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習俗、成長:人們為什麼打耳洞?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還記得打耳洞時的場景嗎?對十幾歲的女孩來說,打耳洞就像第一次穿高跟鞋,標誌著生命階段的轉變。當然,現在回過頭看看那時的你多麼年輕,不過當時,你以為自己已經步入成熟。

成年,你的名字是我耳上的小洞。

野蠻、習俗、成長:人們為什麼打耳洞? 靈異 第1張

pixabay

人們為什麼在最初賦予耳洞這些意義?刺穿耳垂,穿入漂亮的裝飾品,想想就很怪異,但你可能不會因此放棄。對於懇求父母允許或必須等到一定年齡的人,事情加倍複雜。如同你喜愛的衣服會成為生命故事的一部分,你的耳洞也會。

很難找到多少人打過耳洞的確切資料。在美國,一份網路統計結果稱大約83%的人有耳洞。2005年《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一篇文章中指出約10~20%的美國女性沒有耳洞。在完成這篇報導的過程中,沒有任何行業內的專業人士能指出確切的數字。沒人費心去尋找結論的原因,也許是打耳洞太過平常,沒什麼爭議性。

但曾經不是這樣。

耳洞意味著什麼?

人類有數千年的打耳洞歷史。

在古埃及,男性和女性都打耳洞;《聖經》中提到過耳飾。「人類佩戴飾品,把東西放在脖子上、手腕上或手指上是件自然的事,然後是把東西放在耳朵上。」紐約珠寶設計師安娜·謝菲爾德(Anna Sheffield)這樣說。

在《耳環的古今通俗史》(I Love Those Earrings: A Popular History From Ancient to Modern)一書中,作者寫到古代凱爾特人和達西亞人(古代色雷斯人的一支)佩戴耳飾,款式和材料隨時間演變,到維多利亞時代依舊延續著重要意義。

隨後,在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雖然耳飾沒有淪落到潮流之外,但穿刺卻不再流行。不需要孔的耳扣和耳夾受到廣泛歡迎(這也是為什麼古著店有大量耳夾的原因)。

野蠻、習俗、成長:人們為什麼打耳洞? 靈異 第2張

古埃及十八王朝,圖特摩斯三世時期(1479-1425 B.C.)金耳環丨Aryeh Shershow/Wikimedia Commons

據《文物周刊》(Antique Week),當時「有耳洞的耳朵不僅不時尚,而且被看做對身體的野蠻摧殘,更糟的是,體現出打耳洞者的品德缺陷。」《時尚的耳朵》(The Fashionable Ear: A History of Ear-Piercing Trends for Men and Women)的作者斯坦因巴赫(Ronald D. Steinbach)解釋道:

「雖然世界各地的女性打了幾千年耳洞,但這個傳統在19世紀80年代的美國逐漸消亡。女性要投票權,要穿褲子,要從不實用的衣服中解脫出來、從打耳洞這類(男性不必承受的)野蠻風俗中解脫出來。」

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耳洞潮流復活。

1965年《紐約時報》一篇文章觀察到「女孩們收集穿刺耳飾就像囤積披頭士專輯一樣貪婪。」報紙寫道:「在十幾到二十年之前的美國,穿孔的耳垂被認為是非本土生人或拉美、東歐裔的第一代移民。」現在誰還知道一個小孔能觸發排外情緒?

多年以後,《紐約時報》甚至這樣總結:「不久之前,耳洞被聯繫到移民、吉普賽人或海盜。直到一切風俗發生變化的20世紀60年代,更多美國女人開始去打耳洞。」

野蠻、習俗、成長:人們為什麼打耳洞? 靈異 第3張

法羅在《小城風雨》中扮演角色(Allison MacKenzie)丨《小城風雨》

在《時尚的耳朵》中,女演員米亞·法羅(Mia Farrow)被單獨作為有影響力的打耳洞先鋒。小說家勞拉·維綸切克(Laura Wallencheck)在解釋中說,「法羅耳朵上又酷又可愛的小珍珠耳釘把周圍閃暈了,她在電視劇《小城風雨》(Peyton Place)里的角色讓六十年代的女孩蜂擁而出,秘密結對地搜尋軟木塞、針、線、火柴和酒精棉:‘你給我打耳洞,如果我沒死就再給你打。’」

那時,沒有太多打耳洞的商業場所——這些連鎖店到60年代末才出現——所以人們親自動手,工具是舊針和土豆:先用冰塊麻木耳垂,再把針戳進土豆或軟木塞里來紮耳朵

在網上,你能找到女性業餘打耳朵孔的記載:「1964年聖誕節前,我給自己雙耳打了耳洞,」一位女性在論壇中寫道,「我手里拿著曲別針,用點燃的火柴消毒。再用酒精擦乾淨針和我的兩只耳朵。我試著把冰塊放在耳朵後面,但兩只手不夠同時控制曲別針、冰塊和我的耳朵。所以我把冰塊扔進水池,然後用針刺穿耳朵。」

打耳洞這件事上,多少存在代際趨勢,雖然常常被打破:如果你的媽媽小時候打過耳洞,你可能會做同樣的事;如果她沒有,你可能也不會打;如果你有女兒,那可能會延續這個傳統。

「我十歲時打了耳洞,從一年多以前就開始倒計時了,」一家珠寶品牌創始人兼創意總監羅尼·瓦蒂( Rony Vardi)這樣說,「那時,我百分百確定那讓我看起來更成熟、更有魅力,我不認為自己當時想錯了,耳飾可以很大程度改變你的臉型和氣質。現在,我女兒下個月就要在她10歲生日時打耳洞了,我能想到她像我小時候一樣激動。」

野蠻、習俗、成長:人們為什麼打耳洞? 靈異 第4張

pixabay

雖然現在美國小學生有耳洞的情況並不罕見,但一些家長還是試著把孩子拖到青春期再打耳洞。

他們的擔憂不止耳朵上的洞,這與成長相關,而且不是毫無根據的。雖然耳洞可能讓他們聯想到過去的壞女孩,但更重要的是,耳洞標誌著一些事情的開始——很快你會化妝、脫毛、參加舞會、談戀愛——也許童年會漸漸結束。如果你想升華一下,小說家萊斯利·賈米森(Leslie Jamison)的「女性疼痛大統一理論」可能會契合:為美麗而受苦不是一種女性獨有的苦難嗎?

人生大事與打耳洞

現在,打耳洞或許不必考慮很多,但對象是嬰兒時情況不同。

在一些文化背景下(比如拉丁美洲或印度),給女嬰打耳洞是習俗,這是在打耳洞上為數不多的爭議之一。你能在網上找到無數嬰兒是否該為自己做決定的辯論。

2014年,瑞秋·史密斯(Rachel Smith)在紐約開辦了一家打耳洞診所,為嬰兒和兒童提供耳洞穿刺服務(意外的是許多成年人也會來這里)。史密斯是一名註冊護士,美國各地都可以找到有醫療背景的人經營類似的私人診所。

這天,一對夫妻帶來了他們7個月大的女兒。耳洞槍「咔噠」過後幾分鐘,女孩不再尖叫,恢復如初。她的母親是印度裔美國人,父親是白人。

野蠻、習俗、成長:人們為什麼打耳洞? 靈異 第5張

哥斯達黎加女嬰的耳洞丨Wikimedia Commons

女孩母親解釋道,孩子父親一家想等到八歲再完成這件「人生大事」(rite of passage),但她認為,「不,不能這樣。這對耳環是她的出生禮物。我們喜歡這種傳統。」這位母親在她還是嬰兒時打了耳洞,並想讓自己的女兒也有相同的經歷,即使沒有特別明確的論點,「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但每個印度女孩都會在小時候打耳洞。穿孔、戴首飾,在印度是種財富的象徵。」

「嬰兒打耳洞的故事都差不多,」史密斯總結道,「這是非常文化相關的東西。一般來說黑人和拉丁裔會把嬰兒帶過來,耳洞是性別標誌。」

27歲的桑德拉·古鐵雷斯(Sandra Gutierrez)也來到這家機構,她耳朵敏感,到這里挑選醫用級別的耳飾,她的丈夫也決定在此期間打上耳洞。「啊,這還沒有擠痘痘疼,」他在結束後對古鐵雷斯說。

對他來說,耳洞與人生大事完全無關,「除了樣子變了,沒有別的意義。」

野蠻、習俗、成長:人們為什麼打耳洞? 靈異 第6張

打耳洞丨Wikimedia Commons,上傳者Robert Gilbertson

但古鐵雷斯還記得耳飾曾經讓她與別人不同。嬰兒時代,她在秘魯打了耳洞,但在美國德克薩斯州長大時,古鐵雷斯憎恨耳朵上的小孔。「我記得非常小的時候,有一次我感到父母沒有問過我就給我打耳洞是不公平的,」她說,「有一兩年,我在意得要把耳環摘下來,換上其他女孩戴的貼紙。因為我不想別人對我的耳朵開玩笑,不想讓別人碰它們,不想讓其他父母知道我有耳洞。我不想感到特殊。」

對與大一些的兒童,人們似乎認為10歲是合適的年齡。「我遇上過很多10歲生日,」史密斯說,「在10歲生日時,人們來到城里大商場,辦個小聚會然後打耳洞。我發現10歲是打耳洞的好日子。」

但文化差異持續讓史密斯吃驚。「每周都有中國和韓國女性過來,很多很多,都是成年人,她們都在20歲左右第一次打耳洞,上大學的時候,或者是結婚、在公司里找到工作的時候。我今早在想,在那種文化中,人生大事是多麼不同啊,更加複雜。」

的確,那天下午來了兩個紐約大學的中國本科生,都是第一次打耳洞。

野蠻、習俗、成長:人們為什麼打耳洞? 靈異 第7張

油畫《帶珍珠耳環的少女》,Johannes Vermeer 創作於1665年丨Wikimedia Commons

如今,在美國社會主流,打耳洞從壞女孩的標誌變成了每個女孩渴望的事。而近些年紋身與身體穿刺在重復這個軌跡,曾經受到爭議或被極端化,現在成為一件平常事。

用安娜·謝菲爾德的話說,耳上的小孔是「我在9歲、10歲、11歲、12歲、13歲、14歲、15歲做出的微小決定,打了越來越多的耳洞,再然後是紋身,它們組成了現在的我。這些痕跡會成為你的一部分,也會成為你訴說自己的方式。」

編譯:vicko238

編輯:Ent編譯來源:Racked. All ears.

一個AI

等等,我也想要可以打耳洞的診所!

本文來自果殼,謝絕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PO到朋友圈~)

果殼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什麼的果殼

建議你關注一下

野蠻、習俗、成長:人們為什麼打耳洞? 靈異 第8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