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幼兒園每天都會給表現好的孩子發一張漂亮的小貼紙,貼在孩子的腦門上,或者胸前。每次我去幼兒園接二寶的時候,若老師沒有給他小貼紙,他就不肯走,抓著幼兒園門的鐵欄桿,喊老師給他小貼紙。老師考慮二寶剛上幼兒園不久,就會破例在他的頭上貼一張小貼紙,二寶就高興地跟著我回家了。
這個月二寶滿三歲了,我跟老師說,孩子上幼兒園有一段時間了,他也已經3歲了,是時候給他立規矩了。於是,那天我就接二寶的時候,老師就沒有給他小貼紙,他像往常一樣開始撒潑,抓住幼兒園的門不肯離開,大哭大鬧,我沒有理會他,把他放到車上,接了回來。期間有一個阿姨勸我說:「不就是一個小貼紙嗎?讓老師給他一張就算了,孩子哭的這麼厲害多難受啊!」
是的,從表面上看這就是一張小貼紙,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如果我們不給予糾正,孩子就會認為只要我哭我鬧,老師和媽媽就會滿足我的要求,讓他誤以為父母的愛是沒有底線的。我這樣做是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底線,知道「不」的含義,「不」就是堅決不能做的事情,不會因為你哭你鬧父母就會妥協的。
早點對孩子說「不」,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孩子
2018年8月,浙江寧波婦兒醫院的唐醫生發了一條朋友圈,引發了數萬網友的關注。
8月的一天,唐醫生一個夜班接診了兩個孩子,一個自殘,一個自殺,而事情的起因都是玩遊戲。
14歲男孩小孟喜歡用手機玩遊戲,爸爸勸他不要玩,並責罵了幾句,小孟轉身進了廚房,拿起菜刀連砍手腕6刀,刀刀見骨,爸爸趕緊把孩子送進了醫院,僥幸撿回了一條命。
然而,10歲男孩小童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想玩手機,姑姑擔心對他的眼睛不好,便制止了他。誰知,小童打開窗戶,從六樓跳了下去,最終小童沒有搶救過來,年輕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無比心痛。
每每發生這樣的案例,都會引發人們的廣泛議論,有不少人認為現在的孩子受到的批評太少了,以至於孩子說不得、不讓說,以前的孩子就是被父母打罵,也沒有見到動不動就跳樓的。
細細想來,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我們從小沒有拒絕過孩子,沒有對孩子說過「不」,總是沒有底線的包容孩子,溺愛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了,就會沒有規矩,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只要想得到的就可以通過各種折騰來讓父母屈服,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前些日子,我去幼兒園接二寶,老師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二寶很霸道,非要玩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不給就哭,老師就問他,「你在家也這樣嗎?」二寶回答:「我在家就哭,我一哭爸爸就給我買好吃的,給我買玩具。」
當老師給我講這件事的時候,我很震驚,我開始反思我們的教育,從本意上說,我們並沒有這樣做,但肯定我們的某些無意識行為讓二寶誤以為他的哭鬧能得到好處,二寶才剛滿3歲,就能準確地揣測出父母的意圖,可見現在的小孩有多厲害。
當孩子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他哭鬧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需要父母的幫助,比如餓了、渴了,需要換尿片了等。但是,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你會發現孩子哭鬧就代表著更為複雜的意義。
比如,帶孩子去超市,孩子想買棒棒糖,你覺得孩子吃太多糖不好,沒有給孩子買,孩子就開始坐在地上大哭。很多家長怕孩子哭,孩子一哭,我們的心情就會非常煩躁,恨不得一秒鐘就讓孩子止住哭聲,所以,不得不妥協,「別哭了,再給你買一次」,反復幾次,孩子就會意識到,可以把哭鬧當成一種讓父母屈服的武器。
這樣一來,孩子每鬧一次就會比前一次厲害,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發現孩子不管不行了,都要上房揭瓦了,卻無計可施了,因為孩子會跟你要死要活,輕則離家出走,重則跳樓鬧自殺。
心理學中有一個拆屋效應,它是指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再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使人們迫於壓力不得不接受較小的、較少的要求。以孩子玩遊戲為例,你不給我手機,我就跳樓自殺,家長害怕孩子跳樓自殺,不得不妥協,答應孩子玩手機的要求。當孩子靈活地運用了一次拆屋效應之後,他就會屢試不爽。
俗話說,小孩要管,小樹得坎。父母早點對孩子說「不」,讓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線是什麼,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孩子長大了,才不會各種作,這本身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措施。
如何明確地對孩子說「不」
明確地對孩子說「不」是學齡前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3歲以後就應該逐漸給孩子樹立規矩,因為3、4歲是自我意識的形成時期,盡早地給孩子懂得是非觀念,意識到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就為今後的教育奠定了基礎,以免出現到了青春期無法管教的局面。
那麼,如何對孩子說「不」呢?我以看電視為例,我家的規定是看動畫片每次只能看3集,時間大概在半個小時左右,我不規定看電視的時間,只規定看3集,一是因為孩子對時間沒有概念,二是如果規定時間,動畫片的情節在中間被掐斷,會引起孩子的不滿,容易起衝突。第一次執行這樣的規則時,孩子肯定會哭鬧,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1.堅持原則,明確地告訴孩子「不可以」
播發完三集動畫片之後,我會告訴孩子時間到了,必須要關電視了,第一次這樣做,孩子肯定會哭鬧。這無論對孩子來說,還是對家長來說,都是一個很難熬的過程,其實這就是一個拉鋸戰,考驗的是雙方的耐力。
當我關上電視後,二寶就會哭鬧,讓我打開電視,我會明確地告訴他不可以,當然,他不會輕易地敗下陣來,就這麼妥協了,他會依然哭,那麼,我在確保他安全的情況下,就陪在他身邊,任由他哭好了。
我這樣做是在傳遞一個信號——哭鬧是沒有用的,第一次孩子可能哭20分鐘,第二次他可能只哭15分鐘了,到最後你在關電視的時候,他就不會哭了,甚至有可能說,「媽媽,該關電視了。」
要執行好這個環節,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妥協,不能心軟,否則就會功虧一簣。
2.家庭成員不能拆橋,要補位
在教育孩子之前,家庭成員之間必須達成一致意見,如果有一方在孩子哭鬧時示弱了,孩子就會哭得更厲害,他會發現這個弱點,每次達不到要求時就會向這個人求助,所以家庭成員之間千萬不能拆橋,而是要補位。
比如,我將電視關掉後,二寶哭鬧不止,老公就會在一旁說:「看了三集就必須要關上電視,這是不能改的,寶寶下次再看。」這樣一來,二寶就知道他是沒有任何靠山的,他也就哭鬧地不那麼厲害了,因為他知道改變不了了。
3.千萬不要說「下一次」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哭地實在太厲害了,就心軟了,對孩子說:「這次我可以答應你,下次一定不能這樣做了」,這句話會讓孩子下次哭得更厲害,因為他覺得「還有下一次」。
4.孩子哭完之後,要安撫孩子,再次重申規則
孩子哭完之後,家長要抱抱孩子,安撫一下孩子,在嚴厲的同時也要讓孩子體會到愛,同時我們要再次重申規則,讓孩子進一步強化認知。
隨著孩子的長大,特別是到了小學以後,我們要學會和孩子溝通,不能一味地我們來定規則,孩子來執行,可以考慮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選擇,只要是孩子的做法合理、有道理,我們適當讓步也無妨,在雙方溝通後,制定合理的規則,但前提是我們要明確自己的底線在哪里,父母的愛有底線,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孩子才有一個美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