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母親和孩子的關係是一種合作關係。任何良好的合作關係都源於相互信任。
相信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昨天,我和好友各自帶著孩子在廣場玩。期間,又來了一位媽媽,手里牽著3歲的娃。那孩子見到兩個大孩子很是興奮,極力想融入他們。
不過大孩子對小孩子意興闌珊。一個說:我們要不要和小不點玩?另一個說:小不點什麼也不懂,還是不要了吧?
對話被年輕媽媽聽到了。她氣急敗壞地沖到倆人面前,怒斥。熊孩子嚇得連連後退。
被怒火點燃的媽媽,像一枚小鋼炮,對準兩個小哥哥連發。指責他們用小不點三個字給自家孩子造成了多嚴重的創傷。「肇事者」嚇得不知所措,淚眼汪汪。被母親護在身後的孩子也受到驚擾,放聲大哭。三個媽媽勸的勸,哄的哄,局面頓成一鍋粥。
目睹此景,不免為年輕媽媽擔憂。孩子的世界原本純淨透明,不摻雜質。「小不點」只是大孩子向小孩子發出的善意的社交符號,並無貶低、羞辱之意,但被焦慮過度的母親誤讀,採取了激烈的應對方式。
表面上護子心切,實際上是母親內心既不相信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善意地對待自家孩子,也不相信自家孩子有能力進行同伴間的交往。這種不信任持續存在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怯懦,無法發展良好的社交技能。
其實,我們相信孩子什麼,才會激發他什麼,最終才能成就他什麼。
幼年是培育信任的關鍵期
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要經過八個成長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危機需要面對。平穩度過每一個心理危機有助於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質。
孩子面臨的第一個心理衝突便是信任危機。嬰幼兒是人一生中最為孤弱的時期,他們完全依賴成人滿足需要。如果父母能以慈愛溫柔的方式滿足其身心需求,孩子便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足夠好的母親。意思是說在嬰幼兒時期,為了培育孩子對世界的信任感,母親付出何種程度心甘情願的愛與關注都不為過。
心幼年是孩子形成信任感的關鍵期。而父母的言行對塑造信任感又起到關鍵作用。
我有兩個同事,同處於事業發展期,年幼的孩子常常面對媽媽外出培訓的狀況。
其中一位媽媽每次外出前都顯得非常焦慮,擔心家里人照顧不好孩子,擔心孩子過度思念母親,她選擇連夜收拾行囊,天不亮就溜出家門,從來不正大光明地和孩子道別。
結果,每次孩子都需要很長時間適應突如其來的變化。她不在時,孩子哭鬧不止,不易安撫,她回來後,黏住母親,深怕又不辭而別。
另一位媽媽則不同。她每次接到出差任務都高高興興的,提前兩三天開始和似懂非懂的孩子聊天:
過兩天,媽媽要出個遠門,不過別擔心,媽媽不在,還有爸爸和奶奶,他們一樣很愛你。每天呢,媽媽可以和你視頻。過了三天,媽媽就回來了。回來時,給你帶禮物。
每次聽媽媽這樣說,孩子都很高興,分別的時候,孩子也很淡定,目送媽媽出門,迎接媽媽回家,從不躲躲閃閃,並沒有明顯的情緒不適。
孩子接受現實的能力遠比成人想像中的強大。反而是父母們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的舉止和態度干擾了他們處置不良情緒的能力,也破壞了內在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