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這是一部愛情片。
瘋癲癡狂,抵死纏綿,可歌可泣,至死方休。
這更是一部政治片。
聚焦那個不可說的年代,以小見大,來講述小人物在冷戰中的顛沛流離。
《冷戰》
波蘭導演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作品。
一問世,就引發了巨大的討論。
在戛納電影節中,斬獲最佳導演大獎。
目前,已代表波蘭征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故事開始於1949年,結束於1964年。
時間跨度長達15年。
這15年,正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相抗衡的冷戰中的15年。
冷戰時期,不僅是政治層面的「冷」,人民的生活也必須劃清界限,「冷起來」。
對普通的小百姓來說,經濟冷了,文化冷了,都可以忍一忍。
但是人啊,唯獨冷不了的是那顆滾燙的心。
維克多(托馬斯·科特 飾),波蘭音樂家。
才華橫溢,氣質出眾,一副憂鬱詩人做派。
出於對音樂的造詣,組織安排他下鄉挑選能歌善舞的團員,組建波蘭文工團。
祖拉(喬安娜·庫里格 飾),波蘭農村女孩。
性格狂放不羈,天不怕地不怕,全身散發著原始的生命力。
唱歌被評審老師打斷,她自顧自的非要把歌唱完。
因為曾經弒父未遂,她還被判處坐牢兩年。
被質疑人品時,她照樣狂傲。
「他把我當成了我媽,
所以我用刀子讓他明白他搞錯了」。
天生磁場吸引,維克托發掘了她,祖拉成了文工團的一員。
之後的日子,兩個人逐漸吸引,更加契合。
野草地上、小河旁邊……都留下了許多甜蜜的記憶。
可是,這段關係從一開始就充斥著政治性。
祖拉想要留在文工團,就必須接受上級指派的任務。
而組織所交給她的任務是,監視維克托。
那個年代,政治高於一切。
波蘭,身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首都華沙又是「華約」總部的所在地。
因此,祖拉和維克托之間,政治敏感性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文工團也在發生著改變。
原先打著原生態民風招牌的文工團,現在成了政治意識傳輸的工具。
那些歌唱愛,歌唱生活的歌曲,如今都成了歌頌史達林。
對音樂有追求的維克托,自然無法忍受這樣的局面。
對愛情充滿理想主義的他,亦不願愛人繼續被利用為監視自己的工具。
他和祖拉約好,利用出國演出的幾乎,逃往巴黎。
可是到了約定的那一天,他等了又等,祖拉沒來……
維克托一個人到了巴黎,一晃又是四五年。
再重逢的時候,兩個人都心有戚戚。
有試探。
祖拉:「你有情人了嗎?」
維克托:「有」。
祖拉:「我也有」。
有怨恨。
維克托:「你能解釋下你那天為什麼沒來嗎?「
祖拉:你能解釋下為什麼我沒來,你就走了嗎?
但是,所有的怨念都敵不過轉身離開後又回來的一個吻。
四五年過去了,他還想著她,她也念著她。
在那個冷戰的歲月里,他們熱烈的忘我的愛著。
他為了見她一面,重回波蘭去看她演出。
但還沒等說上一句話,就被警察塞上了火車,遣返到巴黎。
她為了和他相守,放棄了在波蘭的優渥生活,尊貴待遇。
嫁給了一個義大利人,為的就是能夠堂堂正正的在巴黎生活。
小旅館里,兩個人抵死纏綿。
仿佛過往的分離都已經過去,兩個人已經守得雲開見月明。
可是,所謂冷戰,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冷,更是生活方式上的冷。
維克托當初受不了社會主義陣營的約束,他嫌茍且。
如今,祖拉也受不了資本主義陣營的浮誇,她嫌骯髒。
苦苦追尋之後,兩個人才發現適合對方的生活原來並不適合自己。
在鐵政下,他們早已經變成了無法相融的兩個人。
天性自由,遵從本心,本是二人的共通之處。
可是在時代的裹挾下,這成了他們難以相處的根本。
片中,不時唱著一首波蘭民歌,《兩顆心》。
其中歌詞,尤其動人:
兩顆心,兩雙眼,是什麼在日夜哭泣
你為之流淚的黑眼睛,再也無法與你相見
再也,無法與你相見
誰會愛上這樣的男孩
我只是一個男孩,只有我的歌聲,我會愛到生命最後一瞬
我會,愛到生命最後一瞬
兩顆心,分不開。
但現實,又無奈。
15年的時間里,他們一次次的分開,好像分開就是為了重逢。
而在付出代價重逢之後,他們又不得不面臨著下一次分開。
15年里,曾經瀟灑英俊的紳士不見了。
維克托越來越蒼老,頹唐。
15年里,曾經狂傲不羈的姑娘不見了。
祖拉的那獨特光彩越來越黯淡,泯然眾人矣。
維克托為尋祖拉,被驅逐出境,被要求當間諜。
最終,他不得不非法入境,被判處了15年。
「別等我了,找一個可以支持你的普通人。」
「這樣的人還沒出生呢。」
牢獄之災面前,她仍不願放棄他。
犧牲掉光彩,去唱曾經不屑一顧的艷俗口水歌。
犧牲掉自尊,委身於覬覦自己許久的政治主任。
利用關係,她把他救了出來。
歷經撕扯和坎坷,他們終於能夠在一起。
只是,這時候的維克托,已經因為勞力改造,再也不能彈鋼琴。
這個時候的祖拉,也早已經不是那個明媚絢爛,生機勃勃的女孩。
他們能夠在一起了。
可是,東方、西方兩大陣營,都已經沒有了他們的立足之地。
蒼老的兩個人,坐在初相識的小鄉村。
手里拿著藥片,彼此依偎,相互攙扶。
「到那邊去吧,那邊風景更好」。
那邊是哪邊?
我不忍細想。
好在,影片結尾的字幕治愈了我。
「獻給我的父母」。
既然故事是真人真事改編,既然導演是人物原型的孩子。
那麼,他們應該是沒有死去吧。
他們應該是生兒育女,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吧。
在這短短的寬慰之後,又覺得難過。
真人真事,那就意味著這世間真的有對戀愛被政治阻隔,九死一生,難以相守。
以小見大,可以猜想那個年代有多少的親人、朋友、戀人因為不同的國度而死生不復相見。
在時代的洪流中,在政治的鐵腕下,小人物如我們,何其渺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