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1張

說到日本天皇,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的最高統治者,但是細數一下幾個日本近代天皇,他們的經歷卻比我們所想的要更加命途多舛。

在江戶時代,將軍同時擁有最高的權力和權威,天皇則是個傀儡。德川家壟斷日本兩百多年,導致當時很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還有天皇這個人。

1853年黑船來航打破了幕府的絕對統治,孝明天皇終於得以讓天皇在政治層面上復活;明治天皇在位的四十年間雖然發生了決定日本命運的明治維新,他卻隱身於各個事件和人物背後,難見蹤跡。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2張

明治天皇

1945年,明治天皇的孫子昭和天皇發表著名的「玉音放送」,宣布日本在二戰中投降。以天皇的名義發動的「聖戰」,卻在殘害數以千萬的生命後,落得個可恥的下場。

所以說,如果近代天皇的命運可以用「富不過三代」來形容的話,那麼明治是怎樣「富」起來的,昭和又是如何步入歧途的?日本近代天皇的命運,難道在鼎盛時就埋下了禍根嗎?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3張

本文原發於公眾號:上海書評

(ID:shanghaishuping)

內容有修改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 | 商兆琦

(看理想《明治維新10講》節目主講人)

1942年上半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連連得手,將半個亞太納入囊中。首相東條英機乘機操縱國會選舉,以強化法西斯體制。4月,議員尾崎行雄(1858-1954)感嘆明治以來的立憲精神破壞殆盡,講了句「富不過三代」。因為這句話,他惹上了麻煩。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4張

尾崎行雄

昭和天皇的父親是大正天皇,祖父是明治天皇。明治維新後,天皇重掌政權。從那時算起,昭和天皇剛好是第三代。

有人認為,尾崎此語諷刺昭和天皇是個「敗家子」,正在糟蹋明治以來辛辛苦苦積攢的家業。尾崎被控對天皇不敬,一審被判入獄八個月。不過,迫於他巨大的聲望(已連任二十屆國會議員,並曾出任過文部大臣),兩年後的二審改判無罪。

又過了一年,昭和天皇發表「玉音放送」,宣布投降。以天皇的名義發動的「聖戰」,在殘害數以千萬的生命後,落得個可恥的下場。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5張

日本國民收聽「玉音放送」

日本就像《伊索寓言》中那只在樹洞里吃得肚皮滾圓的貪婪的狐貍一樣,只有瘦回去,才能鑽出來:不僅要歸還海外的殖民地,還要解除武裝,懲辦戰犯,並接受占領。

明治的榮光化為昭和的恥辱,「金甌無缺」的國體淪為了笑話。這時的昭和天皇,想必有幾分「敗家子」的感覺吧。

如果近代天皇的命運可以用「富不過三代」來形容的話,那麼明治是怎樣「富」起來的,昭和又是如何步入歧途的?兩者之間有無必然關聯?二戰後,關心天皇和天皇制的研究者總繞不開這些問題,如丸山真男、藤田省三、遠山茂樹、藤田覺、安丸良夫等。

基於對本國歷史命運的關切和反思,他們反復追問:明治的立憲君主制為何會蛻變為昭和的法西斯體制?日本的近代化之路究竟錯在哪里?

與這些研究者不同,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是個「局外人」,他在2002年出版的《明治天皇》(Emperor of Japan: Meiji and His World, 1852-1912)也無需背負這樣沉重的歷史課題。

1.

基恩與《明治天皇》

基恩1922年生於紐約,自幼聰明好學,十六歲入哥倫比亞大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海軍學校進修日語。畢業後被派遣至夏威夷,擔任翻譯。退伍後回哥大繼續研習日本文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在此前後,他曾赴劍橋大學和京都大學留學。1955年回國後一直任教於哥大,並活躍在日本文學研究的最前線。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6張

基恩筆耕不輟,著述頗多。主要著作包括《日本人發現歐洲》《日本文學入門》《近代日本文學史》《百代之過客》等。鑒於他對日本文學的巨大貢獻,他先後被授予菊池寬獎、山片蟠桃獎、全美文藝評論家獎等,並在2008年獲得日本政府頒發的文化勛章。

2011年3月,震驚世界的福島核事故發生後,在日外國人紛紛外逃。八十九歲高齡的他卻毅然決定移居日本,並加入日本國籍。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7張

唐納德・基恩

盡管基恩的著作多以日本文學為主題,《明治天皇》卻是一本歷史著作。本書以九百二十二頁的鴻篇巨幅(中譯本九百五十三頁,日譯本一千一百四十八頁),為明治天皇繪制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

通過這本著作,讀者不僅能認識明治天皇,還能認識他周圍那些留下濃墨重彩歷史痕跡的人物,如孝明天皇、西鄉隆盛、巖倉具視、木戶孝允、元田永孚、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

與此同時,還能了解幕末開國、明治維新、廢藩置縣、西南戰爭、教育改革、制定憲法等一系列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日本在其間遭遇的挑戰、進行的應對。

西方的衝擊是明治維 新髮生的重要契機之一。隨著國力充實,明治政府嘗試重構對外關係。本書對此著墨甚多,安排有「征韓」論爭、吞並琉球、條約改正、甲午戰爭、英日同盟、日俄戰爭,吞並韓國等章節。

「即使是那些認為明治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統治者的日本人,也舉不出一個例子來證明他的輝煌聲譽」,基恩以此在序章中揭示本書的課題:在日本崛起的進程中,明治是否僅發揮著儀式上的作用?

基恩回答是否定的,盡管他的態度不算堅決。他認為,明治天皇是十九世紀的偉大的君主,在歷史關頭做出過關鍵決斷,他愛好和平,兢兢業業,他對各地的巡幸,「使臣民們意識到日本是一個統一的現代國家」。

2.

從孝明至明治:皇權復興之路

基恩為明治的父親孝明安排了十一個章節,因為他是皇權在幕末復興的關鍵。

在日本史學界,「天皇至尊,將軍至強」的講法曾廣為流傳。意思是說,將軍擁有政治權力,天皇則擁有精神權威。這種觀點經福澤諭吉闡發後流傳開來,幾乎成了不刊之論。

福澤的論述符合他的親身經歷,天皇與將軍的並列統治短暫存在於幕末時期。不過在中世和近世,天皇並不擁有世俗權力。

例如在江戶時代,將軍同時擁有最高的權力和權威,天皇則是個傀儡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8張

德川家康

未經幕府的允許,天皇甚至不能任意外出。天皇的日常工作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他們鎮護國家。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天皇或可被稱為「祭祀之王」。

在將軍的援助下,天皇的生活可維持小康。不過,京都的公卿卻非常窘迫,赫赫有名的巖倉具視家中曾開過賭場,甚至有公卿會以「碰瓷」訛詐錢財。

這種狀況在江戶時代延續了兩百多年,如果沒有國學、水戶學的興盛和西方的衝擊,可能將繼續持續下去。

十八世紀中期以來,以探明日本固有之「道」為宗旨的國學興盛,對外危機又刺激了水戶學的發展。在兩者帶動下,「尊王論」和「國體論」蔓延開來,天皇開始被塑造為日本民族主義的核心。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9張

黑船來航

1853年黑船來航,進一步激起了「攘夷」與「開國」的論爭。與此同時,圍繞十四代將軍人選問題引發的政爭,動搖了幕藩體制。

1858年,為規避責任,幕府破天荒地請求以朝廷名義批准日美通商條約。以此為契機,經歷五百餘年,天皇終在政治上復活。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10張

孝明天皇

與祖先不同,孝明天皇屢屢就政治事務發表意見。他認為「外夷」的出現會玷污「神國」,因而堅決要求攘夷。因此,他成為攘夷派的旗幟,並占據道義上的高地。

幕府雖然擁有「征夷大將軍」稱號,卻對「外夷」一再退讓,不斷喪失統治正當性。那些因與武士聯姻而「武家化」的公卿以及同樣生活窘迫的下級武士趁機發泄不滿,嚷嚷著要「尊王攘夷」,並對幕府取而代之。

在此情形下,幕府大老井伊直弼發動「安政大獄」,鎮壓尊王攘夷派。尊攘運動經一時沉寂後,以更為猛烈的態勢反撲。兩年後,井伊於光天化日之下被刺殺,令幕府威嚴掃地。

隨著尊王攘夷論的盛行和時局變化,幕府發現越來越難忽視京都的意見。天皇與將軍的地位開始逆轉,京都成為對抗江戶的政治中心。雄藩紛紛前往京都拉攏天皇,試圖打破幕府對國政和外貿的壟斷。

為鞏固政權,幕府也提出要與皇族聯姻,以做到「公武合體」(「公」即公家,指皇室及公卿;「武」即武家,指幕府)。

由此,福澤所謂的「天皇至尊,將軍至強」的雙重政權結構開始形成。

「公武合體派」與「尊王攘夷派」圍繞京都的控制權展開爭奪。孝明厭惡「尊王攘夷派」,認為他們多是居心叵測的陰謀家。在他的支持下,「公武合體派」一時間占據優勢。不過,與幕府矛盾重重的薩摩藩轉向倒幕,宣告了公武合體路線走到了盡頭。

孝明天皇的暴病身亡(有人懷疑是被攘夷派毒死),又為攘夷派掃除了障礙。倒幕派控制年僅十五歲的睦仁(即後來的明治天皇)後,發動政變,宣布廢除幕府。第二年,戊辰戰爭爆發。在「錦旗」(天皇戰旗)的幫助下,薩長聯軍以少勝多。幕府政權瓦解,明治天皇名義上成為日本的最高統治者。

有趣的是,孝明的反對者,不是幕府,而是那些口口聲聲要為其獻身的尊王攘夷派。孝明樂於做一個有名無實的「祭祀之王」,而尊攘派的公卿和志士則希望利用他的權威,打破現有體制,重建國家秩序。

「(孝明)天皇處於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地位:一些人試圖使他成為日本無可爭議的統治者,而為了對抗這些人,他使盡了一切辦法。」

由上可知,權力鬥爭是皇權在幕末崛起的直接動因。以國學和水戶學的興盛為背景,天皇獲得了巨大的精神權威。

在一系列權力鬥爭的過程中,這種精神權威轉化為世俗權力。

盡管如此,孝明並非擁有決斷力的君王,倒幕派可以輕而易舉地忽視他的意見。幕府被推翻後,天皇依舊未能掌權。十五歲的明治沒有任何政治能力,擁有實權的是曾經的倒幕派、現在的維新元勛。

3.

明治天皇:成為政治君主

孝明天皇率性的表態和發言,不僅給幕府帶來過麻煩,也給倒幕派製造了不少麻煩。對維新元勛而言,年少的明治更容易控制和塑造。不過,是將其塑造為立憲君主還是絕對君主,他們一直猶豫未決。

為摧毀舊制度,建設新型國家,他們需要創造出天皇的絕對權威。然而為啟發民智,推進文明開化,他們則需要引入西歐的立憲制度。為解決這雙重的課題,他們努力探索出一種即尊崇天皇又限制皇權的政治體制。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11張

明治天皇

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宣布:天皇成年後將親裁萬機,不過他現在尚未成年,眼下的主要任務是學習。

維新前後,明治一直接受傳統教育,學習中國和日本的典籍,如《四書》《五經》《日本書紀》和《神皇正統記》等。其後,增加了西學內容,如歐洲歷史、憲法、國際法和德語。

然而,明治並非一個用功的學生。他更感興趣的是飲酒和騎馬。不過,他的簡樸、不喜排場和記憶力強可被視為優點。基恩引用《論語》的「剛毅木訥近仁」來形容他。這顯然是溢美之辭,因為明治對美酒和騎馬的癡迷堪稱「玩物喪志」。

在明治的眾多老師中,儒學者元田永孚的影響最大。元田向天皇傳授朱子學的道德論,並在教育體系中成功植入了儒家倫理和忠君愛國等觀念。就後者的歷史影響而言,元田的作用較為負面。

孝明和明治的性格和行為方式迥然相異。孝明心直口快,愛憎分明。明治則沉默寡言,喜怒不形於色。孝明一生幾乎足不出戶,明治則大規模巡幸。

孝明拒絕一切西方事務,明治則成為文明開化的象徵:穿西服,吃牛肉,喝牛奶,飲葡萄酒。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12張

適應了西式生活的明治天皇

以天皇名義頒布的一系列法令廢除了武士的身份特權(四民平等)、世襲家祿(秩祿處分)、佩刀權利(廢刀令)和對軍事的壟斷(征兵制),並以郡縣制取代了他們歷代寄身的藩國制(廢藩置縣)。

下級武士在「尊王攘夷」口號的鼓動下投身維新運動,未曾料到維新後的新政府不但沒有攘夷,反而掉過頭來要消滅自己。感到被背叛的武士掀起一次次的叛亂,都被無情鎮壓。西鄉隆盛和江藤新平兩位維新元老也殞命其中。

明治的主要任務是接見外賓、與歐洲皇室交往——按基恩的說法,這些都是明治新認的「表親」——與巡幸各地。他以此展示自己:對外是日本主權的代表,對內則是統一政權的象徵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13張

俄國皇太子尼古拉二世在日本長崎時的照片

不過,掌握國家實政的卻是公卿和藩閥,如巖倉具視、三條實美、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人。在輔弼天皇的名義下,他們對國政實施集體主管。

至1880年代,制定憲法的課題浮出水面。1882年3月起,伊藤博文率使節團在歐洲考察各國憲法,歷時一年半。伊藤認為,宗教在歐洲扮演「樞軸」,深入民心並使他們團結,在日本,能夠扮演該角色的只有皇室。1889年,由伊藤博文和井上毅制定的憲法最終頒布。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14張

1888年6月,明治天皇在樞密院會議上審議憲法草案

該憲法是神權絕對主義和立憲君主制的奇妙折衷。憲法宣稱,天皇的權力淵源於「皇祖皇宗之神靈」。天皇的統治萬世一系,其權力至高無上,其裁定為最終決定。

不過,天皇需要「依據憲法」總攬一切大權,並在國務大臣的輔弼下行使權力。換句話說,天皇擁有絕對權力,但無法獨斷專行,只有在政府各機關和維新元老的「幫助和同意下」,他才能行使政權。

從原則上來講,天皇可以依據君主大權否決政府的決策,只不過這種事情從未發生過。

明治憲法確立了立憲政體,做到了權力的分立,也帶來了權力的分散。只有在內閣(政府),議會(政黨),元老(藩閥)之間出現無法調和的衝突之時——這種狀況並不常發生——天皇才是最高裁決者。因是裁決者,天皇無法主動指導政治經營。基恩就此評述道:

一直以來,建立天皇的個人獨裁政府都是維新的一個理想,然而,隨著憲法的頒布和議會的成立,這個理想已經被遺忘,並被一種新的觀念所取代:天皇只是高高在上的最高權威,而非政治事務的積極參與者。原則上,天皇的權力是絕對的,但他很少選擇行使這種權力。

憲法頒布後,明治又活了二十二年。在此期間,日本經歷了兩次戰爭且吞並了韓國。在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中,我們很難看到天皇的身影,盡管所有一切都是以他的名義發生的。

4.

時代造就的天皇

綜觀此書,基恩以一個文學研究者的視角,觀賞(非單純的觀察)明治和明治日本的各類事物,又以一個歷史研究者的耐心,詳盡地將其描述出來。因此,本書對明治天皇和他的時代刻畫得全面、生動、綿密、細致入微。這是本書最大的優點,也是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雖然基恩努力秉持客觀的立場,仍掩飾不住他對明治的喜愛。基恩主張,認為明治天皇只發揮了儀式上的作用是不公平的。不過,基恩能舉出的具體反例卻寥寥無幾。在本書的最後,他也無可奈何地寫道,「也許天皇的最大成就就是在位時間比較長久」

基恩似乎認為,一定要舉出明治的具體個人成就才能匹配他享有的殊榮。不過實際情況卻是,維新元老的制度安排不需要明治擁有出色的執政能力,只需要他保持自己的權威即可。

在政府不斷的塑造和宣傳之下,明治化身為日本的主權象徵,化身為歷史、文化與傳統精神的象徵,化身為統攬大權的「神聖君王」,化身為國民的「嚴厲的父親」。由此,明治具備了無與倫比的 「卡里斯瑪」,盡管他幾乎什麼都沒有做。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15張

明治天皇觀摩軍演

明治既不是偉大的君王,也不是無能的傀儡。他在特定的時代被推上特定的歷史位置,然後兢兢業業地幹好了自己的工作:那就是保持威嚴,盡量不對政治事務發表個人意見(當然天皇偶爾也會流露個人好惡,比如他對尾崎行雄——對,就是本文開頭那個尾崎——的厭惡導致了他的辭職)。

在這種制度設計下,明治擁有立憲君主的有限權力,卻享有絕對君主的無限權威。令基恩感到困惑的,正是這兩者之間的不協調。

當明治在世時,他身邊那些才能卓越的維新元老能夠維持兩者的平衡,並使其發揮最大效用。不過,在明治和維新元老死後,這種「雙面君主制」的曖昧性格被政治鬥爭一再利用,最終導致了昭和政治體制的扭曲和變型。

換言之,「富不過三代」的遠因,早已在第一代埋下。

本文內容參考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16張

《明治天皇:1852-1912》

[美] 唐納德·基恩著

曾小楚、伍秋玉譯

上海三聯書店

2018年7月出版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17張

想了解更多與日本有關的故事?

真實的明治維新和你想像得完全不一樣?

如何清醒地理解日本歷史?

聽聽本文作者商兆琦老師講述的

「明治維新10講:

一部說給中國人聽的日本崛起故事」

目前已在看理想App正式上線。

掃碼收聽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18張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歷史 第19張

轉載:請微信後台回復「轉載」

商業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