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典】節外生枝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每日一典】節外生枝

【成語】節外生枝

【出處】宋·朱熹《答呂方法約(九月十三日)》:「隨語生解,節上生枝,則更讀萬卷書,亦無用處也。」

【成語故事】

如果說孔子是中國早期儒學的代表人物,那麼朱熹則是後期儒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讀書萬卷,學識廣博,對於如何讀書,他身體力行,總結出一套非常好的方法。

11歲起,朱熹就刻苦讀書。由於父親朱松悉心教導,朱熹長進很快,每天苦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父親去世後,朱熹牢記嚴父遺訓,從不懈怠,因此取得了重大成就。

由於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恰當的讀書方法,朱熹19歲時就考中進士。但朱熹無意仕途,一生致力於著書立說,創辦書院,講學傳道,使理學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

朱熹對學生非常嚴格。有一次,他的學生胡季隨對朱熹說了自己讀《孟子》後的感受,朱熹聽完後,認為說得不太妥當,就批評胡季隨讀書不愛動腦子。隨後,他還特地寫信給胡季隨,強調讀書要講究方法,他說:「伯壽(朱熹的一個學生)在這里用了個「見’字,這已經是病句了。你胡季隨在這個爛攤子上又‘節上生枝’,這樣一來,你原來所追求的純真酣暢就不見了。」朱熹還認為,讀書時如果不注意方法,把自己的意思強加給古人,生硬解釋,甚至「節上生枝」,即使讀上萬卷書,也是沒有用的。

關於讀書,朱熹曾在《觀書有感》一詩中寫道:「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他認為,書中的新知識,就像活水一樣,源源不斷地給人補充,使人心靈澄明。

「節外生枝」這個成語和「畫蛇添足」有些相似,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側重指事情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新的事情;後者是事情已經完成後,有了結果,仍然添油加醋,說簡單點就是做過了頭。做任何事情既要避免節外生枝,更要避免畫蛇添足。

junzirulan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