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風物丨尉世吉:雁北人的黃糕情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開車回老家,一路上我看到大田里的農作物基本收割完畢,只有零星的小場面上還有幾個人在忙碌著。這時我油然而生一種想法,超想吃一塊今年的黃米糕。想起那黃燦燦又筋又軟的黃糕,讓我回味無窮,垂涎欲滴。

故鄉風物丨尉世吉:雁北人的黃糕情

黃糕,是用黃米面蒸制,唯其色澤金黃,所以叫黃米糕。黍子去皮即為黃米,它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育期短,適應性強,具有耐旱、耐瘠薄、耐鹽鹼的特點。我的老家在塞北,這地方:「雁門關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種麻;百里並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而黍子正適合這種氣候生長,它在這里種植已經好幾千年了,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就是很好的佐證。

故鄉風物丨尉世吉:雁北人的黃糕情

故鄉風物丨尉世吉:雁北人的黃糕情

█ 雞肉黃糕

黃糕的做法大同小異,蒸制時,首先要將糕面淋水搓濕,拌成塊壘粉狀,然後在鍋里放上箅子,鋪好籠布,籠布要多沾水,盡量濕。這時要掌握火候,等見到籠子冒氣時,就開始撒粉,撒粉要薄要勻,熟一層撒一層。蒸熟的糕用籠布兜著從鍋里的箅上出來,放在淺盆里,兜緊籠布,拍打幾下,抽出籠布。緊接著就是糕,要雙手齊下,搋、捶、掇、揉、杵,不時還得將手浸在涼水里降降溫,直到糕被得筋道柔韌為止。最後再在其表面抹點麻油,防止糕表皮幹裂。我在學校吃食堂時,有一孫姓婦女,徐娘半老,風韻猶存,,搋起糕來小孩玩泥巴,那樣得心應手,那樣啪啪有聲,瞬間一塊黃燦燦的糕就呈現在大家面前。蒸糕也是一技術話,過去我們這地方青年男子相媳婦兒,先去女方家,看看姑娘糕利索不利索,蒸出的糕是否筋、軟、黃、香,如果滿意,這門親事基本定了。

故鄉風物丨尉世吉:雁北人的黃糕情

黃糕是蘸著吃的,不嚼,整塊吞咽,囫圇吞棗。所蘸的菜因人而異,順時隨俗,比較常見的有:純羊雜、大燴菜、豬羊肉、炒雞蛋、小蔥拌豆腐等。我小時候只有年三十才吃一頓黃糕泡肉,那個香啊,那爽啊,想起來都口水直流。記得在學校吃食堂時,對面坐著一張姓老師,那粗獷、豪邁的吃糕動作,把北方男子的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他先用筷子夾上一大塊糕,然後蘸點菜湯湯,急速填入口中,抿嘴、用力、咕嚕一聲,一塊糕順著喉嚨咽入肚里,他的喉結就滑輪一樣,上上下下,一大塊糕經過滑輪的七上八下即刻就消滅了。我坐在對面看得目瞪口呆,經常忘記了自己吃飯。吃糕也有好多講究:首先,糕頭不能吃,糕頭上敬皇靈,下祭鬼神;其次活糕不能吃,活糕就是沒的糕。黃毛小子鍋口前吃活糕,他媽一定會揍他娶過媳婦的男子吃活糕,媳婦一定會破口大罵原因是我們這里有個說法,沒結婚的吃了活糕,將來娶不過媳婦,結過婚的吃了活糕,馬上要死媳婦再一個,家庭主婦每次完糕,都會在糕上用食指鑽個小洞,再抹點麻油,說法是防止自家男人賣屁股——在我們這里男人找情人、養二奶俗稱賣屁股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家鄉這里一般中午都吃糕,耐饑。三十里地的莜面,四十里地的糕,十里地的蕎面餓斷腰愣愣吃一頓糕,幹一天活都不覺得饑乏。

我念小學時,放秋假不放暑假,土地也沒分,還是大集體、生產隊。為掙幾個工分,一放假,我們幾個男孩就幫生產隊掰玉米摘山藥割谷黍。秋忙、忙秋,那時怕耽誤時間,中午社員們都不回家,一般隊里指人去各家取飯。我家經常給我拿一塊黃糕,一個雞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雞蛋碰糕當風卷殘雲、狼吞虎咽之後,再到附近的溝里喝上一氣山泉水,然後躺在剛割倒的莊稼上面,聽鳴蟲贈曲,看雲卷雲舒,那個場景,現在回想起來真回味留戀。在陽高一中念高中時吃不飽,縣城附近的學生拿莜面、豌豆炒面,我家這里不種這個,每次都拿上幾塊糕餅。一到冬天,早早就把地灶生著晚自習,一宿舍幾個悄悄出來烤糕餅,烤好的糕餅外脆內熱,吃在肚里香氣十足。記得有一次不小心讓班主任白佩璜老師(後任大同北嶽中學校長)逮住,寒冬臘月,在宿舍外被罰站到十一點,雖凍得手腳麻木,但肚里有幾塊糕餅撐著,也感覺熱乎乎的。當教師後,有一次去外地培訓,學校食堂的飯吃不慣一天幾個雁北男老鄉,上街買了點糕面,準備蒸頓糕解解饞。當我們漢手漢腳蒸出糕來,才發現沒有糕的淺盆,廣靈一男老師,機靈一動,說隔壁住著幾個女老師,看看她們有無合適的家。開門進去,宿舍沒人,見床下有一白瓷盆,大小合適,我們就拿來洗洗了糕。正當我們吃得酣暢淋漓、滿頭大汗時,進來一女老師,滿臉羞澀地說那盆是她的尿盆,當時我們幾個面面相覷、哭笑不得。這個事轟動了全校,貽笑大方,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山西風物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