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寧壽宮花園鳥瞰圖(引自《乾隆遺珍》)
1 建園
乾隆花園位於紫禁城東北部,正式的名稱叫寧壽宮花園。
雍正十三年(1733年),雍正皇帝在圓明園駕崩,二十四歲的皇四子弘歷登基為帝,次年改元乾隆。乾隆幼年時曾經得到祖父康熙的鐘愛,感情深厚,對祖父的文韜武略萬分欽佩,繼位之初便焚香禱告,說祖父當了六十一年的皇帝,自己不敢超越,只求上天保佑,讓自己坐滿六十年皇位,之後就退位去當太上皇。
乾隆皇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到了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預計的任期已經超過一半,正逢花甲之年的乾隆下旨對紫禁城中的舊寧壽宮進行全面改建,作為未來歸位後的太上皇宮。工程由福隆安、三和、英廉、劉誥、四格、和珅等官員先後主持,歷時五年,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完工,大約花費了一百四十三萬兩銀子。
寧壽宮所在位置在明朝時設有仁壽宮等幾處庭院,是太后、太妃們的養老之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此建寧壽宮,用作孝惠皇太后的寢宮。乾隆時期的這次改建力度很大,新落成的整組建築分為前朝、後寢兩個部分。前朝區域設皇極門、寧壽門二門和皇極殿、寧壽宮二殿,仿佛是紫禁城外朝、內廷核心空間的縮影。後寢區域分為三路,中路設養性門、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景祺閣,屬於寢宮性質;東路設扮戲樓、暢音閣、閱是樓、慶壽堂、景福宮、梵華樓、佛日樓,用於看戲和禮佛;西路便是花園,地段東西寬37米,南北深160米,顯得既窄且長,一共布置了五個院落。
寧壽宮花園平面圖
1衍祺門、2古華軒、3禊賞亭、4旭輝亭、5抑齋、6擷芳亭、7方亭、8垂花門、9遂初堂、10東廂房、11西廂房、12聳秀亭、13萃賞樓、14三友軒、15延趣樓、16雲光樓、17碧螺亭、18符望閣、19玉粹軒、20倦勤齋、21竹香館
粗粗看來,寧壽宮花園這五個院子的形狀都比較規整,類似四合院的變體,建築和景物的密度偏大,似乎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地方。但是仔細考量,會發現其中掩藏著五重天地,層層遞進,各有奧秘可尋。
2 禊賞
從花園正門衍祺門進第一個院子,先見到一堵假山,宛如屏風,穿洞而過,方才正式進入。
古華軒內景
這個院子的格局最為曲折,幾乎四面都有疊山。北面正中的古華軒是一座三間周圍廊的敞廳,室內天花板上的雕飾彩畫非常細膩。禊賞亭居於西廂位置,其北為旭輝亭。東南角用曲折的遊廊另外隔出一個獨立的小院,里面建立一個名為「抑齋」的小書房,還有兩座方形平面的小亭,一為矩亭,一為擷芳亭。擷芳亭和旭輝亭都以疊石假山為基座,登上去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俯看院內院外。
禊賞亭
禊賞亭是這個院子最重要的建築。其名為「亭」,平面卻呈「凸」字形,三間屋頂由兩卷歇山和中間的攢尖組合而成,東面還延伸出一間抱廈,與普通亭子的形象不大一樣。抱廈的台基上鑿出回環曲折的水渠,可用人力汲水注入,象徵蘭亭「曲水流觴」之景。
中國從上古時期就有在暮春之際郊遊踏青的習俗,並在水邊洗浴行祭,以求驅病辟邪。這種儀式稱為「祓禊」(音福戲),後來慢慢演化成一種宴樂遊戲,常在園林中設置石渠,漂浮酒杯,賓主列坐岸邊,酒杯飄到誰的面前,誰就要作詩,否則罰酒。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時任會稽內史的大書法家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山間的蘭亭舉行雅集,事後眾人詩作匯編成冊,王羲之親筆作《蘭亭序》,成為書法史和文學史上的不朽名篇。後世園林紛紛以蘭亭為原型,建亭挖溪,力圖再現當時的景象——例如清代禦苑避暑山莊的「曲水荷香」和圓明園的「坐石臨流」都展示了這個主題,以亭子為中心,不設基座,直接在起伏不平的山石上立柱,一條曲溪從亭中宛轉流過,格調很瀟灑。
乾隆本人是書法愛好者,對王羲之推崇備至,南巡期間也曾經訪問過紹興蘭亭舊址。他將圓明園中長方形平面的坐石臨流亭改成一座八角形的亭子,並在八根石柱上分別刻上《蘭亭序》以及《蘭亭詩》的不同摹本(這八根柱子現在仍保存在北京中山公園內)。
禊賞亭內的流杯渠
禊賞亭所在的院子山石起伏,其間種植繁茂的古樹和清幽的叢竹,與《蘭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描寫暗合,至於「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卻採用另一種抽象的模式來表達:在亭內石頭基座上刻鑿彎彎曲曲的流杯渠,代替自然的「曲水」。這種手法其實並非乾隆的獨創,早在六百多年前的北宋官書《營造法式》中就有明確記載,而清代北京的恭王府花園、退潛別墅和西山潭柘寺也都有類似的流觴亭。
很顯然,乾隆在花園里修建這座亭子,題「禊賞」二字,並非真的要仿效王羲之他們「修禊事」,而是為了表達一下自己對晉人風流的欣賞之意。
3 遂初
第二個院子的入口是一座垂花門,尺度經過仔細推敲,站在門口,正好是一幀完美的畫框,將院落中央的一尊太湖石收進圖中。
這是整座花園中最寬敞的一個庭院,格局也最為端正,獨有一種雍容沉凝的氣質。正房遂初堂是一座五開間歇山頂建築,左右設有耳房,又設抄手遊廊,環繞全院,將垂花門以及東西廂房連為一體。院子的四角各種一株柏樹,進一步強化了對稱的感覺。
遂初堂
「遂初」二字的本意是「遂了當初的心願」,也就是乾隆希望自己能做到「做六十年天子之後退位」的初衷。堂內掛了一塊匾,上書「養素陶情」四字,東邊的房間還有一副對聯,寫的是「屏山靜水皆真宰,蘿月松風合靜觀」,表達了另一重「遂初」的涵義。
西漢劉歆和東晉孫綽這兩位著名文學家都曾經寫過《遂初賦》。劉歆的賦是一篇遊覽三晉風光的遊記,沒有太多的深意,而孫綽的賦則表達了寄情山水、回歸自然的志向,很受後世追捧。
古代帝王貴為最高統治者,但出於故作姿態或自我矛盾,經常會表現出對超凡脫塵的隱逸境界的向往之意。乾隆帝對隱逸文化同樣大有興趣,屢屢在詩文中提及,還在皇家園林中營造了不少農田、菜圃、茅舍,蘊含澹泊遁世的情懷。
遂初堂的匾額和對聯更像是在描繪一個隱士生活的山居田園——也許乾隆將自己未來的退位之舉比作古代名士辭官歸隱,從此與屏山靜水、蘿月松風作伴,悠閒自在,陶冶性情。
4 延趣
遂初堂南北兩側都開門,穿堂而過,就來到第三個院子。這是花園中最擁擠的一個庭院,里面被一座大假山塞得滿滿當當,幾乎沒有什麼空隙。
院東的山坳里插入一座三友軒,南、北、西三面設廊,其門窗的花欞都用紫檀木雕成松竹梅圖案,比喻「歲寒三友」。室內布置了暖炕,以備冬季遊憩。西側山牆上開了一扇大窗,人在其中,可以透過窗戶靜賞室外的風景。
院西的延趣樓雖然是雙層樓閣,但底層完全被假山遮住,只有二層部分顯露出來,看上去更像是坐落在山上的單層軒館,以一道曲折的遊廊通向北面的萃賞樓。假山頂上建了一座聳秀亭,挺拔峻立,四面臨風。
寧壽宮花園第三進院剖面圖
大假山是院中的主景,主要用北京西山所產的「北湖石」堆疊而成,里面掩藏著幽深的洞穴和盤旋的磴道,人行其間,如入深山幽谷,忽上忽下,明暗不定,或而逼仄,或而開朗,變化多端。
中國古代造園,最重視疊假山,無論秦漢時期的大土山、唐宋時期的縮微石峰還是明末清初張南垣所創的平岡小坂,都相當於立體的山水畫,宜於對觀。可是這座假山的情況大有不同,除了山頂之外,其外貌基本上無法展現,更像是一座用石頭砌成的不規則房屋,山體猶如牆壁,山洞便是內室,山頂相當於屋蓋,遊者只能近距離仰視欣賞,或在山谷中穿越盤桓,才能體會其巍峨嶙峋之勢。
清代中葉很流行這種風格的假山,以蘇州獅子林為最典型的代表。獅子林始建於元代,本是一座禪寺園林,後來變成私家園林,經過改建,假山遍布全園,擁有大量的山洞和山徑,縱橫交錯,恍若諸葛亮的八卦陣。乾隆帝南巡,多次造訪獅子林,十分喜愛,流連忘返,吟詠累篇,禦賜「真趣」匾額,並在圓明園和避暑山莊中兩次加以仿建。
寧壽宮花園第三進院假山疊石
乾隆本人天性偏好繁瑣複雜的東西,對這種密集滿鋪的假山情有獨鐘。他曾經專門征召江南匠師來北京為皇家禦苑堆疊假山,而寧壽宮花園第三進院的假山雖不知具體出自何人之手,卻同樣延續了蘇州獅子林的「真趣」。
5 符望
乾隆以前做皇子的時候,曾經住在紫禁城內廷西部的西二所,登基之初將西二所改建為重華宮,其西側的西四所、西五所則被一並改建為園林式的建福宮,其西部庭院疊築假山,建造延春閣、凝暉堂、積翠亭。寧壽宮花園第四進院的格局以及主要建築都是建福宮西院的翻版,似乎是為了表達皇帝對青年時代的某種紀念。
這個院子的主體建築符望閣占據了將近一半的面積,南面堆了另一組大型假山,山上有一座碧螺亭。西側是三間玉萃軒,西南角有一座曲尺形平面的雲光樓,室內懸「養和精舍」匾。院東部的遊廊向外凸出,構成一個別致的小空間。
符望閣
符望閣是一座二層五間的樓閣,全盤模仿延春閣,採用方形平面,重簷攢尖屋頂,體量高大。閣中設有寶座,並安裝各種隔斷,鑲嵌金玉珠寶,雕鏤極為細致,縱橫穿插,宛如迷宮,被比擬為當年隋煬帝的「迷樓」。登上二樓,可以鳥瞰紫禁城並眺望景山、北海瓊華島和鐘鼓樓。
此閣的主題是「符望」二字,即「符合預期,做到願望」,與「遂初」涵義將近,同時這里的「望」字可能也有「憑臨望遠」的意思,閣里懸掛多副對聯,盡力渲染周圍可見的遠近景物,比如「雲臥天窺無不可,風清月白致多佳」「清風明月含無盡,近景遐觀攬莫遺」「綠樹巖前疏復密,白雲窗外卷還舒」「畫情八窗納,春意百花舒」,一派大好風光。
碧螺亭
假山上的碧螺亭是一座很特別的建築,採用五瓣梅花形的平面,與建福宮對應位置上的積翠亭所用的方亭造型迥異。這種梅花亭的形式源自江南,明代造園名著《園冶》中就有類似的插圖,並註明做法:「先以石砌成梅花基,立柱於瓣,結頂合簷,亦如梅花也。」碧螺亭就是這麼建造的,室內的天花板、簷下彩畫和台基上的漢白玉欄桿都刻畫梅花圖案,其重簷屋頂更像是兩朵梅花的化身,迎風飄舞。
乾隆自己在詩中說「碧螺」二字不是形容亭子本身,而是指亭子下面「層層嵐宛轉」的疊石。當年康熙南巡至蘇州,當地人獻上從太湖洞庭山采摘的春茶,形似卷螺,奇香無比,康熙賜名「碧螺春」。有學者推測此處原本並不打算建亭,乾隆因為想起祖父這件往事,才添上這座碧螺亭。
6 倦勤
寧壽宮花園最後一進院子面積最小,北面倦勤齋的地位相當於整個建築群的後罩房。遊廊將庭院一分為二,東部略寬而西部稍窄,西側有一座小樓名叫「竹香館」,朝東而立,還特意在前面用弧形的牆壁進行遮擋,形成了一個更小的院中之院,牆上開漏窗,用五彩石砌築下半部,所開門洞上題有「映涵碧」三字,形容竹子的清幽之氣,與「竹香」二字相呼應。
倦勤齋的原型是建福宮的敬勝齋,其內部裝修還參照了圓明園「坦坦蕩蕩」景區的半畝園殿,美輪美奐,達到清代宮廷室內設計的最高水平。
倦勤齋
整座建築共分九間,東邊五間室內設有「仙樓」,也就是局部搭建「凹」字形平面的兩層閣樓,掛簷版為卍字圖案,另以碧紗櫥分隔出若干間小室,安設書房、寢室。西邊四間是一個獨立的小劇場,西側設有亭子式樣的戲台,圍以欄桿;東側另設仙樓,上下均布置皇帝看戲的寶座。
倦勤齋西部室內戲台、天頂畫與通景畫
倦勤齋西部空間的天花板和西、北兩面牆上分別裱糊具有透視效果的天頂畫和通景畫。這種手法與中國傳統壁畫大相徑庭,由西洋傳教士引入宮廷,大受乾隆喜愛。主持倦勤齋裝飾繪畫工程的宮廷畫師是王幼學、王儒學、伊蘭泰等人,曾經追隨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學習,技藝嫻熟,畫得十分逼真。
天花上畫的是竹架藤蘿,花枝搖曳,好像隨時會落下來。北牆上畫了一道竹籬,中間開了一個圓形的月亮門,門內有一只仙鶴正在梳翅,旁邊鮮花盛開,再後面是一座殿堂和一座亭子。西牆也畫了一道竹籬,掩映著蒼翠的松柏和悠悠的遠山。
清代帝王以「勤政親賢」為座右銘,在西苑、圓明園、避暑山莊、清漪園、靜宜園各大禦苑中都設有一座勤政殿。但這里卻反其道而行之,以「倦勤」二字為主題,意思是「自己一輩子勤於政務,老來疲倦,想退位後好好休息」。倦勤齋作為整個寧壽宮花園的收尾,最有點睛意義。
7 餘話
總體而言,寧壽宮花園受地段條件限制,難免有偏於封閉、擁塞的缺點,但其處理手法依然有不少高明的地方。
全園擁有明顯的中軸線,並在第三進院向東偏移了一些,形成微妙的轉折,而遊覽的路線逶迤迂回,大有庭院深深、引人入勝之感。五個院子都沒有什麼水景,主要靠不同形式的樓齋軒亭、高低起伏的峰巒壑谷和適當點綴的花草竹木來構成優美的景象,並精心設置了幾個登高觀景的位置,拓展視野。
寧壽宮花園第二進院垂花門
建築屋頂鋪設不同顏色的琉璃瓦,柱子油漆分為紅綠二色,梁枋上繪制絢麗的彩畫,比郊外的皇家園林和江南私家園林顯得華貴,卻又比紫禁城其他殿堂顯得靈活生動。室內裝修和家具陳設大多交給揚州的兩淮鹽政李質穎承辦,採用江南地區最好的材料和工匠,鋪金砌玉,雕龍畫鳳,竭盡華美之能事。
古代帝王在世時主動退位的例子並不鮮見,稱作「內禪」,之後往往離開原來的宮殿,住進另設的太上皇宮。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內禪的皇帝,寧壽宮也是唯一一座現存的太上皇宮。但需要說明的是,乾隆當滿六十年皇帝,正式傳位給嘉慶之後,依然住紫禁城養心殿,直到三年後駕崩為止,從來沒有在寧壽宮住過一天,卻經常來花園遊逛。園中建築專門收存他心愛的各種書畫、文玩珍品,按照宮廷《陳設檔》記載,共有一千七百多件。
乾隆死前留下聖旨,要求永遠保持寧壽宮的所有規制,不得改建,也不得改為佛堂。之後的歷任清帝都遵守了這條祖訓,將寧壽宮用作慶典和宴會的場所,未作任何變動。光緒十三年(1887年),慈禧太后將之重新用作太后宮,死後葬禮也在此舉行。
今天的乾隆花園只開放了部分院落,而且絕大多數建築都門窗緊閉,不得入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花園第五進院東廊外的空地上有一口小井,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帶著光緒倉皇出逃前,命太監將幽禁的珍妃推入井中溺斃,後人稱此井為「珍妃井」,成為乾隆花園最受遊客關注的景點,至於其他亭閣、假山、花木,反而很少有人駐足細觀。
平心而論,寧壽宮花園作為紫禁城中一個非常獨特的區域,傾註了乾隆皇帝的大量心血,其五進院落形成五重天地,分別展現「禊賞」「遂初」「延趣」「符望」「倦勤」五個主題,充滿了符號象徵意義,在某種程度上,也可算是乾隆刻意設置的五個密碼,寄托了這位「十全老人」的終結理想。至於其高超的園林營造藝術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加值得後人品賞回味。
大家一周閱讀排行榜
3.薑建強 | 京都人顯得更文明的方式:明明要趕人走,但卻說等一會吃茶泡飯吧
4.薑鳴 | 貝聿銘設計的、有「四絕」的香山飯店只有四星
5.陸波 | 人們叫他「安定門金爺」,是個能把芥菜疙瘩都吃成美味佳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