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10年醫導揭露泰國試管嬰兒行業內情:生呀生呀生兒子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阿綠(化名,以下簡稱綠)曾是一個泰國留學生,在大二的時候為了賺點零花錢做了醫導。那個時候的她沒想過,這一做就是10年……對於許多國人來說,對於試管嬰兒的理解還停留在會不會比正常出生的嬰兒短命的認知里,但實際上,越來越多的新生兒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到了這個世界上。為了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搜狐母嬰對她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採訪。

Q:你的工作內容是什麼?

綠:知道導遊吧,跟那個差不多,不同的是我導的是醫院這邊。從客戶來到走的一個月時間里進行陪護和翻譯。回國之後也要一直跟蹤,如果孕婦出現什麼問題要兩邊進行溝通。什麼時候「卸貨」了,什麼時候才算結束。

原創
            10年醫導揭露泰國試管嬰兒行業內情:生呀生呀生兒子 親子 第1張

Q:做這行的收入怎麼樣?

綠:還是蠻高的,像是我這種小職員,是底薪+帶客提成+客戶給的小費。月收入是上萬的。我們老板能拿多少我就不知道了。這行主要是靠口碑宣傳,就算掌握了泰國這邊的資源,沒有客戶也是白搭。

Q:你的客戶都是什麼人?

綠:國內的泰國代孕市場,是有地域劃分的,我在的公司是做長江以南的地區,但是不包括江浙滬。主要是福州、廣州、雲貴川這些地方。絕大部分是老頭和年輕漂亮的姑娘的組合,基本上是男方年紀大了,很難自然受孕。像是來泰國做的,基本上都是家里有錢的,那種砸鍋賣鐵生孩子的一般都是在國內做。

原創
            10年醫導揭露泰國試管嬰兒行業內情:生呀生呀生兒子 親子 第2張

展開全文

Q:為什麼選擇去泰國做試管?

綠:為了一舉得男。我對一個客戶印象特別深,差不多2年來一次,每次都換個老婆,每次都是要生兒子,生了好幾個兒子了…… 極少數要女兒的也都是要二胎的。中國是不允許做性別篩查的,所以就好多人選擇出國做。像是美國、俄羅斯、泰國,都是比較熱門的國家。但是美國價格比較高,有些明星就是去美國做的。泰國的話技術也是比較成熟的,而且有價格優勢,所以來泰國做的人還滿多的,反正我基本上沒有休息。而且泰國採用的是3代技術,除了可以選擇性別,還可以做基因阻斷,像是遺傳病、梅毒、愛滋……之類的。

原創
            10年醫導揭露泰國試管嬰兒行業內情:生呀生呀生兒子 親子 第3張

Q:做一次要多少錢?

綠:10萬起。這個10萬只是做一次的費用,無論成功與否。如果要是想要多胞胎,或是做基因阻斷,費用就更高了,具體就要看你要做哪些項目了。其實只要女方條件滿足的話,成功率還是很高的。基本上女方在35歲以下,成功率60%-80%,年輕姑娘能達到80%以上;但是35歲以上的話,成功率就在50%以下了。之前有個客戶,也是年紀比較大了,雙側輸卵管堵塞還多囊卵巢。做了幾次才著床,但是回國之後胎心越來越低,後期就臥床,打保胎針,但還是沒有保住。像她這種情況,就人財兩空,如果想要孩子的話,就只能代孕了。

Q:你那有代孕業務麼?

綠:代孕的話是有單獨的機構的,這個我就沒接觸過了。而且泰國在2015年頒布了一項法案,代孕要求是血緣關係才可以。國內代孕的話一般都會去俄羅斯做,費用比美國便宜許多,就是有黑診所、黑中介、不太容易辨別。像是在美國做的話,費用起步是100多萬吧,具體是怎樣的就不清楚啦。

Q:過程中最痛苦的是什麼?

綠:這個……畢竟我沒有做過。整個過程全程的無痛的,但是生育對於女人來說是要承擔更多的痛苦的。打促排針會造成內分泌紊亂,取卵之後也會有流血或是產後惡露那種……這個也要看女方的身體情況。

原創
            10年醫導揭露泰國試管嬰兒行業內情:生呀生呀生兒子 親子 第4張

Q:試管的孩子和正常懷孕的孩子有區別麼?

綠:還是有的,畢竟是經過篩選過的。像是一些遺傳病、唐氏、兔唇這樣的情況是沒有的。本來攻占卵子的那顆精子是最幸運的那個,但是人工授精就是去選擇最強壯的那個。

原創
            10年醫導揭露泰國試管嬰兒行業內情:生呀生呀生兒子 親子 第5張

Q :說一件讓你難忘的事吧

綠:有個老板,生了健康的兒子以後,一高興給了我5w塊的紅包。哈哈哈哈哈……

Q :有什麼特別想對別人說的話麼?

綠:家里沒礦也沒有皇位的話,最好還是生個女兒吧,未來的男女比例太可怕了……生男孩都找不到老婆的。

原創
            10年醫導揭露泰國試管嬰兒行業內情:生呀生呀生兒子 親子 第6張

總結:不可否認,在生育這件事上,女人承擔了全部的苦難。試管也好,自然生育也罷。都逃不開35歲的魔咒。生育是自由選擇的,但是選擇是有時限的。另外,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生男生女都一樣!生男生女都一樣!生男生女都一樣!

原創
            10年醫導揭露泰國試管嬰兒行業內情:生呀生呀生兒子 親子 第7張

本文以採訪對象視角出發,僅代表個人觀點。搜狐母嬰原創,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