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祭侄文稿》不能去日本?看過這段悲壯歷史就明白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

北宋

為什麼《祭侄文稿》不能去日本?看過這段悲壯歷史就明白 歷史 第1張

為什麼《祭侄文稿》不能去日本?看過這段悲壯歷史就明白 歷史 第2張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簽約群媒體

字數:1891,閱讀時間:約5分鐘

為什麼《祭侄文稿》不能去日本?看過這段悲壯歷史就明白 歷史 第3張

最近,台北故宮博物院將顏真卿《祭侄文稿》「無償出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消息,已經引起了舉國的憤怒。

當然,也有好些「文藝愛好者」,認為這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國寶送展日本怎麼了?幹嘛這麼小題大做。人家日本博物館的中國國寶多了去了,怎麼就不能展你的《祭侄文稿》?

為什麼《祭侄文稿》不能去日本?看過這段悲壯歷史就明白 歷史 第4張

那麼,今天就來說說,把《祭侄文稿》送日本展覽這事兒,台北故宮博物院究竟混蛋在哪?

且不論日本多如牛毛的損壞丟失文物的前科,更不論這件公認「天下第二行書」運送展出過程中的毀壞風險,甚至可以不論,日本方面此次對待這件國寶,近乎荒唐的保護措施,荒唐到允許沖國寶拍照的可恥行為。最重要的事實是,《祭侄文稿》的意義,本身就超過了文物價值。

只要看看《祭侄文稿》背後的這段壯烈歷史,就可知這件國寶,對於中華民族意味著什麼。

一、死守孤城

《祭侄文稿》的故事,要從唐代一場浩劫說起: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笳鼓動,漁陽弄,天下烽火連天,九州生靈塗炭。叛軍一路席卷而下,先取洛陽,再逼長安,聲勢驚人。

為什麼《祭侄文稿》不能去日本?看過這段悲壯歷史就明白 歷史 第5張

唐明皇李隆基嚇得避禍西蜀,唐軍守將也大多兵無戰力,將無戰心,眼見這偌大一個盛唐,就要毀在叛軍手中了。

然而,此時卻有一對父子,死守著一座小城。雖然他們糧草有限,兵力也遠不如叛軍,但卻上下一心,並力抗敵,打退了叛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這對父子,就是顏真卿的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和侄兒顏季明。

顏氏父子雖拼死抗敵,無奈寡不敵眾。公元756年,叛軍史思明部大軍壓境,圍攻常山,常山郡告急。

叛軍勸顏杲卿投降,顏杲卿不僅不為所動,還大義凜然的怒斥敵人,於是叛軍捉拿了他的兒子顏季明,然後告訴顏杲卿如果不投降就殺他的兒子。

顏杲卿慈愛的看了兒子一眼,然後對著叛軍怒目而視,一言不發。殘忍的叛軍殺害了顏季明,可憐顏季明大好年華,前途似錦,卻慘死在叛軍刀下,死後連個全屍都沒留下。

之後,叛軍開始瘋狂的攻城,顏杲卿一邊竭力守城,一邊派出部將去向附近的守將王承業求救。

為什麼《祭侄文稿》不能去日本?看過這段悲壯歷史就明白 歷史 第6張

部將拼死突出重圍,渾身浴血的來到王承業處,請求王承業相救常山。哪知王承業貪生怕死,竟不肯出兵相救。

顏杲卿苦守常山六天六夜,城里的糧食都吃光了,井水都喝光了,所有可以用來對付敵人的工具全部用盡了,就連石頭都砸光了,卻遲遲等不到救兵。最終,常山城破,顏杲卿兵敗被擒。

二、寧死不降

顏杲卿被送到了安祿山面前,安祿山勸他投降,否則就殺了他。

生死之際,顏杲卿氣節凜然,指著安祿山大罵道:「我家世代是大唐的臣子,永守信義。你不過就是個牧羊的羯族奴隸,蒙受天恩竟然還敢反叛。」

安祿山惱羞成怒,命人將顏杲卿肢解,再把他的肉一塊一塊割下來煮湯吃。顏杲卿毫無懼色,一直怒罵敵人。安祿山更加生氣,他一邊命人將顏杲卿的舌頭拔斷,一邊冷笑著說:「看你還怎麼罵人!」

最終,顏杲卿在含混不清的罵聲中去世,為國死節。由於顏杲卿怒斥強敵,大義凜然,又做過常山太守,因此留下個「常山舌」的美名。

顏杲卿死後,顏氏一門三十餘口全部被叛軍殺害,可謂是滿門忠烈。

為什麼《祭侄文稿》不能去日本?看過這段悲壯歷史就明白 歷史 第7張

三、血淚鑄文

公元758年,唐軍收復失地,顏真卿來到常山郡,他派出了無數的人,發誓就算把河北翻個底朝天也要找到堂兄一家的遺骨。

可惜時隔多年,遺骨早已散落四方。顏真卿費盡周折,最終只找到侄兒顏季明的頭骨。

面對著至親遺骸,顏真卿悲痛莫名。他展開一張大紙,揮毫潑墨,筆走龍蛇,為死難的侄兒寫了一篇祭文,這就是《祭侄文稿》。

開始起筆寫「維乾元元年」的時候,顏真卿還能強忍悲痛,等寫到「宗廟瑚璉,階庭蘭玉」的時候,顏真卿回憶起侄兒幼年的聰穎可愛,悲痛之情已難以抑制。再等寫到「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時,滿腔的悲痛噴薄而出,字體已顧不得字形混雜著一代書法名家的血淚,充滿了刻骨的怒氣和深深的死氣。

為什麼《祭侄文稿》不能去日本?看過這段悲壯歷史就明白 歷史 第8張

《祭侄文稿》因此有了生命。在一個繁盛的大唐急轉而衰之際,它是時代的見證者,是盛唐留給後世的遺跡,是無人再能寫出的精彩。

自《祭侄文稿》面世一來,一直為歷代名家所珍藏。俗話說「紙壽千年」,可正是歷代先賢小心翼翼的保存,才讓1261年後的我們,還能一睹大唐的風華。

這就是《祭侄文稿》的故事,它的意義,不止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不止是1261年的文物價值,更如《祭侄文稿》上那枚寫有「子孫保之」的印章一般,見證著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忠勇氣節。

為什麼《祭侄文稿》不能去日本?看過這段悲壯歷史就明白 歷史 第9張

這樣意義的國寶,卻被台北故宮博物院大手一揮,作為討好日本的籌碼,堂而皇之的出現在日本,這是什麼?

人民日報的一句評論,精確點中了做此決定的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可恥之處:「這是把天底下第一等象徵氣節的珍貴文物,用來做天底下最沒氣節的獻媚之舉。」

不知《祭侄文稿》在日本展出之際,圍觀的遊客是否會想起當年那顆幾經輾轉艱難尋回的頭骨,那是先賢舍生取義的教誨,是我們民族世代相傳的氣節!

參考資料:《舊唐書》

為什麼《祭侄文稿》不能去日本?看過這段悲壯歷史就明白 歷史 第10張

好物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我們愛歷史》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