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學堂百科>小知識、多看點
歷史大學堂 出品
文:甪里先生
編輯:莉莉絲
人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基本都是要結婚的。尤其是生活在中國,一旦到了適婚年齡,不僅會被父母催著結婚,而且七大姑八大姨也會在你耳邊不停的聒噪。當然,活人結婚是非常正常的,我們也早已司空見慣。但是,其實死人也要結婚的。我們將死人結婚稱作「冥婚」,或者「陰婚」。
我們不禁會問,死人為什麼要結婚,這又有何意義呢?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冥婚,以及其歷史淵源。所謂的冥婚就是指為死去的男女尋找一個配偶合葬。有的未婚男女因為遭遇了不測導致年紀輕輕就失去了生命,古人認為這是非常不吉利的,認為如果不為他們找門「陰婚」,他們的鬼魂就會出來作祟,使活人不得安寧。因此,我們會發現有些年輕男女亡故後,他們的父母千方百計的會找一個年齡相仿的配偶與之合葬,不僅是為了他們的靈魂能夠得以安寧,不至於作孤魂野鬼,同時也是為了他們不來打擾活人,好能夠安安穩穩的過日子。
說起冥婚的歷史,也是非常久遠了,一直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漢代。當然,早在漢代之前就已出現這種現象,只不過未如漢代那麼明顯而已。《周禮》雲:「禁遷葬與嫁殤者。」也就是說當時朝廷法令是明確禁止冥婚的,認為這種做法勞民傷財,會消耗大量的社會財富,絲毫沒有意義,但卻是屢禁不止,根本無法得以杜絕。到了後來,此種風氣更為熾盛,愈演愈烈,逐漸成為了一種習慣,人們自然也就覺得理所當然了。
我們知道,曹操有一個幼子叫曹沖,非常的聰明,深得曹操喜愛。可是,天妒英才,這個曹沖十三歲就夭折了,這使得曹操極度傷心。曹操為了不讓自己的兒子死後孤苦伶仃,就聘娶已故的甄小姐作為自己的兒媳婦,並將之與曹沖合葬。據《三國志》記載,曹沖「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則流涕,為聘甄氏亡女與合葬,贈騎都尉印綬,命宛侯據子琮奉沖後。」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連曹操這樣的統治者都崇尚冥婚,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其他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宋代,冥婚現象越來越盛行。據康譽之《昨夢錄》所記載,當時凡未婚男女死亡,其父母必定會托「鬼媒人」說親,然後占卜,若得允,即刻為他們做冥衣,舉行合葬。元代繼承了宋代的這一現象,如《元史·列女傳》所載:「子弟死而無妻者,或求亡女骨合葬之。」到了明代也是如此,《明史·列女傳》亦載:「楊死而其未婚妻殉;劉伯春卒,而其聘女亦如之,後皆迎柩合葬。」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明代婦女的貞節觀很明顯比前朝更為強烈。這一時期,民間出現很多的貞潔烈婦,朝廷往往大力提倡這種現象,並為她們立牌坊旌表。到了清代,就更不用說了,冥婚現象發展到頂峰。一直到了清末的北京,仍有這種現象殘存,並稱之為「搭屍骨」,至於男女雙方親家則稱為「屍骨親」。由於是陰魂,所以一般會在夜間舉行。有時候,人們在安睡之際會忽被街巷的鑼鼓聲所吵醒,會發現有人抬著一頂轎子,前面有各種鼓手、嗩吶手在吹奏前行。
當然,隨著「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傳入,人們接受了無神論的思想,這種現象有所減弱,但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如今依然保留有這些習俗。
冥婚的歷史淵源,我們大致有了一定的了解。那麼,冥婚又會舉行哪些儀式呢?
說起冥婚的儀式,畢竟是和正常的婚禮不同,一直沒有固定下來。冥婚其實是非常特殊的,既是喪事也是喜事。我們知道,中國人諱言死亡,一般會將喪事稱作「白事」,而將喜事稱作「紅事」,有時候也會將二者合稱「紅白喜事」。
一般來說,冥婚也需要媒人撮合,而後雙方過門戶帖,到命館( 舊時為人卜卦算命的處所)結婚,並取得龍鳳帖。接下來就是放定了,一次性完成。男方送給女方的定禮,有一半是真絲綢尺頭、金銀財寶,一半是紙糊的各式衣服,還有各種首飾等等。而這些東西,女方並不是真要,而是在放定的當天晚上,要在女方的門口或墳頭火化掉。當然,這些儀式視各地風俗而有所不同。但有一個儀式是各地都不可避免的,那就是迎娶儀式。迎娶儀式是婚禮非常重要的一環,無論陽婚還是陰婚,都概莫能外。在迎娶當日,通常會宴請高鵬,當然由於是冥婚,也就不像正常婚禮那麼熱鬧了,但該有的儀式還是要有的。而後再經過一系列環節,男女雙方便可並骨合葬,這就意味著雙方正式成為夫妻。而他們的父母,此後也會以親家相稱。
今天,我們也許會覺得這種現象離我們很遠,其實在一些較為偏遠的農村依然有所保留。其實說起來,不僅在中國,就連國外也會出現類似現象。據新聞報導,2011年5月11日,韓國已故女星鄭多彬之母為其與文在成舉行冥婚,而後將二人合葬。
我們今天由於受到科學的影響,會覺得這種現象非常的愚昧,甚至會嗤之以鼻。其實,這不該是一個現代人應有的態度。誠然,科學自有其道理,但有些事無關科學,科學無法安頓人們的情感。我們作為現代人,很容易接受多元價值,所謂的多元價值就是能夠包容差異,即便科學再有道理,也不能專斷,也應當尊重別人的選擇。
其實社會越進步,價值觀越應該多元,人們的態度也應當是越來越寬容的。否則,我們何以自詡現代人?我們如果以科學、理性的名義專斷一切,這又和古代的專制社會有什麼區別呢?所不同的是,我們借助科學、理性的名義進行了偽裝而已!
……………………….END……………………….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