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王凱迪

縱觀古代中國歷史,秦帝國的建立對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影響最為深遠。而這個一統天下的大國,曾經長期居於西北一隅之地,被中原各國以「夷狄遇之」。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春秋爭霸,還是戰國爭雄,秦國都牢固地屹立在西北之地,頂住了來自東方一波又一波的滅國級軍事入侵,並最終積蓄力量完成了對東方的反噬。那麼,秦國究竟依靠了何種力量呢?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歷史 第1張

01 山河之固

毫無疑問,秦國所處的關中平原自古山川形勝,東據崤函之固,有一夫當關、萬夫當關之險,當東方六國的軍隊從洛陽一帶沿黃河南岸抵達關下之時,秦軍便可以據險而守,與東方各國的遠征軍展開攻防拉鋸戰。東方各國軍隊頓於堅城之下,士氣自然難以維系,一待秦軍開關掩殺,勝敗已然明了。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歷史 第2張

除了陸上的崤山與函谷關之險外,秦國同樣依靠黃河作為天然的國防屏障。早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就曾經用舟楫在晉國的災年向其輸送糧草賑災,這表明當時的黃河無論徑流量還是水面寬度都較今日為大,因此,即使春秋時期晉國曾經在彭衙之戰(陜西白水)、汪之戰(陜西澄城縣)中短暫占領過秦國的城池,但是因為黃河天險相隔,也只能是擄掠一番了事。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歷史 第3張圖/函谷關

02 秦國之力

除了優越的地理條件之外,秦國自身的戰略資源條件也可以有效地對東方聯軍進行牽制。春秋時期,秦國通過向西戎地區擴展增加了自己的戰略後方,從而將陜西、甘肅東部地區的廣袤領地大部分收入囊中,並以雍城(陜西風翔)作為水路交通的樞紐,在收納西戎的過程中擴張人口,並且大量吸收戎狄中具有戰鬥力的軍事力量,從而有效地抵禦了來自晉國為首東方國家的攻擊。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歷史 第4張

戰國之後,秦人在積極變法的同時加快征服腳步,先後將巴蜀、漢中乃至於楚國的江漢平原收入囊中,並且消滅了在秦國背後作妖的義渠人,逐漸掌握了數倍於戰國諸雄的領土與人口,從而有著足夠的軍事經濟實力與東方六國抗衡,不懼六國合縱征伐秦國。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歷史 第5張圖/戰國後期秦國

03絕秦意難

公元前578年,晉國帶領東方齊、衛等國聯兵伐秦,一度沖破函谷關之險,進軍至涇水以東的麻隧(陜西涇陽),深入秦國腹地,這次進攻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一次滅秦作戰,晉國呂相甚至專門撰寫了《絕秦書》以示此次行動的堅決性。然而,聯軍在渡過涇水之後依舊選擇退軍,可見以晉國為代表的春秋國家並沒有絕秦的真正意圖,而只是希望以兵威壓服秦國,承認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不想輕易斷絕秦嗣。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歷史 第6張圖/絕秦書

到戰國時期,各國之間雖然在蘇秦的遊說下產生了合縱攻秦的行為,但是各國之間並未真正同心,並且對於秦國抱有幻想,實質上並沒有徹底消滅秦國的意圖,只是希望暫保自身安危,甚至希望與秦「連橫」以攻他國。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歷史 第7張

秦國擁有絕佳的戰略位置,並且有著出色的地緣戰略目標,而東方國家始終沒有真正「絕秦」的念頭與勇氣,最終促使秦國日甚一日,成為不可抵擋的統一洪流。

參考文獻:中國全史百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