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根據統計,美國大學一共有3895所,其中4年制大學一共有2395所。
如果你只是盯著綜排和專排就想要從2395所選出適合你的大學,是很不切實際的一件事情。
在留學申請當中,如果你沒有正確的留學觀,那麼極有可能,你的申請還沒開始,你就完敗了……
選校舊觀要不得
學校排名是選校的唯一標準×
在中國,大學的排名越靠前,社會的認可度就越高,導致很多中國的學生和家長將這種思維習慣也帶到了留學選校中,只認排名。
只認排名是正確的嗎?舉個栗子,如果大家了解USNews的排名原則就會發現,整個大學的本科生數量、學校的地理位置、學校的收費情況、住宿情況等影響排名的因素,和判斷自己所要去的實驗室實力並沒有什麼關聯。
所以,申研究生的申請者們,請盡可能的忘掉綜合排名!
多花些時間研究研究申請方向所在系的實力,課程設置情況(對MS申請者尤為重要),自己感興趣教授的實力情況等,對大家來說,這些更具現實意義。
選校留學觀刷新: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校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只申大牌教授帶的專業 ×
留學的目的是要獲得知識,而不是向別人吹噓你的學校里有多少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名教授不一定就是好老師,就像公立大學的世界知名學者不少,但給本科生上大課的往往是這些教授的TA(在讀研究生助教Teaching Assistant)。
PhD比MS好,可以的話當然申PhD ×
西方國家沒有中國這麼多人口,不會像國內這樣不得不通過本科、碩士(MS)和博士(PhD)來分別進行淘汰,學位越高,競爭力越強。
相反,因為在西方尤其是美國,MS是一個過渡學位(本科畢業就可以直接申請PhD),而且不同學位起薪有一個相對比較約定俗成的標準,學位越高,就業機會則越少。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中國學生一開始承諾要讀PhD,卻紛紛在拿到MS學位後就忘記了自己的初衷,直接參加工作。
所以,如果大家不是沉迷於科研,對實驗室有強烈的熱愛,就盡量不要選擇PhD學位了。
選校留學觀刷新:
大家一定要跳出國內的慣性思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學位。√
拿不到獎學金就說明我沒別人優秀 ×
經常會有學生一開始就對咨詢師說,沒有全獎我肯定不出去。然而,事實上很多學生是出於一種自尊自立的心態,希望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花家里的錢。心情可以理解也應該被支持。
但要分析投資回報率問題。成功留學不是終點,而是做到自己職業目標的新階段的起點。
當自己的家庭條件完全有能力時,僅僅因為自尊而選擇吃更多的苦,冒更高失敗可能的風險,冒著遇到一個人品不好的老板的風險,最後導致走彎路甚至是失敗。這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選校留學觀刷新
錢不是選校中唯一需要考慮的因素,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綜合情況進行分析。√
朋友申到了XX學校,我按他的標準來選學校 ×
機械模仿,這是中國申請者最容易走入的錯誤。
根本原因在於國人對美國如此眾多的優秀高校缺乏了解,對美國人性化和綜合性的評審標準缺乏認識。習慣於用分數比拼實力的中國學生在這套沒見過的體系中迷失了。
於是大部分申請者在看到成功拿到offer(獎學金)的前輩經驗後,只好照葫蘆畫瓢:
當看到自己的學長或者各大留學論壇上案例中的GPA、托福、GRE和文章數量之後,跟自己的情況進行一些對比,參照對方的申請學校名單和申請文書進行申請。
更有甚者,都不知道關於這些問題的爭論。只是聽某個人介紹了一些成功經驗後就將此經驗當作真理,心想對方這麼做成功了,我照著做肯定能也能成功。
所以請大家一定要從現在開始形成一種辯證的看待問題的思維習慣,一定要去思考問題的本質,而不是機械的模仿所謂的成功人士。
選校留學觀刷新:
申請是case by case的,別人所講的經驗雖然很可能是真實的、有道理的,然而用在你身上則不一定正確了。√
選校你可以這樣做
和創留學搜集到一份『排除篩選學校法』,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參考。
先下載一份TOP100的名單(當然,要根據個人情況),根據以下幾個標準做一個初步的篩選:
①GT成績要求,這個很容易操作;
②自己的目標專業和學位學校是否開設;
③申請的時限;
④學校的錄取數據;
⑤如果家庭經濟承受上有要求,要看看Financial Aid是否能滿足。
一般來講,如果有了清晰的定位,是能夠篩選掉一部分院校的,剩下的一定是更適合自己的學校。
這雖然是比較笨的方法,卻不會讓你漏掉適合自己的項目,對於DIY的申請者來說這樣比較保險。如果剩餘學校範圍還是過大,就要更加精準的給自己定位,再篩掉一部分學校。
*和創留學原創內容,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我們。
*更多留學乾貨,就在公眾號:和創留學(HECHUANGLIU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