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的自信,「死」在你一次又一次的情緒失控里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我知道打孩子不對,但我控制不住」

朋友不久前跟我說,感覺自己很失敗,身為某世界500強的企業高管,卻連孩子都教育不好。

朋友在事業上很成功,是一個女強人,坐到現在這個位置,完全是靠自己拼出來的。她對內可以hold住50人的team,對外可以操辦幾百人的商業活動,什麼會議控場、各種工作上的突發問題和客戶的刁難,完全不在話下。

但就是這麼一個在事業上可以遊刃有餘管住一個team的人,卻管不住自己4歲的孩子。無論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問題,還是孩子社交方面的問題,她都會反復說:「孩子老是不聽管教,我真的又著急又生氣」「每次我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會罵孩子,也會打ta「「不揍他不行啊!跟ta講道理完全沒用,根本不聽,每次都是打他罵他才知道錯。」

其實朋友很清醒地知道自己這樣的行為對孩子不好,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可每到緊要關頭,又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你跟孩子講100個字,ta只能記住7

朋友有嘗試過跟孩子講道理,但是無論講多少次,孩子都不聽,於是就演變成了一不聽話就開打的局面。真的是孩子不願意聽朋友講的道理嗎?其實並不是,是因為你跟孩子說的100個字,ta只能記住7個。

柏克萊大學心理學教授艾伯特·馬伯藍比的「7-38-55定律」說:別人對我們的認識,只有7%取決於真正談話的內容,38%取決於我們的聲音,如說話的語氣、語調等,55%取決於我們的外在行為。

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的時候,你直接把孩子領過來,邊打屁股邊兇狠地對孩子說「為什麼要打人,打人是不對的知道嗎?不許打人,聽到沒有?」這種「以打止打」的行為,只會讓孩子記住自己被打罵了,然後學會來了以打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記住「打人是不對的,不能打人」這句話。

為什麼會控制不住情緒?

道理講了不聽,一打馬上聽話。我們都經歷過,孩子做錯了,跟他說再多的教都是沒用的,只要你一上手就立竿見影,孩子馬上就認錯了。比如:

孩子不願意吃青菜,無論你說多少遍要吃、吃青菜有什麼好處,孩子就是不吃,但是只要你一打ta說「不吃青菜是不是?吃不吃?吃不吃?」孩子馬上就會哭著說「吃」;

本來規定說八點半要上床睡覺的,但是孩子就是不願意去睡,一會說要看小豬佩奇,一會說要玩一下玩具,無論你好說歹說就是不願意去睡覺,磨蹭到10點,你爆發了,開始打孩子,打完孩子立馬乖乖去睡覺。

好了,這次孩子認錯了,肯吃青菜了肯去睡覺了,但是下次呢?還是一樣不肯吃不肯睡,然後繼續打罵,孩子又認錯,但還是不改,如此循環往復,根本就治標不治本。而且打罵的次數多了,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孩子會變得沒有自信,變得自卑怯懦,做什麼事情都畏畏縮縮。

道理都懂,但是真到那個時候你完全控制不住自己啊。為什麼呢?這就關乎到我們的大腦構造了,我們的大腦分成上腦和下腦,即高級腦和原始腦。

原始腦掌握人的情感、欲望,負責人最原始的反應:受到刺激就直接反擊,喜歡的就想要,害怕的就想逃,所有的反應就是「快」,完全不考慮後果。高級腦負責用理智控制人的行為,讓人充分地思考、權衡,並做出理性的決定,但因高級腦需要一點時間來做出反應,所以在受到刺激時會被原始腦「捷足先登」。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啟動原始腦,一受到了刺激,就快速地反擊,做出打罵孩子的行為。其實控制情緒就是控制原始腦的「快」,當情緒要失控時,不要立刻做出反應,而是暫停幾秒或數十秒,讓高級腦出來工作,做出理智適當的行為。如:

你可以先觀察自己在孩子哪方面特別容易生氣的,如容易在孩子亂丟玩具方面發火,容易在孩子吃飯的時候灑了一地的時候生氣,容易在孩子出門公共場合哭鬧生氣等等。如:

卉姐我就會因為孩子磨蹭拖拉生氣。當我家孩子磨蹭拖拉的時候,我就會大聲地對孩子說出「快點啊,快點把外套穿上」「穿鞋啊,快點,怎麼那麼磨蹭啊」等等責罵的話語,有時甚至上前動手扯他。其實這些都是原始腦在起作用,它在控制著我的言行舉止。

經過我的可以反復訓練之後,在那些責罵的話語浮現在腦海,還沒說出來之前,我會去喝一杯水,喝完水之後深吸一口氣,然後再回來幫孩子穿衣服穿鞋。我去喝水的這個時間,暫停了原始腦,讓高級腦出來工作,從此我再沒有因為孩子磨蹭而打罵過孩子。

所以媽媽們在發現自己在哪方面比較容易生氣後,先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平復自己的心情。比如離開孩子一會,等冷靜下來再跟孩子說,或放慢跟孩子說話的語速,或在心里告訴自己「沒事,人沒事就好,飯灑了沒關係」等等方式來安撫自己的情緒,給高級腦出來工作爭取多點時間。

通過反復的訓練形成條件反射,在衝動時第一時間避免採取破壞性行為,等你捱過了最開始數秒、十幾秒的那股「生氣勁」,你也就慢慢冷靜下來了。

別讓孩子的自信,「死」在你一次又一次的情緒失控里 親子 第1張

除了上面那個方法,卉姐再給各位家長推薦兩個方法,都是我親自試驗過的,非常有效。

01

DIY減壓球

別讓孩子的自信,「死」在你一次又一次的情緒失控里 親子 第2張

方法說明:

1、準備一支牙膏和至少2只氣球。

2、把牙膏擠進氣球里面,然後把氣球打一個結,一個簡單好玩的減壓球就製作好啦。其實牙膏是一種非牛頓流體,不同於其他減壓球的是,當你生氣用力猛抓它的時候,它會產生一種阻抗的力,你就像是碰到堅硬的牆壁一樣,但是當你輕輕地抓的話,就會非常柔軟,就跟液體一樣。這種遇強則強,遇弱則弱的特性,會讓你的減壓效果更好。

3、減壓球的大小視個人而定,想要大一點的就放多一點牙膏。為了保證減壓球的質量和耐用性可以多套幾個氣球當做保護套。

4、家長可以把減壓球隨身放在包里,這占不了很大地方。當情緒快要失控的時候,先不要對孩子發火,而是暫時遠離孩子,拿出減壓球使勁捏就好了,還可以摔在地上,卉姐親測,效果非常好。

5、減壓球除了拿來減壓,你還可以跟孩子講解一下製作的過程和非牛頓流體的原理,讓孩子了解一些基礎的物理知識哦。

02

寫ABC日記

別讓孩子的自信,「死」在你一次又一次的情緒失控里 親子 第3張

方法說明:

1、首先製作ABC日記,把ABC日記分為三欄:

A:詳細描述一下讓你產生負面情緒的事件,注意不要加入評價或感受。

B:你對這件事的想法,即你對這件事的解釋是怎樣的。

C:你因為這件事而產生的情緒和行為是什麼。

2、把ABC三欄都寫出來後,可以對這件事進行思考:「我為什麼會這樣想?我這樣下結論,證據是否充分?如果這種結論不合理,下次我再遇到類似事件,可以從什麼角度思考?」從思考中得出對這件事的新的結論。

3、在反復練習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同樣的事件會因為解釋方式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當這樣的練習成了一個慣性思維模式之後,每當情緒要爆發時,你就會很自覺地暫停幾秒,慢慢地冷靜下來了,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

4、每次堅持做這些可能會很難,不用立馬要求自己馬上做到,只需要專注著每次又進步了多少就好了,比如: 上次生氣摔了個玻璃瓶,這次試試只摔一個聲音小一點、沒那麼容易壞的紙巾筒,也許下次就能做到不摔了。翻一下ABC日記,雖然讓自己不高興的事還是不少,但「B」這一欄里,已經漸漸能看到思維角度的轉變,看到了自己的進步。

我們都知道打孩子是不對的,打了之後也後悔、自責,然後哄回孩子,下次還是一樣打,如此陷入惡性循環。

有些父母會情緒失控打孩子是因為本身攜帶暴力基因;卉姐這樣的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從小被父母打到大,現在孩子一不聽話就想開打;有些是因為對孩子的期望落差,如別人家孩子英語說得很溜,但是自家的孩子連說中文都還磕磕巴巴的,覺得孩子很差勁,於是火氣就上來了。

但是沒關係,每個人都有情緒,這並沒有錯,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現在做得如何,而是我們願意去通過這三個方法幫我們改變自己,構建一個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有一個自信和快樂的童年

什麼是三省遊戲育兒法?

三省遊戲育兒法,以心理學巨擘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為基礎,在兒童早教大家蒙特梭利順應兒童敏感期發育的理論前提下,主張以不同的遊戲方式來進行兒童早期教育。三省遊戲育兒法利用孩子喜歡遊戲的天性,通過專業性測試+針對性育兒遊戲,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寶寶的各項能力,激發他們的潛能,讓家長不用吼、不用罵、更不用打,就能教出每個家長所期待的好孩子。

文章 | 爹媽研究所

編輯 | 爹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