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今年8月25日,是世界浪漫之都-巴黎解放75周年,社會各界組合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來紀念巴黎從德國納粹占領下解放並重獲自由。有關巴黎解放的一些軼聞趣事這段時間也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在這些軼聞趣事中,坊間盛傳的世界文壇巨匠海明威率眾解放利茲酒店(Hôtel de Ritz)酒吧的「傳奇」再次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而且版本各異。但從法國方面記載的相對更貼近史實的資料來看,這一「傳奇」更近似一個「美麗」傳說。一方面,「傳奇」流傳的始作俑者正是時任隨軍戰地記者的海明威本人;另一方面,事實上,海明威抵達酒店那天,巴黎抵抗運動展開軍事行動已有數日,住在酒店的德軍也早已不見蹤影。盡管如此,無論是傳奇也好,還是傳說也罷,海明威對利茲酒店的那份特殊情感可見一斑。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
主動請纓受冷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明威作為隨軍戰地記者為當時美國著名的調查報導周刊Collier’s 工作。彼時的海明威雖還尚未因《老人與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因他已久經沙場,名聲在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年僅19歲的海明威棄筆從戎,隨美軍遠赴歐洲戰場。1930年代末期,又輾轉西班牙,作為戰地記者報導西班牙內戰。而且,1941年,海明威隨第三任夫人蓋爾虹(Martha Gellhorn )前往遠東,後者受美國雜誌派遣報導抗日戰爭中的中國,夫婦二人還與國共兩黨進行了會面。
瑪莎·蓋爾虹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展開登陸作戰,當時僅有幾位著名戰地記者獲準隨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6月6日上午,海明威隨美國陸軍第四師第二十二步兵團在諾曼底奧馬哈海灘(Omaha Beach) 開始登陸。但一開始,部隊並不允許他下船與戰士一同作戰。主要是因為他恃才自傲,經常不服從部隊管理,很難控制,讓部隊主管頭痛。海明威當時只能留在駁船上,借助望遠鏡仔細觀察著登陸戰事的發展。關於盟軍諾曼底登陸,海明威除了寫了很多報導,他還寫了一本長篇報導《通往勝利的路上》(En route pour la victoire),在這篇報導里,海明威用文字敘說海灘登陸戰的慘烈和戰士們的恐懼。
Rambouillet鎮,距巴黎47公里。
8月中旬,盟軍部隊已經推進至巴黎大區Yvelines省的Rambouillet鎮,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盟軍並未立刻進攻巴黎。這讓海明威與盟軍統帥下的法國第二裝甲師指揮官Leclerc將軍心急如焚。
在當時美國陸軍第3集團軍首長喬治•巴頓(George Patton)的引薦下,海明威得以與Leclerc將軍會面,並當面提出想要些人馬去解放令他魂牽夢繞的利茲酒店酒吧。
利茲酒店坐落於旺多姆廣場15號,是世界上最豪華的酒店之一,同時也是立鼎世酒店集團的成員。酒店最早於1898年開始營業,由瑞士酒店大亨凱撒•利茲聯合法國名廚奧古斯特•埃斯科菲耶創立。它基於一棟十八世紀的私人住宅簡稱,俯瞰巴黎市中心的旺多姆廣場,是歐洲第一間在套房內提供浴室、電話和電力的酒店。酒店的奢華很快為其建立起名譽,顧客涵蓋王室成員、政客、作家、演員和歌手。
海明威對利茲酒店的情愫可追溯至1920年代。當時生活在巴黎的海明威,雖然生活有些窘迫,但是有幸結識富有的美國作家斯科特-菲茲傑拉德(Francis Scotte Fitzgerald)並成為酒友,才得以有機會與出入只接待世界名流的豪華利茲酒店。在他去世後出版的自傳體小說《巴黎是一個節日》(Paris est une fête)亦有譯作《巴黎,流動的盛宴》一書中,他在書中深情地寫道:「每次我夢見來世的生活,夢中的許多場景都是發生在麗茲酒店。」
但是,海明威的熱情並未感染到這位法國將軍,Leclerc將軍當時的態度甚至有些冷淡,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美國人都不能理解自己的要求為什麼會被拒絕。很顯然,Leclerc將軍心懷解放巴黎,並未理會海明威的「癡人說夢」。
率眾殺入酒店撲了空
有記載稱,一位法國抵抗運動人士曾回憶,海明威一直自詡自己是第一個抵達巴黎、解放利茲酒店的美國人。8月25日,巴黎宣布正式解放的當天,身著戰地記者制服、手持輕機槍的海明威率領著一小隊由法國抵抗運動成員組成的人馬,乘著軍用吉普車來到位於巴黎市中心的旺多姆廣場(place Vendôme ),然後迅速闖入利茲酒店並聲稱他以個人名義來解放酒店和他鐘愛的酒吧。創辦於1889年利茲酒店,是世界上第一家為每個客房都配備洗浴間的豪華酒店,因而名揚四海。
旺多姆光廣場
1940年6月,德國納粹占領巴黎後就征用了酒店,供德國的達官貴人享用,其中包括希特勒親信嫡系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Hermann Göring )和宣傳智囊保羅•戈培爾(Paul Joseph Goebbels )。
利茲酒店內部
據說,當時面對突如其來的闖入者,時任利茲酒店經理的Claude Auzello甚是驚詫,並向海明威走了過來。海明威問到:「德國人在哪里?我來解放利茲酒店」。「先生,他們離開已經很長時間了。我不能讓您帶著武器進入酒店」,Claude Auzello回答道。海明威不無遺憾,但只能乖乖地走出酒店把武器放在吉普車上,然後重新回到酒店。在酒吧,賒帳要了 51杯馬爹利幹邑慶祝「酒店解放」。
「巴黎人自己解放的巴黎!」
根據記載,就在海明威「解放利茲酒店」的一周前,巴黎城內的抵抗力量已經發起解放巴黎的行動。8月1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 )將軍出於種種考慮對立即進軍解放巴黎猶豫不決,並有意想繞過巴黎。
但是,法國方面深感事不宜遲,應立即展開行動解放巴黎。而就在同一天,身在巴黎的巴黎大區法國抵抗軍事力量(Forces françaises de l’intérieur – FFI) 共產黨籍負責人Henri Rol-Tanguy 上校發布總動員令,「打響解放巴黎的第一槍」。法國勞工總會(CGT)和法國基督教工友聯合會(CFTC)也緊隨決定實施總罷工。
第二天,法國抵抗運動全國委員會(Conseil national de la Résistance)和全國解放巴黎委員會(Comité parisien de libération national) 號召巴黎民眾行動起來參加解放巴黎。而也就在當天,巴黎警察率先起義占領了巴黎警察局。
1940年6月14日,德軍占領巴黎。 1940年7月法國戰敗後,維希偽政府由貝當(Philippe Pétain)元帥掌權,此時的他已深感大勢已去,8月20日,在德軍的保護下便偕家眷遠走德國。在巴黎的德國人也開始收拾行囊準備撤退。德軍對巴黎的控制明顯日漸甚微。此前被定為「非法」抵抗運動報紙如《解放報》,《戰鬥報》及《人道報》也開始公然在街上售賣。
8月22日這一天對巴黎解放至為關鍵,盟軍第十二集團軍司令美國將軍奧馬爾•布拉德利(Omar Bradley )向法軍第二裝甲師的Leclerc將軍下達了進軍巴黎的命令。而城里的抵抗力量也在不斷加強攻勢,在占領巴黎市政府後便控制了周圍街區。
8月25日,解放巴黎的部隊兵分三路分別從南部和西部進入巴黎,沿途並未受到德軍的大規模抵抗。畢竟,前一天傍晚,由Raymond Dronne上尉率領的法軍第二裝甲師先遣部隊已經突破德軍的防守進入巴黎,並在市政府與抵抗力量成功匯合。曾任法新社總經理的Jean Marin當年追隨戴高樂將軍,後加入了法國第二裝甲師參與解放巴黎,他在旅行日記寫到,8月25日一早,天氣有些涼爽,濃霧彌漫,部隊6點開始從巴黎南部郊區向巴黎挺進,沿途受到民眾夾道歡迎。9h43,Leclerc將軍乘坦克率領部隊通過了奧爾良門(Porte d’Orléans)。如果說解放巴黎兵不血刃,那是言不符實。
1944年8月25日,法國第二裝甲師挺進巴黎。 但巴黎解放的當天,確實並未與德軍殘餘部隊發生大規模的戰鬥,只是在局部地帶有負隅頑抗的德國軍人欲拼死一搏。但此前拒絕執行希特勒摧毀巴黎命令的德軍駐巴黎司令Dietrich Von Choltitz於15h30在巴黎警察局簽署了投降書。當天傍晚,戴高樂將軍在巴黎市政府,發表了勝利宣言:「巴黎受盡磨難:被凌辱!被破壞!被虐待!但是巴黎解放了!是巴黎人自己解放的巴黎!」最後一句寓意不言自明。
這樣看來,在25日這天解放巴黎的整個過程中,事實上留給海明威率眾去解放利茲酒店的機會並不是很多,「傳奇」近似「傳說」的可能性應該更大一些。
對利茲酒店情有獨鐘
但是,無論是「傳奇」還是「傳說」,都不可否認這位文壇巨擘對利茲酒店的情有獨鐘,而利茲酒店在海明威的生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盡管在他給Collier’s周刊撰寫的與解放巴黎有關的文章中並未提及偏愛的利茲酒店,但在1956年曾寫過一篇有關解放巴黎的回憶性文章《花園邊的臥房》 (A Room on the Garden Side),文中描述主人公Robert從利茲酒店的一間客房見證了解放巴黎。尤其在1926年出版的《太陽照常升起》一書中,當時僑居巴黎的海明威就用不少筆墨來描述利茲酒店。而在寫《巴黎是一個節日》一書時,更是不吝筆墨傾訴自己對麗茲酒店的偏愛。
如果對這本類似回憶錄的自傳體小說追根溯源,就不得不再說說利茲酒店了。1956年11月,海明威再次來到巴黎下榻麗茲,當時的酒店管理人員希望作家帶走他在1928年3月就存放在酒店的兩個行李箱。
箱子里面保存有已被遺忘的海明威早年在巴黎居住期間的手稿、筆記和其他物品,尤其那些手稿和筆記,記錄了他在巴黎生活的點點滴滴,也正是基於這些重要素材,海明威寫下《巴黎是一個節日》。該書於1964年出版,當時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順便提一下,2015年巴黎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後,整個巴黎四處彌漫著恐懼和憂傷。《巴黎是一個節日》再次回到巴黎人的視野。巴黎市政府《巴黎是一個節日》作為宣傳口號,以鼓勵公眾不要被恐怖襲擊所嚇倒,繼續上街享受巴黎的多彩生活。
(歐洲時報/孫建庚 編譯報導。更正:標題「擎」應為「擘」)
編輯:師松浩
文章好看就點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