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
||||
西漢 |
東漢 |
三國 |
西晉 |
東晉 |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字數:3251字,閱讀時間:約8分鐘
對關羽北伐的分析已經很充分了,許多史書沒有記載的疑問都有了基本趨於共識的意見,如關羽北伐前有沒有與成都和漢中方面溝通、孫權為什麼突然背叛聯盟、關羽為什麼突然失敗、劉封和孟達為什麼不救援關羽、劉備和諸葛亮有沒有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等。
然而,還有個問題仍待考察:關羽也算一代名將,在當時便享有盛名,經過20多年的摸爬滾打,已積累起豐富的戰場經驗,即便在戰略部署和臨陣指揮方面有不足,但仍不至於眼看前面有個大坑還要拼命往里跳,關羽北伐決策的依據究竟是什麼?關羽的底氣從何而來?
由於史料有限,這個問題也許只能成為歷史之謎而永遠無解,留下的是一些看似不太合乎邏輯的史實。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對歷史真相的繼續探究和推測,分析關羽的北伐的動機和規劃,可以將視野擴大,跳出荊州一隅,結合當時天下總體形勢和各主要勢力的動向去看,也許能理出一些邏輯上的線索來。
關羽北伐發生在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起於當年夏秋之交,終於冬季,前後僅三四個月。這一年里,天下還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按時間順序分別排列如下:
3月,曹操親赴漢中與劉備交戰;
5月,曹操在漢中失利後撤退;
7月,劉備在漢中稱王;
7月,孫權出擊曹魏的合肥;
8月,關羽開始北伐;
10月,曹操從長安返至洛陽;
11月,孫權命呂蒙突襲荊州;
11月,關羽失敗後被殺。
這一年的主戰場,上半年在漢中,下半年轉至荊州,中間還穿插著合肥。上述三大戰場,分西、中、東三路,其基本格局貫穿於三國全過程,以後三國鼎立,各方互攻,主戰場多在這3個方向。三方之中曹魏勢力最大,但仍難以統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這3個戰場所形成的:曹魏經常不得已情況下同時在這3個戰場作戰,再厲害,想同時打贏3場大戰也難以做到。
劉備與孫權自赤壁之戰前即結盟,他們之所以走到一起,就是看中了這種「二弱戰一強」的特殊格局。孫劉聯盟的核心在於曹魏無論攻擊聯盟中的任何一方,另一方必須參戰,所做的不是來救援,而是出擊曹魏的其它方向,令其首尾不能相顧。
把目光鎖定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如果按照上述孫劉聯盟的視角看,孫權一開始是按照正確思路去做的。劉備是在上一年出擊漢中的,當時孫權並未行動,這是因為曹操及其主力那時還在中原,孫權不能輕動。待曹操本人赴漢中後,孫權立即抓住機會,出擊曹魏的合肥。
此次合肥之戰不過是前次逍遙津之戰的翻版,孫權的作戰目的就是配合劉備,戰役選定的時間和地點都是準確的。此次出擊合肥也表明,直到這時孫劉聯盟仍未解體。孫權盡管對關羽有一些不滿,但深知聯盟的存在對自己很重要。
盟友都行動了,關羽為什麼不動呢?從常情分析,關羽此時應當有所行動,即使不發動大規模北伐,至少也要將主力北移,對曹魏的襄陽、樊城一帶施加壓力。但關羽似乎沒有這樣的安排。關羽如果行動,最佳時間是在當年3月,這時曹操已至西線戰場的漢中,關羽可以放手在中線戰場出擊。但一直到了7月下旬,盟友權孫權都已在合肥城外與曹軍交上了手,關羽仍然身在公安,在這里接見了劉備派來的使者,接受了前將軍的任命。
漢中之戰期間關羽沒有任何行動,這可以理解為,劉備認為不需要關羽的配合也能打贏漢中之戰。但此時漢中與荊州間還有另一場戰事同時進行,即劉封、孟達搶占上庸三郡,這一仗難度不大,關羽如果能從公安、江陵向北用兵,對劉封、孟達也是一個有力支援。然而關羽似乎也沒有這方面考慮。是關羽在戰略上太保守了嗎?當然不是,關羽哪里是保守的人?關羽其實是想北伐的,而且不幹則已,要幹就幹一場大的!送走了費詩,時間已經到了這一年8月,關羽這時候突然興兵北上,開始了北伐。
這一年的荊州的確需要一場北伐,無論是呼應漢中和合肥,還是策應上庸,荊州都應有所行動。問題是,關羽選擇的時機大有問題,關羽開始北伐的8月,漢中已定、上庸已平、孫權在合肥已撤軍,西面、東面兩大戰場都歸於平靜,關羽卻突然在中線戰場異軍突起,這只能理解為,此戰既不為配合別人也不用別人的配合。這是一場單打獨鬥,擺的卻又是大決戰的陣式,這樣的時機選擇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關羽北伐,以氣勢如虹、高歌猛進為開始,一路斬獲甚豐,但隨即急轉直下,失敗之迅速令人瞠目結舌。其實,這是符合邏輯的:關羽北伐之始,西線、東線兩大戰場均剛剛結束戰事,曹操、孫權將主力轉向中線戰場尚需部署的時間,這讓關羽鑽了個空子,憑借威勇和特殊天氣幫忙,關羽走上了「威鎮華夏」的人生巔峰。但是,當時總體格局仍是「二弱對一強」,關羽突然北伐並屢屢得手,意外地造成了兩個嚴重後果:一方面,曹操不得不在極短時間內傾盡所有精銳來對付關羽;另一方面,這讓孫權看到了危機,劉備在漢中得手,關羽如果再在荊州得手,三方的強弱平衡格局將被打破,對孫權而言這也是不能接受的。
後面形勢的變化仍合乎邏輯:一方面,隨著曹軍精銳陸續向襄陽、樊城集中,關羽實力不足的問題充分暴露,鋒芒不再,由攻勢轉為守勢;另一方面,嚴重不安中的孫權做出重大調整,親手瓦解了聯盟,在關羽沒有預料的情況下突然給予其致命一擊,被兩路夾擊的關羽即便再勇猛,也扛不住了。
復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下半年重要事件及其時間節點,可得出以下結論:關羽發動北伐符合形勢的需要,在某種程度上說,只有來上這麼一場北伐才符合歷史的邏輯,然而關羽北伐的時間選擇卻有嚴重問題,該行動的時候錯過了,不該行動的時候卻行動了,一件正確的事做在了錯誤的時間點上,其後果比不行動要嚴重得多。
參考資料:《三國志》
往日文章精選:
劉備東征東吳是為關羽報仇?真實原因比這複雜的多
三國最有職業道德的間諜
好書推薦
《諸葛亮大傳》(2冊),南門太守著
購書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