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黃瑽寧(台灣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育有一兒一女。其博客「疑難雜症的故事」獲選為二〇〇九年第五屆華文博客大獎年度最佳生活情報推薦優格。著有《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唉唷!這些惱人的小麻煩:輕鬆搞懂疫苗、流感、細菌與病毒》等書。)
(Photo by szefei @ ShutterStock;圖中人物與內文無涉)
收到學校通知要為孩子施打流感疫苗,而躊躇傷腦筋?不打,萬一「中獎」,孩子難受,大人受累;打了,萬一有副作用,難以承受。孩子很健康,為什麼需要施打疫苗?醫生會讓自己的孩子打流感疫苗嗎?
—————————————
又到了打流感疫苗的季節,究竟要不要帶孩子去打疫苗,總令家長傷腦筋。
在談論之前,容我先講個故事。
據說蔣夫人宋美齡晚年的某一個冬天,醫生們也面臨了是否要為她施打流感疫苗的困難抉擇。困難的不是疫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沒有人敢把針紮在蔣夫人的玉體上。畢竟她年事已高,若發生什麼巧合的病痛,恐怕替她決定接種疫苗的主事者難辭其咎。但若真沒接種流感疫苗,萬一感染了而有個三長兩短,豈不更糟糕?
進退兩難之際,醫生們想出一個辦法。因為蔣宋美齡平常足不出戶,最多就是在院子里散散步、澆澆花,平常接觸的人不外乎是廚子、司機、傭人等等,生活環境很單純。所以只要讓服侍蔣宋美齡的員工統統接種疫苗,這些員工沒有得到流感病毒,蔣宋美齡也就應該不會生病了。這個策略就叫做「繭縛」(cocoon strategy),藉由在相對健康的人身上接種疫苗,來保護相對有重症風險的族群。
接種疫苗,究竟為了誰
每次講到疫苗,腦海中一定會出現一種聲音:「我很健康,就算生病也可以藉由自己的抵抗力恢復,這樣抗體反而更強,所以不需要打疫苗。」事實上,這樣的說法只對了一半。
台灣就像是當年蔣宋美齡的大宅院,在這莊園里,每一個人的健康是互相影響的。也就是說,有時候接種疫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同住在這座島嶼上,相對有疾病危險的同胞。
我是一位正值壯年的男性,不抽煙、不喝酒、沒有慢性疾病。如果我得了流感,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大概也不會怎樣。但因為我的職業是醫師,且家中有一個尚未滿周歲的嬰兒,我必須注射流感疫苗,來保護我的病人(早產兒、重症患者、氣喘病童),以及我的小孩。
來看看2011年流感疫苗第一批接種的族群: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贍養機構的住民及照護人員、罕見疾病患者、滿六個月以上至小學四年級幼童、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重大傷病患者。
這些人當中,最大宗的莫過於老人和學童。應該很多人質疑,為什麼每年流感疫苗都不放過學童呢?小學四年級已經十歲,抵抗力並不差,罹患重症幾率也極低,何必打疫苗呢?
這個問題就是我要回答的重點。
(Photo by Maria Burmistrova @ ShutterStock)
接種疫苗,利己又利人
首先,學校和幼兒園,絕對是流感病毒的培養皿,這句話應該不會有人反對。集體生活的兒童,是所有年齡層中,社交行為最頻繁的一群。不管正確洗手的倡導多麼落實、隔離措施多麼完備,只要班上有人得到某種病毒,藉由互相摸來摸去,以及公共設施的媒介(水龍頭、門把、課桌椅),病毒的傳播根本如入無人之境。歷史上所有的流感大流行,都是從兒童開始;只要家中的孩童開始感冒,兩周之後成人的流行波就出現了。
其次,年紀小的幼童家中,可能有兩歲以下的弟弟妹妹,或六十五歲以上的爺爺奶奶,也許臥床,也許有慢性病纏身。這些幼童從「病毒培養皿」放學後,將病毒帶回家,自己康復了,卻讓嬰兒與老人這兩個重症危險族群受到感染,甚至死亡。
第三,就算是獨生子女的小家庭,孩子如果得了流感,至少得居家休養一周不能上學。這時候平常得上班的父母只好請假,在家照顧病童,不僅家長手忙腳亂,老板臉色難看,對國家生產力也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這筆錢是一定要花的。讓學童接種疫苗,對於國民整體的健康而言,肯定是利多。
雖然這樣解釋之後,家長會比較了解疫苗政策制訂的原因,但畢竟針是打在自己小孩身上,會不會發生副作用,心里還是怕怕的。下個月的專欄,我會再針對流感疫苗的一些迷思,幫各位一一解惑。
先跟大家報告,我的孩子一定會去打流感疫苗。這樣,您有比較放心嗎?
★本文由【疑難雜症的故事 馬偕兒科黃瑽寧醫師的診斷旅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注親子天下微信公眾號(cn-parenting),好文章天天收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