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爭霸共有11次大戰,結果楚國只贏了兩次,這是為什麼呢?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齊桓公率先稱霸,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不過,在齊桓公之後,齊國卻迅速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寶座。而在春秋末期,則是吳國和越國相繼稱霸中原。至於中間的很長一段時期,基本上都是晉國和楚國之間的較量,也即晉楚爭霸。截至公元前546年,晉楚第二次弭兵之會前,晉楚之間共爆發了11次較大的戰役。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1場戰爭中,晉國贏了9次,楚國卻只贏了2次。並且,對於楚國贏下的兩次戰爭,集中在楚莊王在位期間。那麼,問題來了,晉楚爭霸共有11次大戰,結果楚國只贏了兩次,這是為什麼呢?

晉楚爭霸共有11次大戰,結果楚國只贏了兩次,這是為什麼呢? 歷史 第1張

首先,根據《史記》、《春秋》、《左傳》等史料的記載,這11場晉楚戰爭先後為:城濮之戰、北林之戰、柳棼之戰、穎北之戰、邲之戰、晉楚繞角之役、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鄢陵之戰、彭城之役、焦夷之戰、湛阪之戰。當然,在這11場大戰中,城濮之戰、邲之戰、鄢陵之戰是最為關鍵的是,也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比如在城濮之戰中,就誕生了「退避三舍」等歷史典故。對於這11場大戰,楚國僅僅贏了兩場,分別是邲之戰、北林之戰,都是楚莊王在位期間發生。至於餘下的9場,全部都以晉國獲勝為結束。

晉楚爭霸共有11次大戰,結果楚國只贏了兩次,這是為什麼呢? 歷史 第2張

既然是晉楚爭霸,為什麼晉國勝多敗少,楚國卻勝少敗多呢?對此,在筆者看來,究其原因,很晉國和楚國兩個諸侯國的實力差距存在直接的關係。在春秋時期,楚國的疆域主要分為在長江流域,包含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雖然楚國在疆域完全可以和晉國相提並論,甚至超過了晉國,但是,楚國所在的地區,在春秋時期人口稀少,在生產力等方面都落後於中原地區。對此,直到唐宋之前,中原地區的人口、經濟都是強於南方地區的。而占據中原地區的晉國,在人口、兵力數量上都要強於楚國。

晉楚爭霸共有11次大戰,結果楚國只贏了兩次,這是為什麼呢? 歷史 第3張

進一步來說,因為中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心,所以人才也集中在該地區。對此,就戰國時期,地處中原地區的魏國就因為人才眾多等因素,所以得以迅速崛起。而在春秋時期,晉國因為地處北方中原,所以也是人才眾多。比如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並設立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其中,就先軫、魏犨等將領,都在晉楚爭霸中立下赫赫戰功,特別是先軫,就在城濮之戰中指揮晉軍戰勝了楚國。除此之外,晉國作為姬姓諸侯國的大國,還擁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

晉楚爭霸共有11次大戰,結果楚國只贏了兩次,這是為什麼呢? 歷史 第4張

最後,眾所周知,楚國的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對於楚國來說,不僅和周王室的關係較為疏遠,而且還是一個子爵的諸侯國。與此相對應的是,晉國國君為姬姓,而且是一個侯爵諸侯國。不僅周王室對於晉文公等晉國國君非常支持,至於鄭國、魯國、衛國、曹國等姬姓諸侯國,往往也在晉楚爭霸中站在晉國這一邊。在晉楚爭霸的較量中,晉國經常帶著齊國、秦國、鄭國、魯國、衛國、曹國、宋國等諸侯國一起攻打楚國。所以,在實力對比上,晉國聯軍自然要比楚國大軍更加強大了,這也是楚國勝少敗多的重要原因。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文/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