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明朝對於各地經濟結構的破壞?
15世紀40年代,一直被認為是明朝無力應付各類外患的開始。除了發生在北方邊界的土木堡慘敗,還有多次耗費巨大的西南麓川之役。但在明朝內部,各種暗流也在爭相湧動。尤其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南,人們皆因朱家天子的暴虐而陷入饑饉。
因此,發生在浙江、福建與江西三省的葉宗留-鄧茂七起義,就是體現明朝統治藝術的一個巨大窗口。
貨幣制度與壓榨理念
明朝大部分問題都可以從朱元璋說起
起始於1444年的葉宗留-鄧茂七起義,實際上源於明朝時期的特殊貨幣制度。自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大明朝後,就對原本已相對活躍的經濟狀態抱有敵意。為了加強本王朝對地方的控制,想盡各種辦法壓榨民間經濟。例如將已經成為世界硬通貨達2000年時間的白銀,宣布為非法貨幣,並禁止在任何民間交易中加以使用。
盡管很多後世學者得出結論,古代東亞長期存在貴金屬匱乏問題。但至少到宋元之際,白銀在流通領域的重要性已不可替代。北宋時就為和契丹人的遼國貿易,發行了基於銅錢造型的銀幣。等到大量外番商人東來的蒙元,白銀更是在民間成為重要的支付手段。至於夾在兩朝之間的南宋,也出於各種原因而加大對白銀的開采力度。尤其是在距都城臨安不遠的浙江東南部山區,銀礦數量大大增加,並被後來的明朝所直接繼承。
直到今天南方依然存在大量的可開采銀礦
立國之初,朱元璋就已經將白銀從明朝官方貨幣體系中剔除。但這並不意味著朝廷不需要銀兩來進行對外貿易和對內賞賜。加上元末的大瘟疫和長期戰亂破壞,使得民間經濟相對凋敝,所以對采礦業就沒有進行集中打壓。當時的南京朝廷不僅默許私人開礦,甚至視為自己吸納白銀的主要手段。此外,由於朱皇帝斷絕了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貿易,讓府庫的貴金屬收入急劇下降,就更需要借助民力來挖掘財富。
這樣短暫的和諧,很快就因為朱棣的篡權上位而被終結。在鄭和不斷率船隊下西洋之際,明成祖又加大了對民間貿易的打壓。由於大量發行無準備金的紙幣,明朝的貨幣系統很快就因惡性通脹而瀕臨崩潰。為了杜絕民間自發以任何貴金屬進行交易,朱棣下令將銀礦全部收歸官府所有。雖然在表面上留下部分民戶礦主,但其實全都由關係戶擔當。任何人如果敢私自采礦,不僅自己會被判處死刑,家人也將按律遭到流放。
朱元璋時代出現的無準備金紙鈔
此外,由於經濟活力遭到嚴重壓制,大部分人便只能依賴腳下的土地為生。對於許多原本就不依賴農業為主的地區而言,這無疑是一種經濟層面的降維打擊。一些同地方官府有利益勾兌的富戶,也趁機進行大肆兼並,致使地區內的大部分人淪為佃農。加上大量皇莊、宗室封地和衛所占地的存在,讓更多人的生活陷入赤貧。
當然,再嚴酷的惡法也擋不住民間的求生欲望。例如在礦源集中的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原本就不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當地人,就因失去小塊份地而偷偷進入山區尋找白銀。明朝官府通常會在初期視而不見,等到確定對方采集成功,再派人進山抓捕。一直到後來出現財政困難,對控制全部區域感到力不從心,才僵化的將許多山地封禁起來。結果,就更多流民選擇抱團進入,為自己和家人尋找一線生機。根據1441年時的調查,僅浙江金華一個地方的編戶齊民人口,就平白無故的消失了40%。顯然,這些人不會無緣無故的人間蒸發。
苦不堪言的民眾 被迫進山開采白銀
葉宗留礦工起義
明英宗時代的戰亂頻繁對資金的消耗極大
公元1442年,英宗皇帝治下的明朝已3次出兵西南地區,並消耗了大量庫存資金。為了彌補軍費虧空,就催生了更高的農業稅與白銀索取。原本在浙江處州擔任衙役的葉宗留也因此失業,並依靠自己在鄉鄰間的號召力,帶著800人進入浙江-福建-江山三省間的山區尋找白銀。
兩年後,新的銀礦順利開采,也引起了地方官府的注意。此時的葉宗留已將隊伍發展到數千人,並用開采的白銀購買了武器和盔甲,成為樹大招風的地方刺頭。1444年6月,在福建地方官的禁令傳達後,羽翼漸豐的礦工也向對方發出戰書。7月,有1000人的明朝官軍前來赴約,並毫無懸念的被精壯礦工們給幹翻。領頭的福建參議竺淵,還被葉宗留親自射箭擊殺。這則消息很快在附近山區流傳,並引起各路礦盜團體的相應,轟轟烈烈的葉宗留礦工起義也就此正式展開。至於眾多部署在周遭地區的防禦衛所,卻沒有任何辦法加以限制。
明朝官軍很樂意查封已經開采成功的銀礦
到1445年的12月,才有第二批明軍從江西方向南下,準備將分布在三省交界的礦工們一網打擊。然而,要抵達葉宗留等人的根據地,就必須越過贛南與閩北之間的眾多山麓。很不幸,長期在此活躍的礦工們對當地更為熟悉,所採取的戰術也絕非普通的盜匪能夠相比。葉宗留主動率領部下出擊,攻占了屬於今天江西上饒地區的廣豐城。數千明朝官軍抵達後,發現城池已經被礦工們占領,就準備在外圍安營紮寨。結果,城內的義軍突然殺出,將半數缺乏組織的明軍消滅,殘部只能倉促逃亡北方。
第二年春季,明朝官方開始重視起葉宗留的礦工集團。禦史柳華奉命執掌浙江、福建和江西的三省兵馬,同時進剿造反的礦工。當時,由於浙江的處州和溫州等地也陸續爆發了規模不等的佃農起義,所以明軍的兵力被大大稀釋。同時,連年的遠征麓川,又讓湖南等地的苗人武裝損失巨大,根本無法調來增援東南。明軍就只能繼續使用不可靠的地方駐軍作戰,卻發現軍戶人口中也有不少人已提前逃逸,甚至跑去為叛軍效力。
浙江南部與福建交界存在大量的私人銀礦
葉宗留也迫於各路兵馬的陸續抵達,能率領數千人的隊伍四處機動。依靠自己對於山區環境的熟悉,不斷與數量占優的官軍周旋,不斷採用打了就跑的方式還擊。在戰鬥的間隙,他們也繼續挖掘發現的銀礦作為費用,並會組織投奔而來的流民耕作土地生產。明朝卻只能被他們牽著鼻子亂跑,實際上連義軍主力究竟在什麼地方都搞不清楚。
鑒於江西與浙江南部已經失去控制,明朝官方將剿匪重點部署在福建一省。不僅是因為當地駐軍被大量抽調,還因為那里同樣存在數量不等的銀礦,還有隨時同叛軍合作的沿海走私商販存在。柳華就在當地大力推廣保甲制度,將眾多可能參與叛亂的人口都編組為鄉兵使用。不少城鎮與大型村落都設立了碉堡,並安排數量暴漲的地方民團加以駐守。這個做法也很快收獲了效果,葉宗留在數次進攻中都被加固的城池所阻擋,只得趕在朝廷的援軍抵達前撤離。
明朝開始在福建等地建立鄉兵保甲制度
鄧茂七的佃農鄉兵起義
葉宗留不僅開始稱王 並嘗試將手中的部隊正規化
時間進入1447年,葉宗留在左右人的擁戴下,打出旗號並自稱大王。此外,他還從已經擴張到萬餘人的隊伍中選出數千精壯,進行強化的軍事訓練。這些人獲得了較好的甲胄保護,並開始以長槍對抗明軍。其他部眾的戰術紀律也大為提高,基本上已經同追繳自己的明朝官軍水平無異。
如此一來,眾多只獲得有限兵力的明朝縣城就不能靠防禦幸免於難,包括福建浦城與江西鉛山等地被依次攻克。原本的礦工班底,也因為大量流民的加入而擴充到50000人左右。葉宗留的好友陶得二也轉戰浙江處州,掀起更大規模的佃農起義,將這個方向的明軍都牽制在原地。而在福建沙縣,原籍江西的鄧茂七也宣布起兵加入反明隊伍。諷刺的是,由於此前已經被官府收編為保甲鄉兵,所以他們從一開始就有了完整的組織和部分地方武庫的控制權。兵力嚴重不足的明朝官府,只能出動300人的小規模隊伍趕去鎮壓,結果被群起攻之的佃農們打的大敗。
原是保長鄉兵的鄧茂七也在福建開始起義
至此,明朝在東南沿海的統治已面臨全局崩潰的威脅。不僅有葉宗留的礦工流民武裝在贛南和皖北紮根,還有浙江佃農與福建鄉兵在兩翼予以聲援。甚至在靠海的泉州等地,還出現了走私海商攻擊衛所駐軍的事情。但當時的明英宗卻還將主要目光聚焦在西南,下令集合雲南、廣西、湖南、貴州等地的駐軍籌備第四次麓川之役。稍微有些戰鬥力的邊軍部隊,則被崛起的瓦剌太師也先所牽制,難以迅速趕往東南作戰。至於一直享有最好待遇和武器供應的京軍,也必須駐守北京而很難調離。
1448年的夏季,禦史丁瑄只能率領南直隸等地的二三流部隊增援東南。當他派出2000官軍進攻鄧茂七所在的沙縣時,遭遇沿途山民和義軍的聯合伏擊。戰力羸弱而缺乏意志的明軍,在狹小的山路被前後堵截,最終全部死在包圍圈內。鄧茂七隨即放出風聲,宣布自己將進攻位於武夷山區的延平縣城。丁瑄再次出動4000多人前去阻截,結果還是在山路中誤入義軍提前布置好的伏擊圈。領頭的指揮室遭到斬首式襲擊而死,餘下部眾在意識到自己被包圍後一觸即潰,並再次為對方奉上數千人頭。
鄧茂七的出現 讓福建也成為重要戰場
由於慘敗接踵而至,坐鎮北京的明英宗再也無法沉得住氣。他在9月下令集結所有可用之兵,交由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張楷節制,準備對各路叛軍進行最後的總攻。約有20000人的京營沿著運河南下,並在攜帶大批火器之餘也不忘配上數百蒙古騎兵助戰。他們在抵達南直隸後,還能獲得超過萬人的漕運部隊支持,以便維系遠征部隊的後勤保障。
此外,明朝的地方官府與士紳也開始從初期的震驚中緩過神來。他們慢慢注意到義軍規模雖然龐大,但內部實際可以分為多股勢力。除了葉宗留和陶得二彼此協作,包括鄧茂七在內的其他首領大都互不統屬,所有人都各行其是。同時,大部分義軍內部缺乏起主管作用的主心骨。不少外圍隊伍內夾雜著流民、佃農、小商人、盜匪、手工業者和逃跑的軍戶,彼此間缺乏認同,時間長了也容易滋生矛盾。於是,僅僅通過收買變節者和以談判為由進行誘捕,便很快將浙江地區的大部分小規模叛亂壓了下去。
明朝地方官與士紳嘗試收買了不少小規模義軍
極限操作
義軍在明朝京營抵達前也加速了行動
迫於形勢的逐步惡化,兩路義軍為在明朝中央軍抵達前做好準備,開始了範圍更大的極限操作。葉宗留一面警惕的關注浙江方向,同時又派重兵守住江西與福建的交界。因為根據常識,北方的贛江是從長江沿岸南下的最快途徑。倒是浙江大部分地方多為山區,缺乏輔助航運的大型水系。至於在福建活動的鄧茂七,也開始大舉向南方的泉州等地推進。
然而,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張楷卻反其道行之。他派出部隊兵馬由江西南下,同留守南部山區的精銳礦工武裝對峙,自己則率領大部分主力由浙江沿海殺向福建。但在京營與蒙古騎兵抵達之前,他依然只有南直隸等地方省的衛所兵可供調遣。因此,走在最前頭的先鋒部隊又遭到伏擊,被由流民構成的義軍偏師消滅。直到這年的11月時,張楷才再次率領2000人突然拔營,從浙江南部突然轉入贛南山區,抵達鉛山一帶的黃柏鋪。
江西南部也重要的戰場
駐守此地的義軍遭遇兩路夾攻,只能以長槍陣死守山頭。明軍則用特制的大型藤牌抵消長槍威力,並在盾牌陣背後瘋狂射箭。最後,由於葉宗留在混戰中被流矢擊殺,義軍隊伍才被迫撤入山中。此後,處州礦工武裝的殘部繼續在山間不停遊擊,迫使明軍進行分頭掃蕩。義軍也抓住機會,再次殲滅幾波明朝官軍。他們還派人向南方的鄧茂七聯繫,並派出400人加入他的隊伍。
當時的鄧茂七部隊,還在進行漫長的延平圍攻戰。在持續將守軍壓制在城牆內後,首先分兵控制武夷山的幾處戰略要地,然後出動包括礦工盟軍在內的更多部隊進攻南方。利用礦工們帶來的地道和器械製造技術,順利拿下了德化、永春、安溪等地,並進而抵達泉州城下。最後一支人馬向西發展,進攻疏於防備的閩西各城。利用明軍主力依然忙於追繳葉宗留殘部的窗口期,將10萬流民發展進自己的陣營。
浩浩蕩蕩開向東南三省的明朝京營
1449年初,明軍的京營和蒙古騎兵陸續進入東南戰場。通過已經大體平息事端的浙江,直接沖入福建北部。當地的葉宗留殘部被迫後撤,並使得張楷率領的地方軍也得以突破贛南山區。鄧茂七果斷放棄對延平的圍攻,期望以內線機動進攻實力較弱的張楷所屬部隊。但當他發現對手已經占據建寧之後,便又選擇向南退入山區據守。同時,兵力日漸稀少的南路軍也在泉州城下屢攻不克,逐漸成為強弩之末。
在朝廷的重壓之下,福建義軍內部開始出現了大批變節者。明軍則通過他們釋放虛假信息,引誘鄧茂七率領主力從山區走出來同自己交戰。後者不知情況有變,在2月率領數千部眾再度返回進攻延平。
15世紀的明朝京軍幾乎對火器形成壟斷
數萬明朝京軍早已在河道對岸部署了射擊陣地,並派出大量步兵和蒙古人迂回到兩側進行埋伏。等到鄧茂七的義軍開始渡河,就釋放大量火器和箭矢進行突然阻擊,瞬間殺死了幾百人之多。接著,利用後方義軍陣腳不穩之際,出動大批伏兵從兩翼發起合圍。作為靈魂人物的鄧茂七,就這樣死於亂軍中飛來的箭矢。
3月,明軍開始對分散到各地的義軍殘部加以獵殺。作為福建義軍總部的沙縣被大軍攻克,不少人在稍後選擇向官軍投降,留下極少數人繼續堅持遊擊。到1449年的5月,最後一支200人的佃農部隊被官兵絞殺,整個福建地區的叛亂才徹底平息。但葉宗留殘部的礦工們還在贛南等地不斷流動,並在下半年殺回了老家處州。由於已經無法迅速得手,便在官軍回援後被迫撤走。1450年時,堅持到最後的一批人被捉住殺死。至此,持續6年的葉宗留-鄧茂七起義才算徹底宣告結束。
葉宗留與鄧茂七的部眾 幾乎撼動了東南半壁
影響和預示
鄧茂七死後半年蒙古人在土木堡俘虜了明英宗
發生在1440年代的這次東南大叛亂,無疑是明朝農民起義的典型。不負責任的土地、經濟和貨幣制度,催生出各類社會矛盾。明朝當局不僅沒興趣加以化解,反而總有人期望利用經濟衰退來發不義之財。這也就怪不得廣大生活在底層的人民走上了暴力反抗路線。
同時,明軍的實際戰鬥力也在這次叛亂中暴露無遺。由於時間線與麓川之役同期,所以明朝在很長時間內都無法抽調慣用的土司武裝加以平息。各地駐軍在紙面上依然維持著朱元璋當年吹噓的百萬雄獅規模,實則三省合計的可用力量不過每次數千。若非最後調動京營和蒙古騎兵出戰,那麼義軍完全有可能占據整個福建和半個浙江。然而,就在鄧茂七義軍的殘部被消滅1個月後,明英宗自己也和數萬帝國精銳一起折戟土木堡之戰的沙場。若再將視角縮小到具體實操層面,也能注意到明朝大部分軍隊其實不具備火器實戰能力。空有朱棣時代就開始的普及推廣運動,依然是連最原始的火門槍都沒有普及。
明英宗重新奪權後 對東南各省給予一定的懷柔
1450年,明英宗在完成傳奇性的「北狩」後才得以返回國內。由於葉宗留-鄧茂七起義給予他的巨大震撼,明朝當局也開始對地方治理模式進行必要休整。除了派巡視組體察當地民情,也取消了對於私自開礦者的死刑規定。當然,更重要的是派更多官吏和駐軍進入浙江-福建-江西三省間的山區,設立新的郡縣,並在地方上進一步推廣儒家官學教育。至於所需費用,自然還是由經歷浩劫的民眾買單。
最後到15世紀後期的成華和弘治年間,明朝官府終因迫於無奈而認可白銀為合法的支付手段。但隨之而來的貨幣稀缺問題,還要等到16世紀中期的隆慶皇帝來加以緩解。在此之間的嘉靖倭寇大爆發中,許多第三方記錄都顯示有一定比例的徽商出沒於倭寇隊伍當中。顯然,他們是為了貿易和白銀而南下,並繼續通過贛南-閩北的山區通道來回。
起義之後 明朝被迫逐步承認白銀為合法支付手段
這段長期不為明朝所正視的內部貿易路線,甚至還為寧王的叛軍輸入過少量佛朗機炮。而彼時的明軍最精銳部隊,依然不知世間有此「神器」。縱有王陽明老先生的兩次軍功偉業,都沒有能將這條黑道斬斷。
點
推薦閱讀
第二次藤峽盜亂:心學大師王陽明的戰爭哲學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加入冷炮的知識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