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千古名相的最後一年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234年,千古名相的最後一年 歷史 第1張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五丈原,蕭瑟秋風起,一代名相隕落,徒留千古嘆息。

前半生躬耕隴畝,韜光養晦,後半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一國的棟梁,智慧的化身,勞模的最佳代言,任勞任怨的工作狂。

他就是,諸葛亮

最愛君今天就來回顧一下,諸葛孔明生命中的最後一年,都在忙什麼?

234年,千古名相的最後一年 歷史 第2張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劉禪與諸葛亮。【劇照】

這也不是諸葛亮第一次擅自處置朝中大臣了,自開府治事以來,諸葛亮曾多次貶黜官員,如李嚴、來敏、廖立等。

武陵人廖立,曾被諸葛亮稱讚為「楚之良才」。但是,此人恃才傲物,自認為可以擔任諸葛亮的副手,卻屈居於李嚴等人之下,整日怏怏不樂。

劉禪即位後,廖立被授為將軍,還不滿意,親自去找諸葛亮發牢騷,諸葛亮也拿他沒辦法。

從此以後,廖立成了蜀漢政府有名的刺頭,上至皇帝,下至群臣,沒有一個他不吐槽的,他罵劉備,不該顧著荊南三郡,而遲遲不取漢中;他罵關羽,治軍無方,大意失荊州;他罵向朗只會隨大流,罵郭演長毫無主見,總之,在他眼里朝中就沒有一個能人。

這些憤青言論傳遍朝野,諸葛亮感到問題嚴重,便上表彈劾廖立,將他免官,廢為平民,流放汶山。

就是與諸葛亮同為托孤大臣的李嚴,一旦有過失,也免不了被貶。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六月,因連降大雨,糧草不繼,負責後勤的李嚴向諸葛亮匯報情況,大軍只好退回蜀中。

沒想到李嚴失職在先,卻惡人先告狀,回朝之後,上奏諸葛亮擅自退兵,貽誤戰機。

李嚴這人很不厚道,此前曾多次要挾諸葛亮,如「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開府辟召」等,諸葛亮都做了妥協,並以李嚴之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以「隆崇其遇」,北伐時,李嚴到漢中,諸葛亮命他以中都護的身分署丞相府事,總領大局。

雖然李嚴為一己私利步步緊逼,但諸葛亮對他的器重絲毫不減,如今李嚴血口噴人,諸葛亮立刻查明真相,上表彈劾,一點兒都不含糊,最終,李嚴被削職為民,流放梓潼。

有意思的是,在彈劾李嚴的公文署名的諸臣中,名列第一的就是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前夕被處死的劉琰。

李嚴被貶後,李豐仍官居原職,未受影響。因此,李嚴一直心存幻想,願有朝一日能得到諸葛亮原諒,讓他再次起用自己。直到他得知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後,才知道再也無機會東山再起,同年,憂憤而死。

為了朝中政局穩定,諸葛亮不惜展現自己獨斷專權的一面,採用鋼鐵手腕,消除不穩定因素,更不必說因罪被殺的馬謖、張休和李盛等。

▲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確實有先見之明,四月,諸葛亮果然率軍駐紮在五丈原

正如司馬懿所言,若諸葛亮東進武功,劍鋒直指長安,蜀魏兩軍必將正面交戰,一戰定勝負,這不是司馬懿想看到的。若蜀軍以五丈原為根據地,則是為了借此攻略南北,切割曹魏防線,打消耗戰,將魏軍一一擊潰。

擅長防守的司馬懿不怕持久戰,就怕大決戰,諸葛亮穩紮穩打的謹慎戰略正中其下懷。司馬懿打算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草,逼其退兵。

魏軍中也有其他將領看出門路,郭淮對司馬懿提出:「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 司馬懿深知其中利害,派郭淮率精兵屯於北原,諸葛亮進軍受阻,原定戰略受挫,只得退回五丈原。

此時,諸葛亮並未慌張,因為他還有另一步棋,於是重操舊業,率軍在五丈原開墾荒地,多少屯點兒糧草。五月,好消息終於傳來,孫吳發兵十餘萬,分三路攻魏,配合蜀軍作戰。

曹魏舉國震蕩,魏明帝曹睿不得已率軍親征,與吳軍交戰。蜀吳兩軍合作默契,眼看就要成功,不曾想才過了兩個月,孫權又一次折戟合肥城下,掉頭撤兵。這個小城,孫權從年輕打到老,愣是沒啃下來,可能心里也是很憋屈。

更憋屈的是諸葛亮,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孫吳這紙老虎,十萬大軍居然就打了兩個月,這下蜀軍還能靠誰,可能諸葛亮沒少被孫權氣著。

七月,吳軍正式退兵。曹魏群臣認為,司馬懿還在西邊和蜀兵對峙,曹睿車駕可西幸長安,為其鼓舞士氣。曹睿卻很有自信,說:「孫吳大軍已撤,諸葛亮孤軍無援,難成氣候,司馬懿足以抵擋,沒有什麼可以憂慮了。」

▲工作狂諸葛亮,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劇照】

曾經有一次,諸葛亮親自核對文書簿冊,丞相府主簿楊顒見了,徑直入內,進諫說:

「治理國家應該有一定體制,上下級工作不可相互混淆。請允許我用治家之道打個比方。現在有個主人,手下男仆耕田,女仆燒飯,雄雞司晨,狗看家防盜,牛負重載貨,馬賓士遠途。這樣,一家工作都沒荒廢,各方要求也都能得到滿足,主人從容無憂。

突然有一天,主人想親自去完成所有的活兒,勞累體力,為那些瑣碎的事情,累得精疲神乏,到頭來一事無成。難道他的能力連奴婢、雞犬都不如嗎?其實是違背了一家之主的原則。

古語雲,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當初,邴吉不去理會路上屍體,而擔心牛因熱而喘氣,陳平不會過問國家賦稅的問題,說:‘自然會有人負責。’他們都盡到了自己的職責。

現在您治理國政,竟親自核對文書,整天忙得滿頭大汗,這不是太勞累了嗎?」

諸葛亮聽完楊顒的長篇大論,由衷表示感謝,卻沒有改掉這個壞習慣。孟子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身為超世之傑的諸葛亮,大半生都在勞心勞力,直至身染重病,值得尊敬,也引人深思。

234年,千古名相的最後一年 歷史 第3張

▲諸葛亮的最後一年,心力交瘁。【劇照】

身體長期超負荷,自然吃不消,234年八月底,諸葛亮實在撐不住了,他巡視軍營,檢閱三軍,安排好後事,心中依舊放不下未竟的事業,只能遙望長安,仰天長嘆,之後,不幸病逝於軍中,享年54歲。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魏延之死,蜀漢折損一員大將。【劇照】

諸葛亮臨終前忽視魏延,確有其事。在關於撤軍問題的會議上,諸葛亮竟一時撇下軍中擁有最高軍事地位的征西大將軍魏延,而只與丞相府的僚屬楊儀、費禕、薑維等商議,並由丞相府長史楊儀主持退軍事宜,讓魏延斷後,的確不公,但人之將死,托付親信,實乃常情。

可若說諸葛亮意圖殺魏延以維穩,那就有待商榷了。

魏延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是劉備在世時最器重的大將之一,追隨劉備從荊州到益州,升遷速度鮮有人可比,可他為人孤傲,又善養士卒,著實讓人頭疼。諸葛亮很愛惜這一人才,在諸葛亮去世前兩年,魏延曾與劉琰在軍中爭吵,諸葛亮還以劉琰說話狂妄荒誕為由,對其進行責備,遣送回成都,果斷站在了魏延一邊。

魏延與負責後勤的楊儀早有矛盾。楊儀也有性格缺陷,他不但與魏延有隙,還與劉巴、蔣琬等同屬後勤派同僚不和,諸葛亮本人也知他「性狷狹」,可管理後勤的才能確實出類拔萃。諸葛亮愛惜二人之才,不忍有所偏廢,這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兩個蜀漢英傑的悲劇結局。

諸葛亮死後,楊儀和魏延的內鬥迅速升溫,兩人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一時也不知道相信誰,而朝中的文臣都偏向楊儀。最終,魏延失勢,楊儀派遣馬岱追殺,並夷其三族。值得一提的是,今五丈原諸葛亮廟,守山門的兩尊塑像,就是「魏延」和「馬岱」,想必當初的設計者有幾分黑色幽默。

楊、魏相爭時,蔣琬還率領「宿衛諸營」要趕去現場做做樣子,走到途中聽說魏延已死,就返回成都去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楊儀很快被蔣琬、費禕等實權派架空,受到冷落的楊儀竟發怨言說,悔不當初沒有叛逃到曹魏,這種話可是大逆不道。費禕趁機「密表其言」,楊儀被廢為民,並判流徙,之後又因過激言論下獄自殺。

▲成都武侯祠。

從某種意義上說,諸葛亮其實是一個失敗者,卻在歷朝歷代得到了遠勝於無數成功者的禮讚,最愛君覺得,這並不意外。

錢穆先生就對諸葛亮推崇備至,他曾在《國史新論》對其有過極高的評價:

「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如今,很多年輕人面對未來有種深深的無力感,可是,這種感覺哪里比得上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感受到的壓抑和焦慮。

大多數庸碌無為者早已習慣了朝三暮四,一曝十寒,殊不知,漫漫長路,缺的恰恰正是那幾分承君一諾,必守一生的執著,而這正是後世懷念孔明的一大原因。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記得隨手點個在看以示鼓勵呀~

參考文獻:

(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中華書局 2009年版

(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6年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 2009年版

張應二:《諸葛亮軍事活動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馬伯庸:《文化不苦旅:重走諸葛亮北伐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34年,千古名相的最後一年 歷史 第4張

234年,千古名相的最後一年 歷史 第5張

234年,千古名相的最後一年 歷史 第6張

234年,千古名相的最後一年 歷史 第7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