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不再是「獨木橋」,留學成不少考生的主要選項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聯考不再是「獨木橋」,留學成不少考生的主要選項 留學 第1張

聯考不再是「獨木橋」,留學成不少考生的主要選項 留學 第2張

  6月7日,考生走出考場。對很多考生來說,高考已不再是獨木橋。

  高考之後,如何面對人生之路?記者了解到,不少考生和家長都抱有較為開放的心態,即使對高考成績不滿意,很多人也可通過其他選擇來做到夢想。其中,隨著家庭經濟情況的提升以及越來越多國外高校承認高考成績,出國已經從很多家長和考生的「難選項」,成為「可選項」甚至是「易選項」。

  成績欠缺有家長想讓娃出國

  6月8日,高考還沒落幕,家住領秀城的趙女士已經開始盤算著孩子報考大學的事情。「平時成績還都挺好,但昨天說數學題挺難,沒考好。」趙女士告訴記者,兒子在山師附中讀書,如果孩子沒考到理想的成績,自己會考慮讓孩子出國。

  「在考試前我就跟孩子說好了,盡力考就行,壓力不用太大。反正總會有學上,實在不行就出國。」趙女士告訴記者,她曾經跟兒子討論過高考之後的報考意向,孩子的態度是考不好也堅決不會復習,自己覺得如果考不好,就不如直接出國,學費是貴了一些,但可以擁有「海歸」身份,做到「彎道超車」。

  記者在考場外看到,不少留學機構趁高考期間在家長休息區分發廣告,還有留學機構宣稱不需要雅思、托福考試成績即可申請出國。耗時短、成本低,且與就業、移民緊密結合的一些留學服務宣傳吸引了不少家長咨詢。

  記者隨機採訪了6位家長。其中兩位家長表示「會考慮孩子留學」;一位家長表示「不考慮」;還有一位家長表示「考慮研究生以後出國」;兩位家長表示「聽孩子意見,如果孩子想出國,家長不攔著」。

  記者了解到,對於「孩子是否出國」,最讓家長搖擺不定的有兩個因素:一是費用,出國動輒一年幾十萬的花費是很多家長考慮的因素;二是孩子出國「是否還會回國」的問題,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希望孩子不要走得太遠,「我已經跟我閨女說了,我就你這一個孩子,你上什麼大學、幹什麼工作我不管,但是你不能離我太遠了。」

  高考後申請出國有多個途徑

  近年來,國外高校對中國學生的接納度越來越高,澳大利亞、英聯邦國家很早就認可了中國的高考成績,美國部分高校也對中國高考成績表示認可。教育部今年3月發布的一組數據或許能說明問題:2018年度大陸出國留學人員總數66.21萬人,其中絕大多數為自費留學;與2017年度的統計數據相比較,2018年度出國留學人數增加5.37萬人。

  數據的背後,是中國家長對於留學越來越開放、包容的心態。記者梳理髮現,考生想在高考後出國留學,有多種方式可以選擇。最常見的一種是參加國內聯合辦學項目,在國內讀完一部分課程後銜接國外大學課程,也就是1+3或2+2課程,近年來在國內火熱的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都是此類項目;濟南的一些高校如濟南大學、山東財經大學等也開設了聯合辦學專業。

  在分數錄取上,大多數高校的中外合作項目比本校的錄取線要低一些,具體情況因學校不同而有差異。以濟南大學2018年中外合作辦學投檔分對比,普通批文科的最低投檔分是571分,理工類最低分是539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文科最低投檔分是549分,理工類最低分是435分。當然,預錄取分數低相對應的是高昂的學費,中外合作辦學的學費比較高,記者查詢發現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每年學費在1.5萬至8萬元不等,2018年寧波諾丁漢大學每年學費9萬,西交利物浦大學每年學費8.8萬。

  倉促出國難以申請好學校

  對於高考生來說,除了憑借高考成績直接申請讀大學,還可以考慮通過先修讀海外院校的預科課程,然後語言成績考到符合標準後,再升入院校的本科課程學習。不過這樣一來,考生出國的花費就會更多。

  「現在出國留學不像以前那麼難了,主要是很多家長經濟水平都提高了,而且捨得投資教育。」在濟南某留學機構從事留學業務的王飛告訴記者,自己也準備在今年10月份去紐西蘭留學讀研,在他看來,相比之下,國外上大學能夠開闊眼界、增長閱歷,而且相比國內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出國不失為一種更為「簡單」的選擇。

  「這兩年咨詢出國業務的家長多了很多,我現在周末基本上都排滿了,全是單獨補課的學生。」在王飛看來,出國留學相對「容易」,但是申請好學校卻很難。

  「如果是通過高考成績申請好的國外大學,不僅是對成績有要求,對課外學習活動等也有要求,難度非常高。」王飛說,「而且出國留學至少要提前一兩年準備,像美國、加拿大、英國的開學時間主要是9月,還有部分學校是1月,這就需要提前一年準備語言和簽證,最晚高二開始學托福或雅思,參加SAT(美國高考);澳大利亞、紐西蘭開學主要是在2月,申請這兩個國家也得提前半年多。如果是因為高考成績不理想而申請出國讀書,那大概率是不能申請到好學校。除非繼續深造,否則含金量並不高。」

  (生活日報記者 郭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