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互聯網第一留學公開課:留學爆米花
專業留學服務平台:信息/攻略/咨詢/辦理
關注微信訂閱號:留學爆米花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叁里河,作者吳錦清
到底什麼時候出去才是最好的?
前段時間,「劍橋大學接受中國高考成績」的消息讓很多學生和家長振奮,隨後伯明翰大學、卡迪夫大學等多所英國大學也表示接受中國考生用高考成績申請。
但用高考成績直接申請英國大學,無論從難度還是合理程度上都是值得商榷的。
先來看英國高校對高考成績的要求。劍橋大學要求高考成績在省排名前 0.1%,同時參考學業考試和會考成績。
如果申請專業對科目比如數學有要求,則數學成績同樣需達到標準;伯明翰大學要求高考總分80%以上;卡迪夫大學要求高考總分不低於80%,並對高二、高三總成績也有規定。
另外,有些大學不接受高考成績申請醫學、牙醫等,有的僅接受北京、上海、廣東考生。
正如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圖普在北大發表演講時所說,「成績並不是影響錄取結果的唯一要素」。
劍橋還會在面試時對每一位學生進行綜合評估,看學生的邏輯和思維方式是否符合專業基本要求。劍橋還鼓勵申請者取得更多的資質,比如奧賽、SAT等。
除了成績和綜合能力的考驗,高考與國外本科之間「無縫」銜接,對學生融入也是挑戰。
比如美國本科,因為鼓勵通識教育,前兩年基礎課非常多,同時還得適應環境、參加社團、交新朋友,學生壓力非常大。英國本科甚至只有三年,壓縮之後的強度更大。
同時,很多本科留學生雖然雅思托福成績足夠,但口語和寫作仍是弱項。因為語言問題不能適應課堂教學、作業、考試,跟不上學習進度,導致作弊現象越來越多。
《華爾街日報》曾對美國14所公立大學作弊案例進行分析,發現外籍學生特別是中國留學生出現代課、代考、作弊等行為的比例,遠高於美國當地大學生。
100名外籍學生中就有5.1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Beth Mitchneck認為,造成中國留學生作弊的根本原因是語言障礙。
類似的,明尼蘇達大學也曾在教職手冊里提到過 85% 的明大作弊案例歸於非英語母語學生,主要原因包括了文化不適。
非主觀意圖上的「作弊」 尤其明顯,例如對引用、共同創作、抄襲等行為界定都可能讓留學生陷入困境。
還有因為無法融入帶來的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堆積導致心理問題,最終只能退學回國甚至自殺的案例也時常發生。
綜合考慮K12階段在國內形成的思維和學習方式,以及出國之後在新環境中帶來的適應成本,高考之後直接到國外讀本科並不是最佳選擇。
如果經濟能力允許,可以選擇提前去國外讀1-2年高中,適應語言和文化環境。
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從教育階段來看,本科學歷出國留學的占比高達51.54%,位列第一。
其次是高中和研究生階段,分別為29.79%和12.12%。相比2017年,2018年高中階段出國留學的比例提高了9%,留學低齡化趨勢明顯。
對於一開始就按照留學路線來培養下一代的家庭,在目的地明確的情況下,越早進行適應就越能減少後面磨合期的長度及帶來的顛簸。因此相比高三畢業,高二出國留學餘地更大。
之所以如此,第一是因為在融入方面,高二申請國外高中比直接申請本科更從容,因為他們多了1、2年高中時間去適應新的教學方式、教育模式和社會價值觀,對於Essay、Presentation等方式更加熟悉。
因為有當地高中的學習和生活背景,在申請院校時也更有競爭力。
在米蘭讀高中的留學生G向《福布斯》提及為什麼自己選擇高中就出國留學。她覺得高中經歷的豐富性遠遠超過大學,大學比起高中生活更加標準化。
在高中時期出國留學,可以輕鬆與社交圈和文化外的人交朋友,在進入大學之前就能擁有國際交際圈。同時,她認為高中課程也有助於自己尋找未來職業方向。
在升學方面,高等教育之前的知識點在高二基本都已經學完,學生專業課基礎比較紮實。
如果這時申請國外高中,經過國外課堂思維方式和語言強化後,沖刺Top100大學的機會更大,非常適合國內成績介於普通一本但又上不了北清交復浙等頂尖大學的學生。
但這個階段出國仍然存在局限性。因為接受國內應試教育培養的時間過長,思維能力基本定型,對國外要求的批判性思維和學習方式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來適應。
對於很多中國家長來說,「如果高考成績不行或者上大學之後情況不佳,再考慮出國留學」的觀念似乎是一種主流。
但這從本質上說,使留學更像是「補救」方案,是體制內路線臨近失敗之後作出的無奈選擇,因此「出國」 本身成了目的,而不是解決教育的一種手段。
而想要更順利地融入,可以考慮把出國時間提前到初三。
在適應上,初中生的創造力、思維能力等尚未定型,可塑性比高中生強,快速通過語言和生活關之後,進入大學時文化衝擊更小。
初三學生已經接受完義務教育,對傳統文化有了積累與認同,出現「文化斷層」的可能性減少。
接受了國內基礎教育特別是數理化科目之後,學生容易跟上國外課程,可以嘗試更多國內沒有的科目,比如戲劇、工業設計、藝術設計等。
這時候學生就有更多精力放在語言學習和融入上,多參加體育、社團活動展示與鍛煉自己。英國倫敦某私立女校校長給中國學生提出一條快速融入英國校園的建議,就是多參加課外活動。
在生理上,16歲的青少年開始進入成熟期,三觀逐漸形成。這時的他們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知道如何拒絕和接受。
然而同樣不能否認,初中生各方面還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養成不良習慣。《南華早報》曾採訪一位15歲留學澳洲的香港男生,他說自己一抵達澳洲就開始想家。
文化、生活方式、老師、學習和朋友等各方面的問題都讓自己很沮喪。「當我和我哥哥去澳大利亞時,我的父母認為我們真的很成熟,但我們不是。他們跟我們自己都認為我們知道如何照顧自己,但事實上我們不能,有時候我們感到很失落」。
初中之前,是否還有出國留學的黃金時間?從常識來說,越早進入一個教育體系就越快完成適應和進入狀態,那麼出國留學年齡應該是越小效果越好,但具體結果需要結合實際需求來看。
首先,小年齡段學生處在語言學習旺盛期,如果身處全英文環境,語言提升將非常迅速。
同時,這個年齡段學生處在思維開放的狀態,更容易適應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進而在英文環境下養成思維習慣。用英文進行深度思考與交流,對融入西方課堂也更有利。
而小學出國的「試錯」成本較低,開放性更大。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實在無法適應國外環境,仍然有機會轉回國內接受教育,比起初中、高中階段發現不合適想回國,時間和金錢成本都小得多,孩子也能更早地找到合適的發展道路。
但同樣,小學出國留學的弊端不可忽略。一方面,小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不足,此時驟然讓他們接觸西方文化,很容易造成「文化斷層」,這種文化認同感的缺失,後期很難彌補。
有小留學生在留學多年回國後吐槽,「我回家了,卻覺得這不是我的家」。這也是為什麼,在上海的國際學校里會有那麼多的 ABC 面孔,趁著暑假把孩子送回國內或者乾脆整個小學階段都在國內接受教育已經是很多移民家長的選擇。
另一方面,小學生身心發展不夠成熟,從「家里什麼都準備好」到「什麼都靠自己」,對獨立能力很有挑戰,也很容易產生低落、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
來自英國服務公司Board Concern的James Foucar表示,遠離家庭對年幼的孩子特別困難,因為他們處於「無愛」的環境里。孩子可能會變得沮喪,逐漸發展出堅韌的「保護殼」而壓抑真實的自我。
即便他們在寄宿家庭、學校能受到良好照顧,但感情方面仍有缺失,因此很多家長選擇全職陪讀。陪讀除了需要大人付出時間、精力甚至感情上的犧牲之外,也有評論認為,這會削弱孩子的獨立能力。
然而陪讀已經悄然成風,陪女兒留學美國的上海媽媽Jasmine Sun表示,家長陪讀可以隨時觀察孩子狀態,及時關愛、指導孩子,這是寄宿家庭和老師無法給予的。
判斷是否適合出國留學,要看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這兩方面不夠成熟,則需要父母陪伴,幫助孩子適應文化轉折期。
如果家長不確定此時是否要送孩子出國,可以參加短期體驗活動,幫助孩子提前體驗國外教育模式,觀察孩子適應情況再做選擇。
出國留學並非一勞永逸,孩子出國之後更需關注他們的學習和心理狀況。出國留學的時間點也有很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高二或是初三。
心理承受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是判斷小年齡段學生是否適合出國留學的關鍵。
對於孩子剛進入入學年齡的八零末九零前一批家長來說,邁入中產,卻遇上了教育資源空前不均衡的時代,同時又有比國際學校、創新型學校和留學等上一代人不曾有過的選擇(或者有過,但難以負擔),使得子女教育的選擇組合無比豐富,也充滿了風險。
在上一代人眼中作為教育終點的留學,只要條件允許就一定選擇留學。而在自身本就經歷國外生活的新新家長眼中已經只是通往教育成功的一種手段,何時留學或留不留學都是需要可以探討的。
所以,二三十年前「在國內苦讀,學好英語出國讀書」的留學觀已經被 「長期規劃、處處講究投資最大化」 的觀念所代替,北上深的家長從孩子出生前就試圖為子女做好一條最優的教育路線,並甘願為此投入最多的資源。
留學這種教育形式也隨之被改變,比如門檻下降、成本下降、文憑含金量也下降,計劃提前、年齡提前、父母的煩惱也提前了十幾年。
所有人都有一種緊迫感,在體制內體制外、中文教育英文教育之間猶豫不決,既想要魚和熊掌兼得又怕為了芝麻丟掉了西瓜。
獲取成功申請案例,辦理2020年留學申請
添加微信號:bluerockman
>出國留學的「黃金時間窗口」,到底在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