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風向標丨三大矛盾突出,阻礙家俱業發展!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看,傢俱製造業應該是過去30年來競爭最為充分的領域之一。但同時由於它的非標準化、門檻低和分散性特點,集中程度也較低。

家居風向標丨三大矛盾突出,阻礙家俱業發展! 家居 第1張

  據中國傢俱協會統計,中國傢俱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大陸傢俱行業總計約有7萬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大於2000萬元企業僅5000餘家,市場占比不及30%;從營業收入看,市場占比超過2%的企業鳳毛麟角。

  「大、小、多、少」成為這個行業的主要特徵——大行業,小企業,公司多,所占份額少,成為這個行業的一大特徵。

  行業的另一大特徵還在於,製造、管道和零售之間力量對比不平衡。管道商力量強大,零售端經銷商普遍零散經營,難成體系和規模,因此話語權也較小。

  而從製造的角度來看,繁榮的外表下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

  中國是「傢俱製造大國」,2017年傢俱製造行業產值約8600億元,但我們並不是「傢俱製造強國」,在人均產值、工業化水平等方面都有許多的功課亟需補上。

  本期今日傢俱就從「製造」入手,談一談目前傢俱業存在的問題,並探索未來出路在何方。

  三大矛盾突出,阻礙行業發展

  早期傢俱業充分享受了人工成本低、消費意識不成熟以及標準滯後帶來的「紅利」,可以說是行業的「黃金時代」。

  然而這種先天「紅利」也成為行業裹足不前的原因。從今天的視角來看,傢俱製造業存在著幾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1、疲於市場行銷,疏於生產管理

  受到管道擴張和市場下沉的激勵,傢俱企業近些年來在招商方面投入了巨大精力,畢竟「市場就在那里,自己不搶有別人搶」。

  由於終端競爭的激烈,廠家還要幫助終端門店提升行銷,甚至駐店全程協助。

  這也就造成了一種「怪象」——有些企業產品一般但行銷出色,得以迅速擴張。而另一些企業產品出色但行銷不足,反而被埋沒於市場大潮中。

  更重要的是,傢俱企業將大部分精力放在行銷端,對於生產、管理方面的投入勢必不足。

  因此我們常看到,有些傢俱生產企業規模雖然很大,生產車間可能雜亂無章、浪費嚴重,且多年如此,更談不上精益生產。

  2、產品開發過度,系統化缺失

  追求「大而全」是許多傢俱企業的一大特徵,從美式、歐式、法式到新中式,從客餐廳到臥室甚至廚房等,稍具規模的傢俱企業一般都會一站配齊。

  然而由於產品的各系列之間相互獨立,沒有系統的設計理念貫穿其中,產品部件的通用度不高,往往造成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

  而如果一套產品的開發在首次招商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很可能就此無緣「面世」,所付出的研發、上樣等成本也付諸東流。

  此外,由於這兩年「風格」轉變越來越快,一些產品系列尚未完全成熟、沒有獲得最大利益回報,就被丟進了「過期產品」的廢簍。這是企業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對於經銷商來說也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

  3、工業化、自動化,不僅僅是設備和概念

  大規模生產帶來成本的降低,這是工業社會的主要特點。然而對於傢俱製造業來說卻成為極具挑戰性的一關。

  一方面,傢俱企業對於先進設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許多未能充分結合企業需求,花了大價錢結果可能使用率不高,或無法和其他設備兼容,工人使用起來難度大等等,產生了許多不必要的浪費。

  另一方面,工業4.0的概念在傢俱業開始火爆,無人工廠、自動化等等項目越來越多,然而真正落地和具備工業4.0生產能力的企業少而又少。

  實際上,對於許多傢俱製造業來說,完成工業2.0(電氣化與自動化)仍然需要時間,少部分完成了工業化3.0(工業機器人和IT技術的大規模利用),而基於大數據和物聯網的工業4.0智能化生產,還遠未達到條件。

  追根溯源,先天和後天均有不足

  傢俱企業面臨的以上問題既有時代的原因,也有企業內部的原因。從社會發展階段來說,國內消費者真正開始關注家庭、享受家居生活的時間並不長,也因此傢俱業長期以來很少引起資本的注意和優秀人才的加入,發展較為緩慢。

  從企業內部來說,國內許多傢俱廠老板的文化水平不高,入行往往是為了謀生、致富,很少像宜家創始人那樣有著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毅力。

  老板「小富即安」,缺乏創新和自我突破的動力,子女也很少接班繼續在傢俱業打拼。這應該是國內傢俱企業難以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在市場「供不應求」的階段,企業無需在產品上花費太多心思也能活得不錯,尤其是通過「招商致富」,這讓行業習慣了賺快錢的模式。

  結果就是大部分傢俱企業缺乏產品精神和用戶思維,產品開發依靠拍腦袋決定,缺少對消費者生活方式的研究。

  總之,無論是外因還是內因,傢俱製造業已經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關口,不主動改變則淘汰就在眼前。

  未來出路:軟硬結合,深抓產業協同

  未來的傢俱製造業應該走向何方?除了注重設計感、關注消費者需求、高效組織供應鏈等之外,我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提升「生產力」,也可以說提升人均產值,而這其中的空間是巨大的。

  根據統計,日本傢俱企業的人均產值已經達到了119萬元/人·年,而中國約為16.36萬元/人·年,是前者的七分之一不到。(見圖1)

  另一方面,管道碎片化給傢俱企業和經銷商帶來了巨大壓力,一大批生產型企業將被市場所淘汰;地產商、拎包入住企業也在快速整合供應鏈,對上遊製造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可以說,未來的傢俱業一定是效率制勝的時代。

那麼,傢俱企業如何提高生產力?

  1、從設計開始,提高產品部件通用率

  前面說過,傢俱企業往往有著產品開發過度的傾向。一家企業旗下可能有七八個子品牌,而要生產這麼多系列的不同產品,如果全部都要重新開發產品部件,無疑讓整個生產的複雜性大幅增加。

  提高不同產品部件的「通配率」是一個更好的辦法。也就是說,不同系列、風格甚至不同形態的產品可以共用某些部件——如桌腿的加工工藝、門板的基本造型等等。

  這就如同在生產不同型號的汽車時,廠家往往會在原有的零部件基礎上進行設計,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有部件,減少模具和工藝上的不必要投入。

  在傢俱業,這種方式也可以被稱為「模塊化」生產。所謂模塊可以是單個的零部件,也可以是具有生產線上的一個加工組,在完成之後可以被用到不同的產品當中。

  而這一切的前提在於「產品設計的統一」。也就是說,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時,應貫穿一條基本的設計規範和原則,讓不同套系的產品可以在同一條生產線上,並盡量做到更高的部件通配率。

  這就如同宜家有著成千上萬種產品,但基本上任何產品無論大件、小件,消費者搬回家後都可以和原有宜家產品很好的搭配融合,絕不衝突,因為貫穿其中的宜家堅持的北歐風格。當然,背後還有宜家對於工藝和原材料的深度統一設計。

  2、更適合的自動化和信息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規模生產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機器設備。對於傢俱企業來說,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在行業毛利潤逐漸下降,企業生存日益艱難的情況下,冒險投入巨資把賭註下在設備上風險巨大。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林作新先生曾提出,中國傢俱業提高生產力可以通過「廉價的自動化」來做到。傢俱企業不一定要採購那些笨重而昂貴的高端進口設備,正如無人工廠雖然看起來很炫酷,卻不一定適合所有企業。

  實際上在精益生產領域,更加靈活、代價更低的中小型設備受到推崇。此外傢俱機械設備展上一些廠商也透露,國產設備在許多方面已經足以和進口設備媲美,尤其是配套設備上性價比更高。

  而在信息化方面,部分全屋定制企業巨頭充分利用技術手段,基本做到了從終端下單、排產、物流、庫存等多個流程的信息流通,包括三維家、酷家樂、打扮家等第三方軟件平台為行業的信息化建設也帶來了諸多便利。

  而對於軟體、套房企業來說,信息化的建設大多還處於起步階段,有許多要補的功課。

  3、發揮產業協同,提高產業分工

  專業的分工帶來效率的提高以及資源的節省。如果說日本傢俱行業有一個特點是國內所缺少的,那就是其成熟的產業分工。在旭川、愛知、靜岡等地均形成了分工不同的傢俱產業基地。此外,不同的企業還有著各自專長的領域,為大型企業做配套產品。

  大陸目前的傢俱產業集群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經過長期聚集、自然形成的產業集聚,它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如椅業之鄉浙江安吉等;還有一類則為開發商興建,或當地政策支持而發展起來的新型產業園區。

  但目前的許多產業集聚往往是同類型的企業紮堆,例如金屬玻璃傢俱產業基地、實木傢俱產業基地、紅木傢俱生產專業鎮等。

  大量的中小企業都在拼「同質化競爭」、打價格牌,缺少協同和配合,也制約了行業的發展。不過在廣東、江蘇等一些傢俱集中區域,上下遊的配套已正在日益成熟起來。

  能否真正成為集群,關鍵在於是否具備上下遊的協同能力,周邊企業能否形成完整的配套能力,而不是規模大小或企業數量多少。

  傢俱企業要提高生產力,能否有效的利用產業上下遊的協同力量,發揮集群效應,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時也要企業在摸清自身在產業鏈上下遊位置的基礎上,選擇「抓大放小」,尋找合適的突破口和方向。(來源:美國今日傢俱 高單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