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1張

王凱主演的《清平樂》(原名 《孤城閉》)播出前,正午陽光可能也沒料到他們竟然勾起了廣大觀眾的「背課文PTSD」——

一看到劇裡這些人的名字,我就回想起了語文課上「背誦並默寫全文」的恐懼。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2張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3張

這也難怪。

《清平樂》難得地,聚焦了一位宋朝皇帝——宋仁宗——的一生。

而他的時代中,又湧現了無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文人重臣: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4張

打開電視劇,仿佛看到語文課本男子天團向你走來。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5張

圖片來自網路

播出幾集後,褒貶不一。

有人覺得導演張開宙(《知否》也是他的作品)還是沒有改掉老毛病。節奏平緩,情緒平淡,看下來幾乎沒有什麼起伏。

但也有些觀眾,捋臂將拳地叫好:

哪裡節奏慢?就喜歡這種不動聲色資訊量巨大的朝堂戲!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6張

01

這屆觀眾愛看政客鬥嘴

《清平樂》伊始的主要矛盾,的確顯得不那麼刺激——

少年宋仁宗趙禎「尋媽記」。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7張

事情的起源,是少年趙禎突然被八皇叔告知,當今太后並非他的生母。如今在為先帝守陵的李順容(順容=妃嬪的稱號),才是他真正的母親。

趙禎本就不滿太后垂簾聽政、不肯歸權,得知真相後便沖動要去接回自己的親生母親。

幸而恩師晏殊(喻恩泰飾)及時趕到,不卑不亢、有理有據地勸住了上頭的趙禎。

能勸住趙禎,最致命的原因依然在於太后拿捏著她沒有歸還給皇帝的權力:

你要是這麼任性胡鬧,太后和群臣更有理由認定你太不成熟、難擔君王之責,再多念幾年書去吧。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8張

「秀才呀,你可真是我的好秀才」(跳戲了)

這位劉太后劉娥(吳越飾),在歷史上的確不是簡單的人物。

在人們耳熟能詳的「貍貓換太子」的民間演繹中,劉娥往往被塑造成一個心腸歹毒、陷害宋仁宗生母的惡婦。

但她其實是歷史上能和漢朝呂後、唐朝武後並稱的女政治家,更是被後世稱「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9張

母子二人貌合神離的交鋒,便成了前幾集的主線。

在朝堂上得知范仲淹因要為母親服喪而辭官後,趙禎立刻抓住這個機會,對文武百官大談對仁孝乃治國之本,暗諷太后阻攔他對生母盡孝道。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10張

另一個讓趙禎對太后強權不滿的點,是太后強迫他娶了又蠢又莽的郭皇后。

於是趙禎玩了一出「一舉兩得」:

按照生母從前的方子做出的蜜餞,趙禎偏讓郭皇后帶到太后面前,一五一十地講述他是如何懷念這味道。

既氣著了太后,又向她展示了郭皇后什麼都不懂的愚蠢。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11張

但太后也不是吃素的,充分證明薑還是老的辣。

她不僅能在朝堂上不動聲色地化解趙禎對她的暗諷,還能通過直接施展權力、提拔親信,向趙禎施壓。

但是,太后極力阻撓趙禎與生母相認,難道只是因為後宮女人爭風吃醋,或者怕自己不再是唯一尊貴的太后嗎?

這可能是後宮劇的拍法。但《清平樂》算是給了這段民間野史一個更合理的答案——

太后對自己的心腹吐露心聲說,隱瞞太子生母的真相,本就是先帝的決策和囑托。

先帝臥病、太子尚小時,如果有一太子生母在側,又可能引發多少結黨營私的隱患?這種隱患也並不會因為趙禎長大就不存在,所以必須繼續假裝無事發生。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12張

太后有她的原則和苦衷。但另一方面,她提拔親信、權力膨脹,也是不爭的事實。

於是又發生了另一場精彩的暗中對線。

某日上朝前,端莊雅正的晏殊,卻因為下人犯錯,失態地震了粗。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13張

這消息傳入太后耳朵中時,她正在翻閱著一份劄子。

詭異的是,太后的反應居然是露出一絲讚嘆的笑容,稱:「晏殊真不愧是先帝為趙禎選中的相才」。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14張

上一秒還在誇,下一秒鏡頭轉到群臣上朝時,又畫風突變。

太后順從了大臣對晏殊殿外失態的指責,從重處罰,貶謫出京。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15張

觀眾稍一走神,可能都被繞糊塗了:太后到底在幹嘛?

隨著後續趙禎送別晏殊時的談話才明白過來,原來一切早已在晏殊預料之中。

他早已明白自己上書必定觸怒太后,於是故意找了個事由當眾責罵侍從,授人以口實。

正在看劄子的太后,立刻就明白這是晏殊主動遞上了一個臺階,因此都不由自主地稱讚了他。

最妙的是,最終他受罰是因為「狂傲輕浮」,並非「直言進諫」。這,就避免了朝中其他進諫的官員生了殺雞儆猴的恐懼。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16張

所以,觀眾只用兩集就大概看得出,全劇沒有一個智商不在線的人(郭皇后除外)。哪怕太后身邊的心腹只有十秒鐘的戲份裡,一舉一動也全是宮廷政治的智慧。

重在暗潮湧動、話中有話,自然就少了些激烈的沖突和高昂的情緒,確實觀感上略顯沉悶平淡。

但這種紮實拍文戲的門路,也戳中了不少觀眾。

對他們來說,看朝堂上殺人不見血的交鋒已經足夠有趣,甚至都忘了劇裡王凱和江疏影還要談戀愛了。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17張

02

宋朝拍不出爽劇

不難想像,對於多了清宮鬥爭的觀眾來說,《清平樂》的選材還是相當有新鮮感的。

之前宋仁宗在影視作品中的出現頻率其實並不低,在中國歷史上也算得上一位知名度和評價都不錯的君王。但這是他第一次成為影視作品的第一主角,而非其他故事中的背景板。

這姍姍來遲的「大男主」之作,不禁讓人回想起這兩年一直有人好奇的問題:為什麼描寫宋朝的影視作品那麼少?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18張

嚴格來論的話,這其實是個誤會。

在80後90後小時候,宋朝的電視劇真不能算少,基於民間故事和小說傳奇改編的劇集一大堆。

包青天、濟公、楊家將、三俠五義、水滸傳……甚至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天龍八部,這些家喻戶曉的故事,都明明白白髮生在宋代。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19張

↑此時包拯就是在和宋仁宗劉太后對峙

當有人問「為什麼少」,可能其實是在問,「為什麼像漢唐明清那樣,展示宋代朝堂的知名歷史劇那麼少」

的確,很多宋朝電視劇裡的宋,說白了只是個時間背景。

它們採取的是較為平民的視角,看民生,看江湖,講人情冷暖和熱血俠義,沒有著力於展示一個時代的整體面貌。

不像《漢武大帝》、《康熙王朝》等劇,一提起,就立刻勾起大眾對某個朝代最基本氣質的認知,或某個帝王讓人津津樂道的著名功績。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20張

提起名字帶「宋」的電視劇,多少人第一反應是《大宋提刑官》

但在宏大敘事上,宋朝因為有「先天缺陷」,確實很難討觀眾的歡心。

在歷史課本常年的熏陶下,大眾對於每個朝代的認知,其實有很強的「刻板印象」。

人們關於宋朝最耳熟能詳的知識,除了文化的繁榮,莫過於教科書上那幾個字:積貧積弱,冗官冗兵。

更不要說,「靖康之恥」、「岳飛殉國」、「崖山之戰」等等著名宋朝大事是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悲情與恥辱,還牽扯著龐雜棘手的民族與侵略問題。

而影視作品畢竟要考慮觀眾的基本認知水平和興趣所在。所以從一開始,政治上缺乏強盛國力、皇帝形象也不夠突出的宋朝,就完美地避開了當代觀眾的爽點,不適合拍出主角逆襲開掛、君王偉業蕩氣回腸的爽劇。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21張

楊宗保慘死,是宋朝電視劇給多少少女留下的意難平

當然,也有人疑問過,雖然大事件大場面沒什麼好拍的,可宋代最吸引人的難道不是文人們的故事嗎?王安石司馬光等人做官鬥法時的愛恨糾葛,不夠拍個四五十集的嗎?

夠是夠,可這又戳中了當下國產劇的一大痛處——

又懂歷史、又懂電視的中國神仙編劇,那可真是跟神仙一般難尋。別說王安石變法了,單是賦稅這一個問題的來龍去脈,就夠編劇喝一壺。

說到底,能做到《大明王朝1566》這樣的電視劇畢竟也只有一部,精彩如它甚至都曾遭遇過口碑和收視率的淒慘。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22張

於是,我們當年看到的那一批以宋朝為背景的劇,多是沾了宋代民間故事發達的光,回避了軍事、政治等歷史劇最鐘愛的題材。

有趣的是,即便這些作品中也經常貫穿著一種理想破滅、身不由己的悲情,悲劇結尾很多見。

水滸傳到最後,梁山起義還是一場空;

楊家將的故事,總免不了充滿悲壯的犧牲;

就連虛構的武俠故事裡,喬峰為忠義自殺,郭靖和黃蓉最後都不免戰死襄陽。

15年前的《大宋提刑官》,無論是在藝術水準還是思想深度上,都把這種悲劇美學發揮得淋漓極致。

宋慈一個接一個地破案,你以為他在盡自己所能維護世道清明。

但越往後更加現,案子扯出的黑幕越來越黑、越來越大,直到宋慈親眼目睹當權者對罪惡的默許縱容,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濟世理想是多麼無望:

「別說你一個宋慈了,就是十個八個也不能把這個渾濁的世道變得天朗水清。」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23張

在最後一集心灰意冷辭官而去的宋慈,放到現在,註定無法在越來越追求刺激、快感、節奏的國產劇市場中成為一個討喜的故事主角。

正如宋朝——明明是中國歷史最重要的朝代之一——曾在文藝創作中的存在感如此稀薄的深層原因:

沒有開疆拓土的霸氣征服,沒有萬國來朝的太平盛世,只有一肚子理想破滅的「不合時宜」。

03

宋朝劇復興的到底是什麼?

不過最近這兩年,又產生了一種「宋朝突然在國產劇裡存在感變強」的趨勢。

不僅僅是《清平樂》、《大宋少年志》和未播的《大宋宮詞》等劇,都齊齊將視線投向了這個沉默許久的朝代。

像《知否》、《鶴唳華亭》這種本是架空歷史背景的小說改編劇,文化氛圍上也明顯向宋朝靠攏。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24張

對於這突然的「大宋文藝復興」,有一種最直接的解釋:其他朝代被編劇薅得差不多了,終於輪到宋朝被薅了。

古裝劇題材總要求變,這的確有一定道理。但一股腦的「朝代熱」背後,往往也少不了國人對某個特定朝代投射想像和感情。

比如清宮劇興起的時候,它容人自由發揮的空間,滿足了人們對王子權爭、灰姑娘式愛情的想像,用各種各樣的戲說把宮廷拖到了和普通人一樣的吃喝拉撒談戀愛中。

著名的明朝戲,從當年的《大明王朝1566》到這些年口碑較好的《繡春刀》系列,都是拍出了大家想像中那個黨爭狠辣、波雲詭譎的時代。

近些年影視作品中的唐朝,則明顯在視覺效果上下了大功夫,給觀眾締造了一個具象化的太平盛世幻夢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25張

那這波宋朝劇裡,最被人們喜愛的又是什麼?

從《清平樂》前兩集許多人被觸動的一段戲,或許能看出端倪——

晏殊為抗辯太后用人不當上書後,早已預料到自己將受到懲罰,便提前讓侍從收拾家當。

而他獨自一人走出門外,在雨中慢步吟詞,不卑不亢,不見悲喜。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26張

有網友說,這段戲明明如此緩慢平靜,卻讓人心神激蕩,好像真的把人帶進了大宋風雨中。

兼具風雅與風骨的文化氣質,或許就是這波宋朝熱裡,人們最期待看到的東西。

我們單從課本上,了解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對這文化盛世的想像,最近倒是在一波影視劇中井噴了。

當然,這種想像難免有局限性和一廂情願之處。影視劇順應觀眾而表現出的,與其說是歷史的真相,不如說是給當下人們的追求一個出口。

比如像《知否》這樣的劇,無數細節都在力圖表現北宋日常生活的精致和情調,讓人看了賞心悅目。

現代人一邊擔憂我們的文化和生活趨向粗鄙,一邊也在這種重現我國歷史文化巔峰的畫面中,找到了安慰與寄托。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27張

《清平樂》的視覺效果也不賴,不過讓人覺得比較可貴的,倒不是對宋代衣裝器物的細節有多麼考究。

而是那些常常出現的、無關情節推進的臺詞對話。

比如晏殊遭貶後,趙禎對事情怎麼會這樣發展感到迷惑:

你勸諫明明做的是對的,卻只能以如此迂回的方式,帶著「明知不可而為之」的悲壯去做。

正確的事,卻迫於當權者的壓力成為了「不可為之事」,當權者豈不昏庸?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28張

再比如,這一段暗諷和反思了「楚王好細腰」的情節:

趙禎為懷念生母而做蜜餞,卻沒想到宮廷的喜好引來達官貴人紛紛跟風效仿。

蝴蝶效應之下,民間的果子和藥材價格飛升,竟足以讓一普通人家家破人亡。

得知自己的無心之失竟有如此威力後,少年趙禎因為本身的善良倍感心痛,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小細節,才成長成了那個能得謚號為「仁」的君王。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29張

像這樣不明顯推進情節發展、甚至還有點文縐縐的對話,在《清平樂》中時常出現。

它必定會讓劇情節奏顯得冗長,卻又不是為註水而生的廢話。

相反,字裡行間能品出一些如今國產劇並不常見的思辨,總會有人願意為之多停留一會兒,品味其中深意。

這不禁也讓人有點感慨,當現在國產劇——特別是古裝朝代劇——有復興的跡象時,或許我們除了追求復刻一千年前的審美細節,同樣也該找回如當年《大宋提刑官》等劇一般給人以啟發與思考的內核。

以費正清為代表的海外中國史學者曾評價稱,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養、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不敢奢求這波影視劇的「宋朝熱」能重現《大明王朝1566》的高度,但求創作者的用心,不至辱沒這份沉甸甸的讚美。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30張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31張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32張

終於輪到它,被國產劇爭先恐後地拍 歷史 第33張

「語文課本天團」被拍成好劇

我們還想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