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條科技冷知識,新鮮且發人深思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問答

音頻

探究

視頻

辟謠

清朝四條科技冷知識,新鮮且發人深思 歷史 第1張

清朝四條科技冷知識,新鮮且發人深思 歷史 第2張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字數:2867,閱讀時間:約7分鐘

清朝四條科技冷知識,新鮮且發人深思 歷史 第3張

一、康熙皇帝寫「學習心得」

大清康熙皇帝玄燁,常被後世尊為「熱愛科學的皇帝」,在位六十一年里,別管平日多忙,天文地理數學從不落下,還和同時代西方科學巨匠萊布尼茨成了「筆友」。但比起影視劇里康熙皇帝捧著數學題演算甚至拆裝火槍的橋段來,真實歷史上的他,科學水平又如何?人家自己都寫了「學習心得」呢——《康熙幾暇格物編》。

《康熙幾暇格物編》,顧名思義,就是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間,忙里偷閒寫的學習筆記。因為是閒暇時所寫,所以叫「幾暇格物編」。全書共有93篇短文,總計兩萬字的篇幅,篇篇都是康熙皇帝親自捉刀,以生動凝練的語言,闡述自己關於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學習心得」,基本都是一輩子隨想隨寫,學術價值十分強大。

清朝四條科技冷知識,新鮮且發人深思 歷史 第4張

而倘要翻開這本「學習心得」,康熙皇帝筆下的各種科學觀點,那更叫人驚喜不斷:比如天文地理方面,康熙皇帝就闡述了潮汐地震等自然現象的原理,甚至探討了地球大氣層的科學規律。物理化學方面,又記載了康熙親自完成的聲速測定實驗,還有銀釩鹼等物質的化學反應實驗……樁樁件件,代表了十八世紀東西方科學研究的高水平,堪稱中國古代科學史上,又一部集趣味與高端成果於一身的「科學寶典」。

如此「寶典」,最早還只是在康熙駕崩後,收錄在《康熙禦制文》里,直到晚清光緒年間,才得以單獨成書並流傳,從此惹得多少讀者嘖嘖嘆息:康熙皇帝如此熱愛科學,大清怎麼還鬧到落後挨打的地步呢?

其實,看過這「寶典」的命運,答案就很明白,所謂「科學研究」,只是大清皇家的高層娛樂;所謂「重大科研成果」,也只是收錄完畢後了事;所謂「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更是鏡花水月。於是「熱愛科學」的大清朝,也就在閉關鎖國的路上,一百多年里裹足不前。

二、軍工大神的「傳說」與「老本」

戴梓,清朝康熙年間最讓人唏噓的「軍工大神」。他以其強大的軍工造詣,硬生生把大清火器水準拉高一個檔次,卻也悲催犯了小人,落得含冤充軍遼東。命運坎坷的他,也從此成了軍事票友們津津樂道的「神人」,比如他研發的「連珠火銃」,幾百年里就被傳得神乎其神,還被當做近代機關槍的鼻祖。「戴梓研發機關槍」的流言,至今互聯網上傳得十分兇。

清朝四條科技冷知識,新鮮且發人深思 歷史 第5張

其實,所謂「連珠火銃」,只是酷愛火器的戴梓,對當時清朝火槍做的小改良,與同時代的歐洲火槍類型差不多,射程與實戰效果更是有限。但戴梓之所以被公認為「軍工大神」,卻因他另一個獨特貢獻:子母炮。

子母炮,又名「威遠將軍炮」,是戴梓結合當時東西方輕型火炮技術,完成的一款符合近代戰爭潮流的野戰火炮:這款火炮長兩點三尺左右,以七點一寸的口徑,發射包括散彈和實心鉛彈在內的各類炮彈。其四輪車的形制與45度炮筒仰角設計,更令其適用於從草原到山地的一切野戰戰場,無論山地攻堅還是平原野戰,砸堡壘和覆蓋射殺都不含糊,史載「片片破裂,銳不可當」,殺傷力十分強大。

清朝四條科技冷知識,新鮮且發人深思 歷史 第6張

如此輕便且兇悍的野戰神器,自從問世後,就被大清高層視作寶貝疙瘩。比如流放了戴梓的康熙皇帝,就曾頒布禁令,宣稱「子母炮」只能作為大清精銳部隊裝備,「各省概造,斷乎不可」。簡直是壓箱底的寶貝。實戰效果也十分「寶貝」:大清平定準噶爾的數十年戰爭里,兇悍的「子母炮」一次次在戰場上壓制準噶爾的奧斯曼火器。乾隆平定大小金川的艱苦戰役里,又是子母炮多次開路,在崎嶇山地不停摧毀敵軍堡壘,打贏這至關重要一役。

這款誕生於十七世紀末,一度水準領先世界的野戰火炮,就這樣叫大清朝,在整個康乾盛世里吃足老本,打出多次輝煌。可是,放在那個火器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只吃老本怎麼夠?比起後世傳的神乎其神的「機關槍神話」,「子母炮」的受寵,才更值得深思。

三、萬歷給雍正「送大禮」

同是定都北京,清王朝也攤上了昔日明朝遭遇過的難題:京城糧食不夠吃。華北地區糧食產量有限,京城官民人口暴增,糧食供應入不敷出。每年京城滿朝文武都可憐巴巴算日子,等著漕運送來的江南稻米補血。若是江南遭了個災,或是運河發了個大水,朝堂上下就常見驚慌,眼看就是斷頓的節奏。可除了「補血」,這難題就沒其他辦法?

其實,早在距離「清軍入關」半個多世紀前,即明朝萬歷年間,晚明科學家徐貞明,早就自信滿滿地找出辦法:在北方種水稻不就得了?

清朝四條科技冷知識,新鮮且發人深思 歷史 第7張

這個「種水稻」計劃,是在明朝政壇上幾次浮沉的徐貞明,苦苦籌劃了大半輩子的強國藍圖:只要通過合理的技術引進和稻種改良,江南的高產水稻,完全能夠在京畿周邊獲得大豐收。如此一來,大明朝不但減少了運輸損耗,雄厚的糧食儲備,更能支撐北部國防。但如此富國強兵的科學計劃,卻緊接著招來一堆罵。

明明利國利民,為何明朝群臣們要開罵?因為京畿周邊的肥沃良田,大多是京城權貴高官們的自留地,好些更是不正當手段「兼並」得來,倘若大明朝要種水稻,勢必就要清理土地,豈不是要動自家奶酪?於是各路「精英」紛紛跳出來,變著花樣狠踩徐貞明,硬是叫這個心血藍圖活活泡湯。參考接下來,明末餓殍遍野的慘景,就知這場鬧劇,是明朝自己放棄了救命的機會。

待到明清易代,徐貞明當年的謀劃方略,也被好些人重提。可清代京畿周邊,依然滿是權貴們的自留地,所以康熙在位時,這事兒也反復糾結,待到雍正帝即位,這事兒卻不能再糾結:接盤了爛攤子的雍正帝,眼前是上上下下窮叮當的局面,紅了眼要找糧食——必須給我種!

於是,這場曾在明朝被罵到狗血淋頭的「農業革命」,就這樣由雍正帝強力啟動:怡親王允祥統籌指揮,一板一眼按照當年徐貞明的規劃,源源不斷開墾稻田,還從江南選派老農來京畿示範種稻,且一邊種田一邊整頓,所有反對聲音統統打掉,終於扛著巨大壓力,做到豐碩成果:短短三四年間,京畿以及直隸地區,就是大片稻田縱橫,年年獲得大豐收。康熙晚年時「內外府庫無不虧空」的大清朝,終於儲備雄厚。

清朝四條科技冷知識,新鮮且發人深思 歷史 第8張

乾隆早年的豐厚家底,乃至中國農業版圖上一場重大的變革,就由這場遲來的「種稻活動」開啟。說起來,這也堪稱萬歷皇帝,甩給清朝的一份「大禮」,背後的回味,超過科學的意義。

四、越造越小的大清船

康熙年間,清王朝還有另一項重大科技突破:戰船建造。

由於和南明政權的數十年博弈,清王朝的造船技術,也是水漲船高。到了17世紀下半葉,清王朝已經能夠製造裝備重炮和多層甲板的「鳥船」。這種巨型戰艦長五十米以上,火力和體魄都超過同時代的荷蘭戰艦,除了用於沿海作戰,還被清王朝作為「封舟」,對屬國琉球進行友好訪問,把周邊的日本朝鮮等「鄰居」,統統嚇得不輕。

清朝四條科技冷知識,新鮮且發人深思 歷史 第9張

可以說,趕上大航海時代且擁有「海上絲綢之路」的清王朝,又手握「鳥船」這樣的利器,真是趕上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倘若清王朝能夠順應歷史潮流,憑著強大的海軍實力劈波斬浪,近代中國歷史,很可能就是另一種寫法。

可大清朝,卻偏偏選擇了另一條閉關鎖國的路上。既然封上了海洋的大門,曾經威震東亞海洋的鳥船,也就沒了用武之地,從此越造越小。「康乾盛世」晚期的大清水師,最大戰船也就十一丈長,就連乾隆晚年時橫行中國沿海的越南海盜船,都對清軍水師強悍得多。每次越南海盜船肆虐時,堂堂大清水師,卻是只敢「登桅望」,也就是遠遠躲著看熱鬧。對上越南海盜船尚且如此,再過四十年後的鴉片戰爭,當然更被英國戰艦堵著打。

清朝四條科技冷知識,新鮮且發人深思 歷史 第10張

何為閉關鎖國?何為落後挨打?越來越小的大清戰船,就是生動縮影。

參考資料:《清史稿》、《中國火器史》、郭曄旻《皇帝無奈,水師喪膽:乾嘉年間越南海盜稱霸中國海》、劉福鑄《試論 康熙幾暇格物編》、冷兵器研究所《明朝鳥船:十七世紀的風帆戰列艦》

往日文章回顧:

嚴嵩:我用四十年,活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民國時期的俗稱「黃魚」的金條值多少錢?

鄭和下西洋,真的是「賠錢賺吆喝」嗎?

清朝四條科技冷知識,新鮮且發人深思 歷史 第11張

有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