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再加上實行對外開放的國傢政策,與外國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各國仰慕大唐繁盛,不斷派遣留學生前來學習,最多時唐朝有留學生近5000人。那麼唐朝是如何管理這些留學生的?
一、限制名額
由於唐朝對外開放,所以人們會認為唐朝是不限制留學生名額的,不管多少通通接收。這其實是一個錯覺,唐朝對留學生的名額有嚴格限制,並不是想來就能來的。
我們以向唐朝派遣留學生最多的兩個國傢新羅和日本為例。新羅、日本兩國的留學生在來唐朝前已經過了國內嚴格的篩選,而後必須經官方向唐朝禮部提出申請,得到批準後方可獲準,而他們基本上是隨使節團一道前來的,所以向唐朝派遣留學生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外交禮節。
不過在唐朝末期,由於國傢管理趨於混亂,無力顧及這一方面,有一部分新羅留學生則搭乘商船入境,比如有名的崔致遠。
而唐朝給他們的名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從國子監六學生額的變化便可以看出。據《舊唐書》記載,在貞觀時期,國子監六學學生共有8000餘人,其中唐朝本國學生為3260人,外國留學生接近5000人,占比為60%左右,這是唐朝最高的時期。
但跟著唐朝國力的衰退,國子監六學的名額跟著急劇減少。據《唐會要》記載,到元和年間,總數只有650人,這一數字基本維持到唐朝消亡,與貞觀時期相比大幅度縮水。而這650人中還包括唐朝本國學生,所以留學生名額自然受到嚴格的限制。
二、食宿全包,但其餘費用自理。
留學生絕大部分在唐朝國子監六學中學習,而按照唐代規定,凡是國子監的學生,他們的食宿費用全部由政府供給,還向他們免費供給四季服飾,留學生也不例外。
但另外的費用,則由他們和本國一同承擔,其中支出最多的是購書費用。據北韓《東史綱目》記載,新羅留學生的購書費用自己承擔。而按照通例,新羅政府向每名留學生資助購書費用的數額為300兩,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日本的情況和新羅類似。由於日本留學生全部追隨遣唐使節團前來,所以日本政府也給予留學生相應的資助,用於其留學期間的生活開支,其待遇僅次於使節團正使和副使,可見日本政府對於遣唐留學生的重視。
這些留學生的主要生活開支有三項。
第一為「束修之禮」,也就是拜師禮。按唐朝通例,國子監所有學生在入學前都必須向老師行禮,以示尊重。禮品主要為絹絲布匹,留學生還可以帶一些本國的特產以示敬意。
第二為購書費用。唐朝時期的書籍採用雕版印刷方式制作,效率不比宋朝時期的活字印刷,因此唐朝印制書籍的成本是比較高的,價格也相對不菲,對於外國來說更是「奢侈品」。所以書籍對於外國留學生來說說非常珍貴的物品,買書自然成了其主要開支。
第三為交際費用。這些留學生除了要學好知識外,還要爭取融入唐朝士人官僚的圈子內,拓寬自己的視野,而這自然需要一定的費用。
但這一切都是自理的,唐朝政府並不承擔。
三、唐朝對留學生嚴格管理,與本國學生一視同仁,沒有伴讀
唐朝留學生主要由鴻臚寺負責接收和管理,鴻臚寺對他們和中國學生一視同仁,沒有伴讀一說。
這些留學生來唐朝之前就必須有一定的中文基礎,即便沒有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因為他們來唐朝後將和中國學生一同學習,使用的教材也一樣。比如必修課為《論語》和《孝經》,選修課為《禮記》、《春秋》、《左傳》等儒傢經典,而且老師上課全程中文教學。
如果聽不懂怎麼辦?那只能自己加倍努力了。當然,國子監和鴻臚寺也不會為他們供給伴讀,在生活和學習上的一切困難都必須由自己來面對克服,比如找前輩學長、找使節團成員,和中國同學請教經驗。如果一段時間內連語言關都過不了,那麼就只能被勸退回國了。
另外,他們所學的教材都是儒傢經典,所以這些留學生必須身體力行地踐行。如果在行為上違背了唐朝道德禮法,他們會受到嚴厲的責罰,甚至被勸退回國。
但是在考試錄取上,唐朝還是對他們有所照料的。他們同唐朝學生採用相同的試題,但評卷標準略有放寬,高中進士科的留學生被稱為「賓貢進士」,可以獲得在唐朝做官的機會,阿倍仲麻呂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在放榜的時候,則在榜單的最後單獨註明。
一般來講,高中「賓貢進士」之人都會選擇回國發展,畢竟國傢為培養他們耗費了大量的財力,所以唐朝即使在錄取時給他們一些特殊照料,也很少擠占唐朝本國學子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