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本文原發於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作者:商兆琦,看理想《明治維新10講》主講人。
1.
明治神宮「繪馬」上的菊花紋與桐紋
作為皇室的象徵,菊花紋和桐紋的曲折命運反映著天皇權力的興衰。
鐮倉政權建立後,天皇喪失大部分實權。以天皇為首的朝廷數次嘗試奪回政權,但都以失敗告終。至南北朝時代(1336年-1392年),天皇的統治已名存實亡。
數百年之間,天皇和朝廷漸漸被世人遺忘在京都的疊疊山巒之中。因財政窘迫,他們往往需要賣官鬻爵。至戰國時代後期,天皇和他的小朝廷更是窮困潦倒,靠有力大名接濟度日。為拉攏不斷湧現出的實力派,天皇屢次將皇家紋章下賜。
後醍醐天皇曾將桐紋賜給足利高氏,以褒獎其推翻鐮倉政權的首功。另外,還將自己名字「尊治」中的「尊」字賜給他,讓他改名為「尊氏」。然而,這都是徒勞無功的。
天皇的統治(建武新政)三年後宣告終結。足利尊氏反叛,建立室町政權(1336年-1573年)。足利尊氏獲得桐紋使用權後,又將其賜給同族和功勛武臣。據約成書於15世紀中葉的《見聞諸家紋》記載,當時使用桐紋的家族約有20家,其中15家是足利一族。
應仁之亂(1467年)後,足利將軍的權威一落千丈,各地方大名崛起,日本進入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在風雲變幻的政權交替中,菊花紋和桐紋也屢屢搖曳於權力鬥爭的歷史舞台上。
身穿桐紋禮服的織田信長畫像(藏於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
豐臣秀吉在織田死後的權力鬥爭中勝出,是為「戰國三傑」之次。據說,為繼承將軍之位,豐臣曾要求做足利義昭的「養子」,但被拒絕。不過,天皇和朝廷願意接納他。豐臣先做了宮廷貴族五攝家之一近衛家的「養子」,出任關白。其後,擁立新天皇,獲得賜姓「豐臣」以及菊花紋和桐紋,就任太政大臣。
為彰顯統治的正統性,豐臣致力於復活天皇權威。他曾在「聚樂第」舉行迎接天皇行幸的盛大宴會,召集德川家康等大名參加。豐臣要求各大名宣誓效忠天皇的同時,宣誓效忠自己。以此為契機,菊花紋和桐紋時隔數百年後,再一次成為號令天下的最高權力象徵。
豐臣禁止僭用菊花紋和桐紋。與此同時,將桐紋作為獎賞,下賜給屬下的武臣。桐紋作為武士彰顯身份的標識,在江戶時代泛濫開來。
據德川政府編修的《寬政重修諸家譜》(1812年)顯示,18世紀末期可見的2133家武士家紋中,共有473家使用桐紋,超過五分之一。
豐臣死後,「戰國三傑」殿軍的德川家康奪得將軍之位。天皇很識相地也要把桐紋賜給德川家,家康卻不領情,繼續使用自家的三葉葵紋。德川政權繼承了豐臣的方針,通過強化天皇的權威來強調統治合法性。
不過,天皇的權威僅停留在形式上,他沒有任何機會染指實權。菊花紋和桐紋顯赫一時後,繼續沉寂下去,葵紋成為將軍家獨占的紋章,成為最高權力象徵。
《水戶黃門》是日本最長壽的電視連續劇之一。劇中的主人公是德川家康的孫子、水戶藩主德川光圀。光圀公是個幹瘦的老頭,隱退後不甘寂寞,喜歡微服私訪,行俠仗義。每到危機時刻,光圀公的隨從就會亮出印籠,並大喊:「都退下,沒看見這個家紋嗎!」此時,惡人會嚇得跪地求饒,觀眾則會沉浸在正義被伸張的快感中。
印籠上是三葉葵,如果是菊花,則沒有人會當回事。因天皇的不斷下賜,菊花紋在江戶時代泛濫不已,貶值得厲害。不僅公卿貴族、武家、寺院可以使用,甚至可以被庶民使用。
點擊圖片快速了解明治維新10個有意思的小知識
1853年,佩里率美國軍艦入侵江戶灣,日本全國上下圍繞著「戰和」的問題展開激烈討論。為規避責任,德川政權破天荒地請求以朝廷名義批准條約。以此為契機,經歷500餘年,天皇終在政治上復活。1860年代,日本形成江戶和京都的雙頭政治。
最終,倒幕勢力擁立天皇,推翻了德川政府,菊花紋再次被歷史的浪潮推出水面。
明治政府成立前夕,已有法令限制民間使用菊花紋。第二年頒布更具體的規定。兩年後,全面禁止皇族之外使用菊花紋。之後又出台一系列法令,對菊花紋圖案和使用方式進行詳細規定。這些規定最終在1926年制定的《皇室儀制令》中被正式確定下來。
進入昭和時代,隨著法西斯主義的蔓延,菊花紋和天皇一同被神格化。天皇不僅是國家元首,還是軍隊的統帥,所以日軍也被稱作「皇軍」。日軍的步槍、陸軍軍旗和軍艦上均繪刻「十六瓣菊紋」。跟隨日軍侵略的足跡,菊花紋橫行肆虐於亞太地區。
隨著「大日本帝國」的潰敗,菊花紋頹然凋零。
1946年元旦,天皇發表的詔書,宣告天皇是人,而非「現世神」。戰後,天皇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保留下來。菊花紋作為象徵之象徵存活下來,除了不能用於註冊商標,已無任何限制了。
染井吉野初開時淡紅,滿開時接近白色。因是人工育種,它無法自然繁衍,只能以扦插移植,或者說「克隆」。由於經一個模子雕刻而成,所有染井吉野的花瓣形狀、色澤和花期都相同。
同形、同色、同時綻放與凋謝成為它的最大特點,這也確保其在「物競人擇」的近代歷史中脫穎而出。
本居宣長四十四歲自畫像,瓶中即為山櫻花
與染井吉野不同,山櫻花期較長,且綻放時間不一。同一個地點的兩株山櫻,開花時期也可相隔一周。另外,在所有花瓣凋謝後,染井吉野才開始長葉,山櫻則是邊開花,邊長葉。
明治時期,如何將分裂的、陳舊的封建日本轉變為一個統一的、新型的近代國家成為最大課題。在這種時代要求下,明治人的櫻花審美開始轉變。
相較於潔白樸素的山櫻花,同形、同色、同時綻放、同時凋謝的染井吉野,更能引起政治家和軍人的注意。
這一株株被「克隆」出來的櫻花樹,成為塑造國民性(Nationalcharacter)、加強身份認同(Identity)的道具,最終占領了日本列島。
靖國神社的櫻花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大貫惠美子在《神風特攻隊、櫻花與民族主義——日本歷史上美學的軍國主義化》中指出,明治前期,櫻花被用來祭奠為天皇犧牲的「忠魂」,還可象徵家族繁榮、國家昌盛。
但明治後期,政府頒布《教育敕語》向社會灌輸臣民道德觀之後,為天皇和國家獻身的櫻花形象開始凸顯。這一形象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不斷被強化。至軍國主義肆虐的昭和年代,櫻花則成為美化犧牲、鼓勵犧牲的象徵。
《步兵的本領》創作於1911年,是戰時廣為流傳的軍歌。其中這樣唱道:「領章的顏色是萬朵櫻花/強勁的風將花吹向吉野/若是生為大和男兒/那就在散兵線同花散去……」
另一首創作於1937年的軍歌《同期之櫻》更為露骨地提倡犧牲:「你與我是同一期的櫻花/綻放於同一軍校的庭院/綻放就要有凋落的覺悟/為了國家漂亮地凋落吧……你與我是同期的櫻花/縱然各自離枝凋落散去/也會於花之都的靖國神社/在春天的櫻花枝梢再盛開相會吧。」
至此,櫻花成為日本軍人的象徵,戰死的士兵會幻化成花瓣,綻放於靖國神社的櫻花枝頭。以櫻花美化軍人陣亡,在日本最後的掙扎「特別攻擊」中達到高潮。
一批批「被志願」的年輕「特攻隊員」駕駛繪有緋紅色櫻花的「櫻花特別攻擊機」,對美軍艦船發動自殺性攻擊。然而,大部分攻擊機在接近目標前,已被擊落。有「特攻隊員」出征前留下了這樣的遺書:身如櫻花般飄散,永久地化為護國之鬼。
雖然他們的確「身如櫻花般飄散」,卻也未能阻攔日本被盟軍占領。以犧牲、屠殺、虐待、欺騙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大日本帝國」,確如櫻花一樣,倏然綻放,倏然滅亡了。
日本投降後,駐日盟軍司令部禁止《步兵的本領》和《同期之櫻》的播放。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大量櫻花樹苗被作為外交禮物帶到中國,至今還能在北京玉淵潭公園和武漢大學看到它們的身影。
本文原發於界面文化
▼
想了解更多與日本有關的小知識和故事?
聽聽本文作者商兆琦老師講述的
「明治維新10講:
一部說給中國人聽的日本崛起故事」
目前已在看理想App正式上線。
長按圖片
掃碼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