,閩北的學人注重節義,在民族存亡關頭,提倡名節忠義,反對議和。而福州文化區在近現代則湧現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學者,如林則徐、嚴復、林覺民等以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崇高的民族氣質,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篇章。
總之,福建以其靠山、瀕海獨特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具有鮮明的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雙重色彩。
五、睡房光線要柔和
若睡房的光線太強,使人容易脾氣暴躁﹔若光線太暗,容易產生憂鬱的情緒。
六、床頭後忌有空隙
床頭要緊貼著牆或實物,不可有空隙,風水上稱為「靠山」。否則易令人產生幻象、悲觀情緒,嚴重者可能導致精神分裂。
七、套房廁門常關
套房式的睡房,廁所門要常關,可能用屏風遮擋。否則夫婦之間容易出現婚外情,風水上稱之為「泛水桃花」,或導致漏財。
聲明:本文章、配圖均來源網路,如有不當請與我們聯絡,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