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言皓
德國自20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盡管接連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現在又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領頭羊,在世界舞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殊不知,一百多年前的德國處於嚴重分裂的狀態,然而到了1871年,最終由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德國從此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
那麼為什麼是普魯士而不是其他邦國來統一德意志呢?而非同樣實力強盛的奧匈帝國。
一、教育因素
普魯士王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
一是普魯士將教育劃分為初、中、高三等。初等設制四年,中等六年,高等即為大學。進入中、高等學校必須通過入學考試,從而打破了依據門弟而獲得受敎育權利的陳規。
二是教育重在培養熱愛祖國、崇尚個人自由、自身能夠得到全面發展的人才。除此之外普魯士王國嚴厲規定只有接受過培訓的合格教師才能任教,這樣一來師資水平顯著提高了。
普魯士還重點創辦了一批新型高校,專注培養高素質人才。
柏林大學就是在1809年創辦的。這間學校實行「學術自由」、「教學與科硏相結合」、「科學硏究領先」等等原則,並廣泛網羅人才,聘請大批學術名流任教。
後來,這些以柏林大學為代表的普魯士高校,最終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於德國做出不可磨滅的科學貢獻,也客觀上加速了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進程。
法國人稱普魯士為一個「兵營加學校」的國家,其優良的教育制度可見一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教育是催生科技的唯一道路。
正是完善的教育制度讓普魯士軟實力大增,為日後統一德國奠定了深厚基礎。
二、經濟因素
經濟上,普魯士主管德意志各邦建立統一的經濟體制,為日後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打下經濟基礎。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一為農奴制的廢除,二為關稅同盟的成立。
三、廢除農奴制
雖然普魯士的農奴制改革是不徹底的、自上而下的。普魯士早在十九世紀初就立法在形式上廢除了農奴制度。
不過由於容克貴族的阻撓一直收效甚微,最終在爆發了革命之後,容克貴族做出妥協,政府通過土地贖買的方式讓農奴成為了自由民。
農奴制的廢除為普魯士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力力,加速了工業發展進程,讓普魯士成為了工業國家。另一方面,普魯士廢除農奴制的舉措也深深影響了各邦國。
德意志各邦國正漸漸被「普魯士化」了。容克貴族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放棄農奴制度最終為普魯士、德意志帶來了生機。
四、關稅同盟的建立
雖然目前不知道德意志關稅同盟是如何興起的,但無疑普魯士是這個同盟的主要推動者。
關稅同盟規定在加盟的德意志邦國中廢除所有境內關卡,取消消費稅和國內關稅,實行商品自由流通。
關稅聯盟一方面減低了各邦國的行政成本和行政效率,使得商品可以自由流通、做到了資源的最大流轉和利用,從而使德意志各邦國的經濟獲得長足發展。
而從客觀上來講,聯盟統一了德意志地區的度量衡和貨幣制度。德意志地區從此形成了一個真正具有國家意義的地區。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普魯士依仗著自身優良的礦產資源和發達的經濟體制,在德意志地區取得了經濟上的主管地位。
而另一方面,奧地利此時仍然實行自給自足的經濟,其工業品缺乏競爭力。因此奧地利實行保護關稅政策,而沒有參加關稅同盟。這樣一來奧地利在經濟上就被排除出了德意志。
五、軍事因素
不可否認的是,早期的普魯士王國有些許軍國主義的影子。
普魯士實行義務征兵制度,並且從頭到尾徹底地貫徹和實行這項制度。
一是,1814年,普魯士修訂的陸軍法,強制規定年齡17至50歲的全體健康男性都有服兵役的義務,並將其寫入憲法。
二是,陸軍法還規定每個應征男子必須在常備軍中服役三年,再在預備役服役四年,然後才能轉入後備役,國家兵役制度嚴禁頂替包換。這意味著每個普魯士符合應征規定的男子需要服兵役7年!
三是退伍後的後備軍還需要承擔絕大多數的衛戍任務和後方的勤務,這樣一來普魯士擁有了歐洲大陸上陸軍比例最大的國家。
六、鐵血宰相俾斯麥
有了人才、經濟得到了發展,軍事能力大大加強,這些所謂的硬件設施是普魯士能夠統一德國的先決條件,但是如果少了一個人,或許普魯士要晚好幾年才能統一德意志。
這個人便是有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
俾斯麥對內實行專制、緩解財政危機、完成軍事改革。對外開展靈活外交,發動三場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最終做到了將奧利地排除在外的所謂的「小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是整個德意志統一大業的真正意義上的實行者,正是他的鐵血政策與靈活的外交手腕加速了普魯士的統一大業。
然而統一後的德國民族自豪感和國家野心得到了極大的膨脹,正一步步陷入跟英法兩個歐洲強國爭奪利益的泥潭。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其國家又再次分裂,人民遭受了極大的苦難,這與其統一時期確定的軍國主義道路不無關係。
參考資料:《德國通史》,《俾斯麥傳》,《關稅同盟與德國的民族統一》,《世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