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回到兒童,回到原點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問對教育
作為新時代父母最大的困惑莫過於: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給孩子做親子陪伴,帶他們四處旅行、用繪本餵養他們的精神、學會玩中探索,讓他們自由、快樂和健康地成長。但終於來到入學之時,卻不得不面對以面試、題海和排名來判定孩子未來的局面!被教育焦慮裹挾的父母不分階級和職業背景,只因面對自己的兒女,就必然有切膚之痛。
本文的作者作為台灣資深媒體人、親子教育專家,就是在焦慮、彷徨中找尋到一所「自由得有點離譜」的學校,便如宛若桃花源記里的學校,讓人感到安慰、感動。文章有點長,但完全不影響我們一口氣看完。
文 / 陳安儀
台灣資深媒體人、親子教育專家,兒童閱讀與寫作老師,育有一兒一女。
2014年,我們全家做了一個重大的改變——從住了幾乎一輩子的台北,搬到宜蘭頭城去。
搬家的原因為何?說出來之後,有些人不免瞪大眼睛,覺得我簡直是瘋了;也有些朋友豎起大拇指,稱我「現代孟母」。事實上,更多「家有國中生」的家長,心有戚戚焉,完全了解我的心情與決定 ;只不過,很多人沒有能力改變現狀,無法像我一樣,說走就走。
是的!我正是為了讓七年級的女兒轉學,脫離體制內的國中,幫一雙兒女選擇了宜蘭縣的人文實驗中小學,全家「島內移民」到宜蘭!
國中與國小原來是天差地別
我一向提倡用最自然、親密、健康的方式教養小孩。所以,我的一雙兒女都吃母奶長大,五歲才上幼稚園;而且我是「公立學校」的擁護者,兒女的幼稚園、小學都念住家附近的學校,從未上過安親班、課後班。課餘時間我們總是帶著孩子四處旅行,盡情的閱讀、運動。
幸運的是,孩子們也都表現良好,並沒有「特殊課題」讓我們傷腦筋。在「大湖國小」遇到的老師大多充滿愛心、教學認真。因此,我們度過了六年愉快的小學時光。老師也很欣賞女兒的活潑個性與音樂才能,所以她一直過得自信而快樂。
所以,當時的我,壓根兒沒有想到,國中的教育狀況,與國小竟是如此的天差地別!
小學畢業前,我依據女兒的興趣與其他家長的建議,選了家附近一所有管樂團的公立國中。因為知道女兒的數理不佳,所以我特別避開了學區內的明星學校,以免給孩子太大的功課壓力。
我天真的以為,既非明星國中,再加上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政策改變,中學的教育應該會愈來愈多元、愈來愈開放才對。即便大家都警告我,台灣的國中生考試很多、很可憐,我卻認為:「只要家里不給成績壓力就好!」
家長日的震撼彈
開學第一週的「家長日」,我就歷經了一場「震撼教育」。首先,各科老師所有的解說,都圍繞著評量與考試、補充教材、考題打轉。
因為自己從事作文教學,所以我便順口向國文老師詢問了作文科的教學方式,沒想到得到的答案卻是:「國中沒有時間上作文課。作文就是直接考試。評分的標準是……」聽到這里,我識相的閉上了嘴。
我知道,我的孩子已經進入了一個「考試引導教學」的現場,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考試。
家長日後幾天,女兒帶回了一張「意願表」——要填寫是否參加課後留校「第八堂」。
我仔細看了一下,通知單上說明,課後留校的原因主要是以「補救課程」為主,安排一些課外活動、或是不影響正課進度的補充學習。我因為考量家居位置比較偏遠,要一起接送老二;再加上我希望女兒可以早點回家看看課外書、彈彈琴,因此我便勾選了「不參加」。後來才知道,這美其名為「自由參加」的第八堂,在台北縣市絕大多數的國中里,根本就是「一定要參加」的。勾選了「不參加」的女兒,從此成為「製造班上困擾」的學生。
教學亂象一大堆
女兒進入國中之後,我真是眼界大開。因為,無論外界社會怎麼改變,我們的國中教育,卻和三十年前一樣,沒有什麼改變。首先,大考、小考仍然一大堆,絲毫沒有因為十二年國教的開始而減少。
因此,上了國中後,女兒、甚至全家都感受到極大的壓力。天天大考、小考考不完不說,甚至有一次,一天之內,數學科竟考了兩張一模一樣範圍的考卷!女兒早上考了二十八分,下午考了四十六分。
如果學數學的目的只是在「考得比較熟練」、「考到看到題目就可以寫出答桉」,我想難怪我們的孩子雖然小時候數學成績全球名列前茅,但就算下輩子也教不出諾貝爾獎得主!
更令我驚訝是,有一次,我在陪同女兒訂正考卷時,看到她把碘試液做澱粉實驗的結果寫成「深藍色」。於是我問她:「妳們做過實驗了嗎?那個顏色不只是深藍色,它是很黑的藍色,所以要寫『藍黑色』才對噢!」
結果她說:「沒有啊!因為老師說,實驗室沒空,所以我們先考試,下週才做實驗。」後來我才得知,「省略實驗」也是國中常見的教學現象之一。
天啊!先考試再做實驗?這是哪門子的科學教育啊?
所謂的發現問題、搜集資料、提出假設、實驗論證、研究結果……原來只是一場紙上談兵嗎?
在小學時從未讀過「文言文」的國一生,剛開學,第一篇課文(雅量)也是白話文。結果,發回來的評量卷中,不但要考他們「之乎者也」的文言文詞性,還要判斷一堆連我寄給大學教授,連教授都無法解答的「修辭」問題。
女兒國小的時候,最喜歡國語科,作文成績也一向名列前茅。升上國中後,第一次拿到發回來的國文考卷時,她哭了:「媽媽,沒想到,連我最好的國文也變得好爛……」
我看著挫敗的她,眼眶也不自禁的紅了。我從未想過,「不在乎考試」、「不在乎成績」,不是光憑我這個家長的「不在乎」,就能達到的。
女兒變得滿口都是「成績」
於是,我眼看著女兒,升上國中之後,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在強大而不必要的考試壓力下,逐漸變得神情抑鬱;為了不想讓她也成為奔波補習班的可憐蟲,我只得放下手上忙碌的事業,戰戰兢兢、隨時配合她的需要,成為她的專屬家庭教師。
她不再有時間練鋼琴、吹法國號;也不再有時間畫漫畫、寫小說。雖然我每天都告訴她,成績不重要,但是生性不服輸的她,仍然一天到晚待在房間里念書,念到半夜十一、十二點,連考完試的隔天假日,都不願意出門輕鬆一下。
逐漸的,我發現她連覺都睡不好,半夜夢遊起來哭泣,隔天卻完全不記得。我注意到她滿口都是「成績」,無論談到什麼人、什麼事,她第一句話就是「噢!那個XXX的數學跟我一樣不好。」或是「那個成績很好的XXX今天如何如何……」甚至她在偶爾上網,跟網路上認識的網友聊天時,居然噼頭第一句話,就問對方期末考成績如何?
我看了很難過
好幾次,我跟朋友談到這個情形,不禁淚下。我花了這麼多的時間,把她從小拉拔到大,希望她五育並進、身心健康,並且自信、自在。然而令我難以置信的是,國中開學才短短兩個月,她就彷彿變了一個人——對自己愈來愈沒有自信,自我評價愈來愈低!
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應該讓女兒繼續這樣的國中教育?我是不是要讓她盡全力去拼成績而放棄原本的所愛、所長?我開始去想,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現狀?雖然身旁的每個人都告訴我,「哎呀!孩子遲早會習慣的啦!」可是我卻無法說服自己,裝作看不見孩子身上這些令我憂心的改變。
我不希望孩子原本自然存在的好奇、學習欲望被無止盡的考試消耗殆盡;我不想要看到他們把青春浪費在背誦那些將來隨手可取的死知識上。我不要他們為了考試而讀書,我擔心他們以後看人都帶著「分數」、「成績」的荒謬眼鏡。我更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孩子的自信被一次次的不及格、落後的排名消磨而去……我決定採取行動!
於是我才開始尋思其他的可能,探求一個更適合我孩子的教育環境,展開「我的教育實驗」。
「教育實驗」全紀錄1
原來,真的有這樣的教室
當我意識到女兒在體制內國中發生的問題之後,我曾嘗試著跟學校老師做溝通,希望能針對女兒的學習特質,做一些課程內容的調整。在無法得到善意回應之後,我便開始尋找台北市、新北市是否有不同的體制外中學?或是特色學校?
想當然耳,我失望了!
眼看著女兒即將變成「教室里的客人」,聽不懂上課內容,全都得靠課後我的幫忙,我忍不住在臉書發文抱怨。就在我認真的考慮是否讓她「回家自學」時,我接到了一封來自「人文國中小」家長會長的邀請信,對方問我,願不願意來參觀一所「完全不同」的學校?
什麼!這是「教室」?
其實我很早就聽過宜蘭的兩所體制外學校:「人文國中小」和「慈心華德福」。只不過,對我來說,搬到宜蘭去?這簡直是一件無法想像的事。因此,我和老公,就抱著「參觀人文,順道宜蘭一日遊」的心態,姑且看之。
車子駛下頭城交流道後,一路都是低矮的樓房和水田,「人文國中小」就坐落在田野當中。土黃色的半圓形建築,外加一座興建中的體育館,沒有圍牆、沒有大門、沒有警衛室──如果不是磚牆上有一排燙金大字,你實在認不出它就是一般印象中的「學校」!
更妙的是,走進去,一排行政人員就坐在大廳里專心的辦公,既沒有隔間,也沒有門!在大廳的候客區等待了一會兒後,兩位志工家長先向我們簡單的說明了一下「人文」的適性教育方針,然後便帶領我們一家人換上拖鞋,走到二樓參觀教學現場。
介紹之後,我才得知,「人文」目前是由「適性教育基金會」所經營、公辦民營的學校。建築概念是以「博物館」形式特別建築的。半圓形的校舍里,除了極少數老師使用的會議室及浴廁之外,所有的教室都沒有隔間,全部以書櫃、小舞台、階梯、桌椅、柱子……很自然的將每一個角落做了區隔,充分實踐了「角落教育」、「多功能空間」的概念。
▲ 這樣隨意而隨性的擺設,跟傳統教室大異其趣
聽到這里,很多家長大概會跟我一樣,心想:「沒有隔間?那怎麼上課啊?不會彼此干擾嗎?」
「人文」的教學現場真是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兩個小孩也看得目瞪口呆!因為,它完全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教室」模式!
在穿過成排的魚缸、展示櫃之後,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小學一年級的「娃娃國」。沿著走道兩邊,豁然開朗,出現了兩間「教室」。
說是「教室」,但是它實在又不像「教室」。除了牆壁上大大的黑板之外,這里沒有講台、講桌,也沒有成排的課桌椅。沒有老師站在台上大聲疾呼、聲嘶力竭,也沒有小孩規規矩矩、端端正正的坐在位子上聽課。
只見木頭地板上,幾個小孩席地而坐,正圍著一個大人(老師?)開心的交談,旁邊則有一堆小孩聚集在一張桌子前面一起玩桌遊,有個大人坐在旁邊。
▲老師和學生,幾乎零距離,這就是他們上課的一角
往前走,幾個小孩站在一個類似小舞台的階梯上,跟著一個大人好像在做什麼表演,嘻嘻哈哈的很開心;而後面則有幾個小孩趴在地上,相當安靜專注的不知道正在看什麼書!
登上三樓,志工媽媽介紹,這里是四、五年級的「啟蒙」班群。我看到黑板上有幾個關於《三國志》的問題,一群小孩手上拿著《三國志》的影印內容,正在專心的畫著圖。一位年輕的大男生,坐在黑板前面,離他不遠處,則有另一群小孩,坐在桌前玩撲克牌。
轉頭一看,右邊的角落里卻是一片漆黑──原來有一群小孩正安靜無聲的跟著一個大人一起看著影集《馬蓋先》。志工媽媽告訴我,教室里的大人,有的是老師,有的是家長。「人文」非常歡迎家長協助教學,也希望家長多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
轉往中學部,六、七、八、九共四個年級的孩子,則依照自己的志趣,分成「蓄勢」、「行動」、「志業」、「傳學」四個家族。一樓教室中放著寬大的布幕,窗邊有幾架縫衣機,一群孩子正坐在長椅上看幻燈片,並認真的做著筆記,原來,他們是「行動家」,今天下午他們即將有參觀文創產業的課程。
登上弧形寬闊的階梯後,我看到旁邊放著鋼琴和樂器,原來這一塊階梯也是學生們戲劇演出時的小舞台。二樓的區塊里,有的學生正安安靜靜看著英文字幕的電影(上英文課),也有的學生正在玩桌遊 (數學邏輯課程)。
▲在自主時間里,甚至你不想上的課堂里,孩子可以在角落專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沒有一個孩子分心看我一眼
我注意到牆上到處都貼著學生的作品、即將公演的戲劇,而書桌、角落里則到處都是書櫃,擺滿各式各樣的書籍。我也注意到,有個區塊全都沒人,志工媽媽說,那是因為整個「家族」的學生都到校外活動去了。
只有「傳學組」比較像我們印象中的「中學」,這里的學生是準備會考的學生,老師正在上國中教科書里的課程,黑板上也記錄著聯絡簿明天要考試的範圍。
沒有一般學校上課時的安靜無聲和下課時的吵鬧喧囂。看不到上課中的小孩東張西望,玩弄鉛筆盒、橡皮擦,也聽不到老師的嚇罵或是統一教學。我看到的是,每個孩子都可以自由走動、各自進行不同的工作,唯一相同的是:每個孩子都非常專心於自己手上的事情。我們一行人大剌剌的從旁邊走過,卻沒有一個孩子分心、抬頭,看我們一眼!
這一切,真的讓我震驚到說不出話來。原來,真的有這樣的學校,實踐著那麼不一樣的教育模式!
▲學校有許多角落,置放著學生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
好像太自由了一點…..
參觀完教學現場、聽完理念說明後,我跟先生霎時間沉默不語,心中深受感動。本來只當做是來玩玩、宜蘭一日遊的我們,受到很大的衝擊。回程中我們開始認真的思考,孩子轉學來這里的可能性。
兩個孩子參訪後的反應也大不相同。一向服從師長、規律用功的姊姊遲疑的說:「我覺得這里很不一樣……但是我不想轉學。」為什麼?「我很喜歡現在的同學啊!我已經有要好的朋友了!而且,我覺得這樣上課怪怪的,好像太自由了一點……」
比較叛逆、討厭規範的弟弟則拚命哀求我們:「我要來!我要來!他們上課竟然可以堆積木、玩桌遊、畫畫……而且沒有回家功課,又不用考試,真是太棒了!」
我跟先生,則是不斷的討論著,孩子轉學到體制外學校去,我們要面臨的考驗是什麼?
「人文」一年分四學期,上課十周、放假兩周,寒、暑假則各放一個月。因為考量小孩學習中間必須要休息,所以採取人性化的上課時間。這點,我跟先生都很喜歡,因為我們的工作本來就比較彈性,這樣無論是出國、遊玩,都會跟別人錯開。
此外,體制內一節課四十五分鐘,「人文」則是八十分鐘,周一和周五則是整天的綜合課程,常會有戶外教學。至於下午,則有多元的社團和課程,讓孩子選擇,例如:手作、木工、科學實驗、直排輪、縫紉、烹飪、舞蹈或是律動……
「人文」沒有「班級」,只有「班群」,在班群下,又依照孩子的性格或是天賦分成不同的「家族」。如此,才能讓孩子們有機會和比自己大一點、或是小一點的孩子互相學習。
校規只有:「輕聲緩步」
「人文」沒有考試,但有評量。但是評量結果只有老師知道,做為教學的依據,或是學習歷程的紀錄,不會讓家長或學生拿來當做互相評比或是壓力來源。
人文沒有「獎懲」,因為老師希望讓孩子能夠受到「自然結果」的教訓,將品格、道德內化成為自然而然,而非受到律法強迫。人文校規只有一條:「輕聲緩步」,不能吵鬧影響別人學習,其他的學生公約,都由學生討論、自訂。但是老師非常重視人際關係、日常生活方面的能力培養,因此並不把全副精神,放在「學科」上面。
這些,我們都很讚同,也很喜歡。再則,人文不是私立學校,而是宜蘭縣頭城鄉的「公立小學」,學費雖然比一般公立學校多了一些戶外活動、社團費用,但平均一學期仍不到一萬元,我們負擔得起。
▲ 唯一的校規:輕聲緩步
最後,就是升學的問題了!
人文目前有「行動高中」。如要回到體制內,人文中學也有「傳學組」,教授會考的學科(雖然我根本不在乎這些)。
更何況,現行的多元入學方桉,有推甄、特招……等等,大學錄取率也很高。只要不擠明星學校,很多在地高中、職校、都不是問題!體制外畢業生繼續升學的很多,也都表現得一樣良好。畢業生也有考上台大的啊!
問題是,孩子自己要什麼?念不念高中?念不念大學?念什麼學校?念什麼科系?在台灣念?出國念?去大陸念?三年後念?十年後念?我都無所謂。
重點是,她要先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她不需要浪費這六年時間,啃讀那些要考試、卻對人生完全無用的科目。她可以學得一技之長,將來有個足以養活自己的工作。
要念書?人生這麼長,隨時可以念啊!與先生取得共識之後,最後,就要看孩子自己的決定了。於是,在與孩子討論過後,我們決定先排一周的「試讀」,希望他們透過實際體驗,再做最後決定。
「教育實驗」全紀錄2
不可思議的5天試讀
孩子試讀體制外學校的那5天,雖然我已做好心理準備,但課程內容還是讓我們驚呼「這是怎麼一回事」……
2013年12月的一個大清早,我們母子三人收拾了簡單的行李,七點出門、直駛宜蘭頭城「人文國中小」,準備開始為期一周的「試讀」。讓孩子自己透過真實體驗,來抉擇是否真的要轉學?
到校後,我先帶著四年級的兒子青青上三樓的「啟蒙班群」(小四、小五混齡)。就在我們不知所措的站在沒有隔間的「教室」里時,一位看起來很年輕、戴著帽子的男老師走到青青面前,向他友善的伸出了右手:「我是阿毛!你好!」
青青眼含驚奇的跟這位「老師」握了握手。接下來,另一位身體前後各「掛」著一個小孩的「孟竹」,也來跟青青做了自我介紹。青青看到老師跟學生竟然可以這樣「打鬧」在一起,顯然覺得很新鮮,不自覺露出了微笑。
七年級的教室在另一棟。姊姊的行政老師給了我們一張選課單,讓她挑選這一周想上的課程。我大略看了一下,周一和周五整天是「家族時間」和「綜合課程」,其他三天大致分成上午、下午各兩堂課,有英文、國文、數理邏輯、藝術……等等,週三下午則是社團課。
就在此時,剛好來了另外一位「試讀生」,好巧不巧,正是以前姊姊足球隊的舊識!兩個好久不見的孩子開心的互相招呼後,我便決定把選課的「重責大任」留給她。
送兩個孩子進入學校後,我便驅車離開,四處繞繞轉轉:一方面找尋這週的落腳處,一方面也熟悉一下環境,為「轉學」的可能預做準備。繞了大半天後,我找到的一家民宿,老闆娘的一雙兒女正好也在人文國中小讀書,剛好解決了週三我沒法接姊弟倆放學的窘境。
第1天:你怎麼全身臟兮兮!
不過,儘管我已經有了「體制外學校課程有所不同」的心理準備,星期一放學時,第一眼看到女兒,我仍然忍不住張大了嘴合不攏來!站在校門口的她,整條長褲上黏滿黃黃的泥漿不說,一雙鞋子也沾滿了泥巴!兩手、兩腳……天啊!連臉蛋上都有泥巴!這是怎麼一回事啊?
女兒一看到我就興奮的大叫:「媽媽!我們今天去當『赤腳探查員』!」原來,她選了一個在田里找尋「蛛絲馬跡」的課程,整個下午在田里、山上,找尋動物活動過的痕跡。於是,除了看到「穿山甲」洞之外,最大的成果就是她那一身的泥漿了!在體制內學校,我從沒看過她弄到如此骯髒;不過,那一刻她臉上綻放的,卻也是久違不見的陽光。
第2天:沒選課也沒關係?
隔天放學回來,我問她上了什麼課?她聳聳肩,說她不喜歡「數理邏輯」,也不想玩「桌遊」,所以上午什麼都沒選,看了一上午的小說。下午英文課她選的是「影音英文」,看的是《復仇者聯盟》英文字幕版。
雖然我在參訪時已經知道,老師不會強迫他們上不想上的課,但仍然忍不住問了一句:「老師都沒意見嗎?」「沒有啊!老師說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們教室好多書,我把【饑餓遊戲】第二集看完了。」
「啊!對了!媽媽,」她忽然想到什麼,很興奮的對我說:「明天你要給我車錢,我們要坐車去宜蘭法院,看法官審犯人!」
第3天:誰要求你畫的?
七年級的公民課正在教《民法》、《刑法》。女兒在體制內學校時,社會科成績不怎麼樣,公民背得「離離落落」。但週三放學回來,她卻能夠有條不紊的把《民法》、《刑法》的差異解釋給我聽,還告訴我,他們在法院里看了五個庭:有車禍、詐欺、意外傷害……等等。女兒隨即展示了一份自己畫的法院位置圖,圖上完整的把法官、檢察官、律師、原告、被告……等人的位置,畫得清清楚楚。
「哇!這是老師要求你們畫的嗎?」生平上法院只做過證人的我問。「當然不是啊!這是我自己畫的!」女兒滔滔不絕的說完之後,還下了一個很有趣的結論:「媽媽,你知道嗎?我發現,壞人長得也跟普通人一樣耶!」「而且那個車禍意外傷人的人,其實也很可憐,他一直跟檢察官說,他家里有老母親還有小孩,都要靠他一個人工作來養活……」
女兒興致勃勃的一直談著法院里的見聞。那一刻,我真的對「學習」這件事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誰說孩子不懂得主動學習?」「對孩子來說,到底是把課本條文背得滾瓜爛熟比較重要,還是讓她有機會觀察真實人生、得到更多體認來得重要?」
人文的社團活動也很不一樣,週三下午的社團,姊姊選的是「海釣」,到烏石港邊去釣魚;弟弟選的是「木工」,用木頭替自己做了一把鐮刀。
第4天:原來「汞」這麼有趣!
週四一放學,女兒像是背書般連珠砲似的對我背誦:「媽媽,我告訴你噢!汞的凝固點是攝氏負三十八度,沸點是攝氏三百五十六度,它室溫下是液態,可以做溫度計、氣壓計和炸彈開關!」對自然科學向來興趣缺缺的她,在學校看了影集《馬蓋先》,老師用馬蓋先做的炸彈來解釋「汞」這個化學元素,讓她覺得很有趣。
她告訴我:「媽媽,今天老師說,下星期的自然課,我們可以選擇任何一樣學校的東西(非電器),把它拆開來!你只要在上面附註一張紙條說明,並且在一週內想辦法把它裝回去就可以了!」說完,她語帶惋惜的補充了一句:「好可惜喔!我下星期就要回去了!」
看到原本堅決不要轉學的女兒,在試讀的第四天,出現了不一樣的想法,我忍不住佩服老師們設計課程的用心。同樣是枯燥的化學元素、公民、英文……不同的上課方式,帶給孩子們全然不同的感受。
青青原本最討厭英文課,但當「英文」合併「烘焙」一起上,那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一邊揉著麵團,一邊對著志工媽媽說:「請給我一些培根、青椒、蝦子、起司……」這散發著披薩香味的英文課,就變得趣味盎然了!
第5天:何謂「天經地義」
最後一天,是「家族日」。女兒回來後,我一樣小心翼翼的探問她學校的情形。沒想到,她卻一臉不以為然的說:「今天很無聊。」
「怎麼啦?」
「他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在討論『校規』。」看著我滿臉的問號,女兒耐心的解釋:「就是例如:上學不能帶手機、下課不能玩電動,放學要打掃教室、倒垃圾……這類的事情。」
說完,她搖頭嘆氣:「媽,我覺得他們(人文)的學生真的太不知足了!今天討論的這些東西,在我們(指體制內學校)學校里,根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啊!有什麼好討論的?老師說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做!但是他們不但要討論,還不同意咧!就這些事情,老師要同學們自己協議、開會,搞了一整天!」
我在心中暗暗吸了一口氣,因為,一向最聽老師話、最服從老師、最在乎老師、最怕老師的女兒,顯然遇到了這一週試讀以來,最大的「震撼」了。
六年來習慣服從的「老師權威」,剎那間傾倒崩塌——這其實也是我一直希望她能夠思考、改變的部分。
因為:一個習於服從的人,不會有足夠的膽量,去對抗不平等;一個習於傳統的人,不會有足夠的創意,去追求新事物;一個習於壓抑的人,不會有足夠的勇氣,去表達真想法。
女兒啊!你要知道,媽媽帶著你嘗試體制外教育,除了是希望你不要再受不必要的考試荼毒,可以有時間發揮優勢學習力之外,我也希望能藉由更多、更寬廣的教育理念,訓練你養成思考、判別的能力,在權威之外,看到另一片不同的天空!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尖叫童年」,原載於台灣《親子天下》雜誌
參加暑期研修
教師點擊:「第一線全國教師高級研修班
校長點擊:第一線校長學校
家長點擊:這個暑假,問對學堂四個夏令營任意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