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首發:1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關山遠(新華每日電訊專欄作者)
心憂天下,為國為民,
中國古代的士大夫精神傳統,自春秋始,一直貫穿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過程,
給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了堅韌的生命力。張孝祥,還有一位又一位先賢,皆是今人之楷模
近讀南宋狀元張孝祥的傳記,擊節讚嘆:心憂天下、胸襟坦蕩的真正士大夫也!
張孝祥只活了短短的38歲,如一顆流星劃過歷史天幕,惟餘光芒令後人暢想。
一
公元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這一年,他只有23歲。
當時宰相是秦檜,就是那個害死岳飛的大奸臣,他對新科狀元很不滿意,原因很簡單:這個狀元本來內定了他孫子秦塤。
他孫子本來能上,秦檜當時已當權十幾年,權傾一時,以他奸滑手段,給孫子弄個狀元當當,不難。但張孝祥實在太優秀了,《宋史·張孝祥傳》說他從小就才華橫溢,有神童之譽,「讀書一過目不忘,下筆頃刻數千言」。宋高宗主持殿試,讀了他的文章,連連叫好,欽定為狀元。秦檜好夢一場空,對張孝祥說:「天下好事都讓你占盡了!」滿心失落之態,溢於言表。
接下來,秦檜更鬱悶:秦檜奸黨曹詠,也是一大權臣,為了拉攏張孝祥,要把女兒嫁給他。確實是攀龍附鳳的好機會,但張孝祥「不答」,拒了。
但讓秦檜一黨惱羞成怒甚至恐懼的一幕,接踵而來:新科狀元張孝祥剛走上仕途,就上疏為岳飛鳴冤,他說:「岳飛忠勇天下共聞,一朝被謗,不旬日而亡,則敵國慶幸而將士解體,非國家之福」,大英雄死得這麼慘,親者痛仇者快,是國家的巨大損失,「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所不知也,」天下人都知道岳飛死得太冤,只是陛下被蒙蔽了(他這麼寫,其實是給皇帝面子)。岳飛的冤案,對世道人心的打擊,實在太大,怎麼辦?「當亟復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義,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於九原,公道昭明於天下。」要給岳飛恢復名譽,厚待其家人,這樣,才能為英雄正名、凝聚大宋人心!
岳飛像(資料片)。
石破天驚!當時,距岳飛被害已經整整12年,秦檜一黨已完成了對岳飛的污名化,「岳飛」二字不能提。天下人心中雖恨,卻在重壓之下,無人敢言。偏偏,張孝祥站出來了。
他的朋友勸他:鋒芒太露,對你不是好事,要學會收斂啊。
張孝祥當即連發三問,可謂酣暢淋漓、蕩氣回腸:
無鋒無芒,我舉進士幹什麼?
有鋒有芒卻要藏起來,我舉進士幹什麼?
知秦檜當政我怕他,我舉進士幹什麼?
這三句反問,盡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風骨,也觸及到了「學而優則仕」的終結目標:讀書、當官,是為了什麼?
北京國子監孔廟(資料片)。新華社記者 李明放 攝
「道」,是中國士大夫的人生目標。孔子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他還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什麼是道?道是包括文化理想和社會理想的一套價值體系,是士大夫的精神寄托。對張孝祥來說,他追求並捍衛的「道」,就是岳飛的英名不應被玷污,英雄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尊崇。
可以預料,張孝祥為自己的鋒芒付出了慘重代價。秦檜恨得牙癢癢的,指使黨羽誣告張孝祥父親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
但張孝祥沒有屈服。士大夫精神的重要內涵,是甘願「殉道」,孟子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在壓力面前,在誘惑面前,要保持浩然之氣,堅定自我選擇。
幸好,老天有眼,秦檜沒多久就死了,結束了惡貫滿盈的一生。張祁給放了出來,張孝祥度過了人生第一個難關。
二
秦檜死了,大宋「傑青」張孝祥的苦日子就到頭了?非也,非也。
他的政治立場,決定了他的坎坷。他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
「靖康之恥」,是戳在南宋一朝讀書人心頭之上的刺,時時作疼,念念不忘。對金國是「戰」還是「和」,也成了南宋官員最主要的政治分歧,主戰與主和兩派,矛盾尖銳。張孝祥終其一生,北望中原,渴望勵精圖治,恢復河山,他的諸多名篇,字字句句,無不大聲疾呼:奮鬥!奮鬥!只要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
然而,萎靡不振的南宋氣質,注定了他的悲劇命運。
他一度春風得意,皇帝很欣賞他的才華,火箭提拔,他官至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也就是說,成了皇帝的文字秘書,難免引起羨慕嫉妒恨。他遭人彈劾,被罷官,賦閒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金國皇帝完顏亮揮軍南下,來勢洶洶,南宋朝廷大震,幸虧前線宋軍有了采石磯大捷,金兵因此內訌,殺了完顏亮撤軍。指揮宋軍取得采石磯大捷的,是張孝祥的好朋友,也是他同一年中進士的虞允文。
捷報傳來,張孝祥激動萬分,寫下《水調歌頭·聞采石磯戰勝》,結尾「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傳誦至今。
他跑到建康(南京),去拜訪主戰派重臣張浚,張浚是與岳飛同時代的名將,因為秦檜當道,他一直處於被貶狀態,秦檜死了,他才復出。宴請眾人時,張孝祥當席賦《六州歌頭》: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詞人慷慨激昂,張浚默默聽著,突然一把推開面前案席,扭頭回到內室。或許,老將想起了淪落敵人的中原父老,想起了壯志難酬的自己,想起了時光洶湧而過寶劍卻開始生銹……
不久,張孝祥復官,輾轉多地。南宋皇帝換成了孝宗趙眘,他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張浚向皇帝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但張浚因部下不和,宋軍潰敗於符離集。看到軍事失利,朝廷一幫軟骨頭又開始要議和。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可惜的是,有多少人能夠像他這樣進行士大夫式的堅持?
主和派宰相湯思退執掌了大權,張浚被罷黜,四個月後病逝。張孝祥被湯思退幕後指使人彈劾,再被罷官,主戰派徹底失敗。但議和何能維持局面?此後金兵又挑戰端,宋軍沒有準備,連接潰敗,湯思退以撤兵議和之罪被罷官,在貶謫途中憂悸而死。張孝祥又被啟用,多地為官,卻已心灰意冷,1169年,請辭獲準,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值得一提的是,《宋史》中對張孝祥有這樣的評價:
「渡江初,大議惟和戰,張浚主復仇,湯思退祖秦檜之說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門而兩持其說,議者惜之。」
從這段話來說,好像張孝祥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張浚與湯思退二人之間左右逢源。但事實是,張孝祥是個堅定的主戰派,他因此被貶官數次。之所以「出入二人之門」,是因為湯思退是張孝祥中進士時的主考官,所謂「座師」,關係密切,但張孝祥跟張浚又走得很近,受他推薦,湯思退心胸狹隘,《宋史》載:「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且靖康以來惟和戰兩言,遺無窮禍,要先立自治之策以應之。’」
旁人只看到張孝祥在湯思退、張浚之間奔走,以為取悅雙方以利己,又哪知道他不顧個人名節一心只為國家的苦心與努力?
三
張孝祥是「靖康之恥」發生後5年出生的。他祖籍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父母因戰亂逃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他在這里出生,是寧波歷史上第一個中狀元的人,後人稱他為「甬上第一狀元」。
張孝祥出生時,父親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他是在貧苦中成長,史稱「奮起荒涼寂寞之鄉」,從一個寒微子弟,到高中狀元,絕對是勵志故事。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隋唐確定科舉制度後,到了北宋,科舉制度日益完善,對士大夫階層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跟西方的貴族階層明顯不同的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佼佼者,不是依靠家族血緣,而是靠自己的後天奮鬥而躋身精英階層。
據統計,北宋時,科舉功名出身的官員占了總官員人數的40%,而在唐朝這個比例只有15%。晚唐時期,69%的高官要麼出身於世家大族,要麼出身於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時,這個數字只有19%。
在宋朝,士大夫的地位很高,他們也很自信。當時的主流思想是:天下不能由皇帝一個人獨治,天下只能由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哈佛中國史》寫兩宋一書,書名為《宋的轉型:儒家統治的時代》,書中寫道:
「當宋朝於960年建立的時候,門閥士族把持權力的時代早就結束了,取代他們在政府和管理部門中職位的官員,不再源於與生俱來的世襲特權階層。現在的這些官員成了身份集團,而不再是世襲集團。
「就思想和學術成就而言,11世紀時的宋代是人類歷史上最令人振奮也最令人鼓舞的時代之一。這個時代的成就,是由一個精英團體——他們被稱為‘士’或‘士大夫’——所締造的,同時他們也定義了這個時代的含義。」
范仲淹銅質雕塑(資料片)。王建康 攝
由此可見,宋代士大夫爆棚的自信心,以及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架式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還有張載的「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自信,自尊,自強。
遙想當年,寒門子弟張孝祥一夕之間成了狀元郎,怎不躊躇滿志,以天下安泰為己任?他的能力確實很強,到江西撫州擔任知府不久,治內的臨川縣駐軍因軍餉被克扣發生嘩變,叛亂者占領了府庫。在一乾地方官員嚇得紛紛跑路時,張孝祥展示了過人的才幹與勇氣:
他單人獨騎,闖入亂軍營地,先找到幾個下級軍官,說:「你們一定要犯上作亂的話,就請先殺了我這個太守。」幾名軍校哪敢動手,只得把原因歸於軍餉被克扣。張孝祥說:好,你們穩定手下,我來解決軍餉。他飛速寫下幾封檄文,命人張貼各處,諭示:聽從官府命令的,就地待命,可以不死。同時命人取府庫中的銀錢,發放給士兵,場面迅速得到控制。同時,他抓住組織嘩變的幾個骨幹,當場斬首示眾,一時全軍震懾,自知有罪的士兵伏在地上,不敢仰視。嘩變得以平息。
平定這一事件時,張孝祥尚不滿30歲。
他在多地為官,政績顯赫,《宋史·張孝祥傳》中頗多讚譽:
「知平江府,事繁劇,孝祥剖決,庭無滯訟。屬邑大姓並海囊橐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數萬。次年,吳中大饑,迄賴以濟。」
「復集英殿修撰、知靜江府、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治有聲績,復以言者罷。俄起知潭州,為政簡易,時以威濟之,湖南遂以無事。復待制,徙知荊南、荊湖北路安撫使。築寸金堤,自是荊州無水患,置萬盈倉以儲諸漕之運。」
可見,無論是處理積案,還是掃黑除惡,無論是治理水患,還是廓清匪患……他都幹得很出色。
遺憾的是,這樣的傑出青年、優秀官員,卻因官場傾軋而辭職歸隱,旋即因中暑,急病而亡,年僅38歲。
聽聞張孝祥的死訊,宋孝宗長嘆:「用才不盡……」
四
張孝祥是唐朝詩人張籍的七世孫,張籍曾寫過「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等佳作。有一則軼事:張籍極度迷戀杜甫詩歌,曾把杜甫的名詩一首一首地燒掉,然後紙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朋友不解問,他回答說:吃了杜詩,就能寫出和他一樣的好詩了。
跟先祖相比,張孝祥對自己的才華無疑要自信得多,他對標的是蘇軾,史載,每作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後人評價,張孝祥上承蘇東坡,下啟辛棄疾。張孝祥研究專家宛敏灝教授在《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中這麼評價張孝祥,除了卓越的政治能力外,「他對文學創作及書法等方面也有卓越才華和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南宋初年詞風轉變的著名作家之一。」
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為他收獲了無數粉絲,試看:「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他的書法在南宋一代名氣甚著,宋朝皇帝個個都是書法鑒賞高手,宋高宗說他「必將名世」,宋孝宗亦在張孝祥去世後見到他遺墨「心實敬之」。
遺憾的是,他只活了38歲;更遺憾的是,這樣一個致力收復中原的戰士,卻跟辛棄疾一樣,留給後世的身份,卻是詞人,以忠憤悲慨的愛國詞為世所名,而不是揮戈北上收復河山的功勛……
安徽蕪湖鏡湖公園雪後景色。新華社發(孫炳春 攝)
五
張孝祥的道德學問,影響了很多人,他英年早逝時,史載:「商賈為之罷市,兩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
是啊,還有哪個人,能夠在壓力下奮起發問、振聾發聵:我中進士幹什麼?
心憂天下,為國為民,中國古代的士大夫精神傳統,自春秋始,一直貫穿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過程,給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了堅韌的生命力。張孝祥,還有一位又一位先賢,皆是今人之楷模。
在今天的安徽蕪湖,有一處名勝曰「鏡湖」,原名陶塘,分東西兩湖,水面達二百餘畝,因其水清可鑒,形似圓鏡,「水惟不競形俱鑒」,故名「鏡湖」。鏡湖由張孝祥當年「捐田百畝,匯而成湖」。斯人已逝久矣,精神卻似這湖水,仍然澤被後人。
【往期文章】
公如何愉快地和一個公務員交朋友?
務混跡「材料」江湖,請牢記這9條「潛規則」
員幹部連續加班數月,殉職前5分鐘還在工作
文《祭侄文稿》被借日本,為何引巨大爭議?
化人該如何度過一生?杜甫做了最好的示範
歷「北漂」青年毛澤東的勵志故事 | 關山遠
史豆瓣9.6,這部紀錄片首集就讓人淚崩
神跟著蘇軾遊杭州|中國從哪里來?
州土豆中國歷險記|南極從哪里來?
風什麼是浙江|什麼是貢嘎?|什麼是廣州?
物萊蕪並入濟南,會給山東帶來什麼變化?
聲明:「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致電010-63076340,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也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將按國家相關規定支付稿酬。
監制:易艷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