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來源:德國優才計劃(ID:ToGermany)作者:德國優才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人,
因一件事棄官不做,
之後身家高達40億人民幣,
可他又因同一件事傾家蕩產,
最終一敗塗地。
毛澤東說:中國人萬萬不可忘記他;
文豪胡適說:
他養活了幾百萬中國人,
影響了全中國至少百年。
而他真實的故事,
可能99%的中國人都不知道!
他,就是張謇(jiǎn)
1853年7月1日,
江蘇通州海門長樂鎮一戶張姓人家,
喜迎新生兒,家人給孩子取名為張謇。
這孩子自小就十分聰慧,
5歲能背誦千字文,
13歲時,老師給他出了個對子,
上聯是「人騎白馬門前去」,
他不假思索答道:「 我踏金鰲海上來」。
對仗工整不同凡響,一時傳為佳話。
15歲那年,他一鳴驚人,
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就中了秀才。
年少成名,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之時,
命運卻帶給他科考無窮無盡的痛苦。
因為此後的26年中,
他進出科場20多次,竟全都不中,
歲月蹉跎他已是鬢染風霜,
他將文房四寶全砸了,說科考:
「未嘗一日高興」,
「淒婉天涯,名心益冷。」
張謇書法
直到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開設「恩科」,
張父苦苦懇求他再試一次,
這一次他終於被點了狀元,
還成為翰林院編修。
27年漫長科舉之路終於結束,
然而中狀元的這一天,
已經41歲的他,
卻沒有絲毫興奮之情,寫道:
棲門海鳥,本無鐘鼓之心,
伏櫪轅駒,久倦風塵之想。
金榜題名沒多久,他竟親手毀掉了,
傾註在科舉上的半生心血。
《馬關條約》簽署場景
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
對中國四千年之大夢猶如當頭棒喝,
而這當頭一棒,也敲醒了他,
他在日記中寫下:
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
憤慨至極的他反思為官之路,
覺得只有做實業才能挽大廈將傾,
於是他做了一個當時常人看來,
無比羞恥的決定:棄官經商。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
棄官從商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丟盡了讀書人的臉面。」
「簡直就是讀書人的敗類。」
「禮義廉恥都不顧了。」
種種非議指責不絕於耳,
周圍人指指點點看不起他,
可他還是決意「捐棄所恃、舍身喂虎」,
在中日戰爭屈辱的背後,
只有他看清了:
中國若想強,必須興實業。
就這樣,
帶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壯,
站在歷史風起雲湧的浪尖上,
他走上了一條為「求國之強」的坎坷路途。
經過一番考察,
他發現帝國主義瘋狂掠奪中國原材料,
然後把產品高價銷售牟取暴利,
於是,他決定開辦工廠,
從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手中,
將中國人的利益奪回來!
1895年8月,他先在南通唐家閘辦棉紡廠,
起名「大生紗廠」,這取自於《易經》中,
「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
然而辦廠起初便困難重重,
為了籌款他四處奔走,
有錢人推三阻四,
更有甚者各種侮辱和譏諷。
他一個視尊嚴如生命的讀書人,
硬生生將自己埋在塵埃足足四年,
在各種碰壁和折辱中,
他硬是湊足了60萬兩啟動資金,
1899年,
大生紗廠終於正式開機生產了。
當看著如親生孩子一般的大生紗廠,
拔地而起,他喜極而泣。
而他為此捨棄了功名利祿,
捨棄了引以為傲的身份,
更捨棄了全部的尊嚴,
拼盡力氣,篳路藍縷走出的這一步,
不光走出了他自己後半生的榮耀,
更給中國歷史寫下了最光彩奪目的一筆!
大生紗廠開辦第二年純利便有5萬兩,
到了1908年,
累計純利高達190多萬兩。
之後已經59歲的他,還創辦了,
油廠,皂廠,紙廠,鐵廠,
甚至還辦起房地產公司。
他帶著這些民族企業一路高歌猛進,
擊敗了日本人開設的紗廠、
打退了法國、英國人的原料工廠,
他終於完成了當初的誓言,
憑借實業為中國人爭了口氣!
幾年過去,大生旗下37家企業、工廠,
一年創收利潤就高達千萬兩,
他本人也擁有了兩千萬兩白銀的身家,
這筆錢,
放在現在來說,就是40多億人民幣。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他卻是「一人養一方水土」。
他開辦的37家企業,
不光養活了幾百萬中國人,
而且還讓小小南通,
成了赫赫有名的模範縣。
當年的南通一片繁榮:
大道旁柳樹成行,卡車、汽車在賓士;
工廠的機器轟鳴聲回響,
圖書館、博物苑、印書館一應俱全……
現代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
稱南通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張謇建立了國內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
而南通不光知名於全國,
更知名於向全世界,
當年國外發行的世界地圖上,
中國許多大城市都沒有標出,
唯有南通方位赫然印著「唐家閘」三個字。
曾經的一個中國彈丸小鎮,
因為他而進入了世界的視野。
他締造出一座中國城市的傳奇,
更催生了中國第一批企業家。
當時的南通唐閘(舊稱唐家閘)
在他感染下,
一個嶄新的實業救國時代來臨了!
蘇州另外一位狀元公陸潤庠,
受他影響也下海創辦紗廠,
官居禮部尚書的孫家鼐,
則命兒子孫多森、孫多鑫,
在上海創辦了大陸第一家機器面粉廠;
著名愛國實業家盧作孚,
也是參觀過大生紗廠之後,
走上了創業之路,之後實業救國。
他辭官下海驚世駭俗,
而他的實業成功,
對於視「工商為末」的中國社會來說,
簡直不可思議,
在那個民不聊生的時代,
他以一己之力,
改變一座城已經很了不得,
而他更以一己之力,甚至改變了一個國!
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他大力支持孫中山,
希望孫中山和革命黨,
能為中國帶來新的希望。
之後又以他獨一無二的地位和聲望,
擔任了兩年的農商總長,
他一上任,
就表現出非凡的氣勢和氣魄,
大力推行實業救國政策,
從精簡機構、緊縮編制,
再到制定工傷保險法、礦法、
公司條例等法規,
他每一步都是敢為人先。
但很快,他就再次棄官而去了。
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
簽訂了「二十一條」喪權辱國的條約,
他怒不可遏憤然辭職,他說:
「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
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他對為官心灰意冷,
深覺要想改變國家貧困落後的狀態,
僅靠個人的力量,終究只是螳臂當車,
唯中國能有更多的有識之士,
從此,他又以一己一力,
要培養儲備一國人才之未來!
他傾其所有,連續二十年,
一口氣辦了370所小學、
6所中學和10所大學。
教育是難事,燒錢又費時,
而他為此省吃儉用,
從《致吳夫人》家書中,
一段文字可見一斑:
「新棉褲合身,惟收口腰身略緊。
舊褲寄回,須拆開洗過重修,
交叉處勿多去,鋪棉絮仍可穿。」
他的兒子張孝若說:
「我父一生十分節儉,他穿的衣衫,
有幾件差不多穿了三四十年之久,
平常穿的大概都有十年八年。
如果襪子、襖子破了,
總是加補丁,要補到無可再補,
方才換一件新的。
寫信用的信封,
都是拿人家來信翻了過來,
再將平日人家寄來的紅紙、請帖裁下來,
加貼一條在中間,
日常都用這翻過來的信封……
他常說應該用的,為人用的,
一千一萬都得不眨眼順手就用;
自用的,消耗的,
連一個錢都得想想,都得節約。」
就是這樣「吝嗇」的他,卻用無比的慷慨,
在中國近代史上創下了無數個第一:
是他,創辦了第一個,
實行小學義務教育的縣級單位,
創辦了全中國第一所師范學校,
第一所盲啞學校,
第一個紡織學校、
第一所水利學校、
第一個公共博物館,
第一個氣象站,第一個測候所,
扶植了中國第一個科學社團「中國科學社」,
他甚至還制定出了中國第一部《森林法》
……
1914年張謇創辦的南通女工傳習所,打造出南通刺繡品牌「沈繡」,使女子們得到一技之長,如今的「沈繡」,也常作為國禮贈送
而多年後,從他創辦的學校里,
走出了一批批優秀基層教師,
一批批有文化的工人農民,
一批批醫護人員,
甚至一批批學會基本技能的殘疾人,
和被改造過的囚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這些人,
化成了中國現代化沃土中的粒粒種子,
成為了中國國民素質,
脫胎換骨過程中的滴滴清泉!
張謇所辦育嬰堂
一路走來,支撐他的是內心里的「強國夢」,
他曾為這個宏偉的理想,辦實業、興教育,
以竭盡之力,
做成了舉國之力才能做成的事情。
但這樣的偉業實在是太過沉重了,
最後,
他因此讓自己一敗塗地,
化為一聲無力回天的悲嘆!
1922年,
民意投票選舉「最敬仰之人物」,
他的得票最高,
這一年他已70歲高齡了,
而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
一場巨大的危機悄然降臨。
因他多年傾其所有的去捐資興辦教育,
早已用盡了家產,
又逢南通一帶江河泛濫成災,
摧毀了很多工程,
大生紗廠開始運轉不靈;
又因他多次在紡紗領域打敗日商,
日本人損失慘重,因而對他恨之入骨,
一戰結束後,
日本馬上開始狙擊大生紗廠,
導致大生紗廠資金鏈一度斷裂;
當時無能的軍閥和政府,
也無法幫助提供資金周轉,
一道又一道陰霾攔住了他的去路,
他的黃金時代戛然而止。
1922年直奉戰爭爆發,棉紡織業危機浮現,
他失去了東北市場,事業開始全面崩盤。
三年後,
以大生紗廠為核心的整個企業集團,
終因資不抵債,宣告停產。
眼看一手創立的商業帝國轟然倒地,
他只能無奈的淒涼嘆息:
「幸哉一隅地,假息得茍全。
太平在何時?今年待明年。
嗚呼,
覆巢之下無完卵,野老灑淚江風前。」
而他卻從未放棄,咬著牙堅持著,
拖著70多歲的病體,到處求人籌錢,
想要重建大生紗廠,
可他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
又有誰會相信他能東山再起呢?
1926年8月,他發起了高燒,
病榻之上仍念念不忘籌款之事,
可他終究沒能等來轉機。
8月24號,他帶著遺憾,
在無限寂寥和落寞中黯然離世,
臨終時沒有任何言語,
也沒留下任何遺囑。
只是在他病榻前,
始終放著他曾經寫下的那首詩:
薦讀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央發布一份重要文件
薦讀 當年背著瘋娘求學的孩子,如今成了副校長
薦讀 97歲中科院院士,給妻子寫65年情詩
評論院士被實名舉報論文造假,涉事院所表態
評論重慶渝北石灰巖礦坑群嬗變網紅打卡地啟示
評論 18年拒繳電費之地,如何補齊「治理欠帳」
人物新華社女記者有多拼?在索馬里炮火中寫稿
人物”學霸奶奶”81歲大學畢業,會5種語言還會修圖
人物 為女兒,49歲父親自學通過「天下第一考」
深度 三十五歲,職場分水嶺?
深度 醫保局專家揭秘「砍價走紅」背後的故事
深度在這里,「北京人」頭蓋骨掀起「蓋頭」驚世界
監制:易艷剛 | 責編:劉新華| 校對:趙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