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家居 第1張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家居 第2張

楊明潔設計博物館。

「不要隻接納改變,還要促成改變」。

——耶魯大學平面設計系主任

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家居 第3張

2003年,德國慕尼黑,西門子設計總部,工業設計師楊明潔在這裡和全球頂尖的設計師們一起,研究如安在巴掌大小的手機空間上去做排列組合,甚至去嘗試如同服裝配飾般的「異形手機」。

17年後的今天,在楊明潔的設計博物館,我們看到整整一面牆的、造型極為放飛的異形設計手機時,依然感佩於當年那些極具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不甘於常規設計的大膽嘗試。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家居 第4張

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演變。/楊明潔設計博物館收藏

然而,幾乎是彈指一揮間,互聯網席卷世界,功能機退出歷史舞臺,物理按鍵盡數消失。「All in One」的智能手機,只給設計師們留下了一塊螢幕、一個背板、一堆開孔、一個背部相機矩陣的空間,以及一個永恒的設計難題:如安在如此有限的發揮空間裡,交出足夠亮眼的設計?

Z世代崛起,他們隻認同自己所認同的美好,更願意被飽含科技的探索精神和美的刺激感召。他們比上一輩更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不願被說教,不願意雷同,不願意輕信——最重要的一點,他們不接受醜陋。

方寸之間的戰場上,如何征服消費者、打動年輕人?

留給設計師們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家居 第5張

「設計是會說話的」

在德國留學和工作時,楊明潔常去歐洲各地的舊貨市場、古董商店淘老產品,十餘年間收藏了逾千件歷經時間、空氣與使用者洗禮的經典工業產品。

2013年,楊明潔把藏品悉數放進一座特殊的博物館。博物館本是舊物,前身是一座有101年歷史的發電站。斑駁老舊的混凝土框架中孕育了三個嶄新的設計空間:

歷史館展示古董工業產品,現代館陳列當代設計,未來館研究CMF(產品的色彩、材料與表面處理設計)與設計趨勢。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家居 第6張

光影交錯的未來館。/楊明潔設計博物館

楊明潔試圖在這些藏品中尋找大眾生活方式和工業文明的發展脈絡,回顧現代工業設計語言的演變過程,並從中看見未來的設計趨勢。

設計是會說話的。設計理念的更迭、生活方式的進步其實都藏在在工業品的變化與革命之中:

楊明潔的歷史館裡幾臺老舊的、表面雕著龐雜木紋裝飾的櫃式收音機,這讓收音機看起來更像家具而非電器;

1956年,「設計十誡」理論的提出者Dieter Rams設計了德國百靈SK4唱機,以「少即是多」的理念去掉沒有意義的裝飾,用更耐用的金屬部件取代木結構,唱機這一工業產品便進化到了新的歷史階段,它在家居和生活中的角色也發生了改變。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家居 第7張

楊明潔設計博物館收藏的德國百靈SK4唱機。

手機的發展軌跡也是如此。智能手機的誕生固定了大眾對手機樣式的認知,自此外觀趨於統一,設計受限嚴重——設計師們的主戰場被迫縮小到手機的CMF與交互界面。在這種前提下通過設計奪人眼球,無疑是一個事關設計理念、工藝創新、供應鏈支持的一系列極限挑戰。

但,追求美的道路不會輕易停止。「戰場」越來越窄,這意味著設計需要更多的投入才能贏得空間和勝機。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家居 第8張

與身體分離的「器官」,必須是美好的

強大的智能手機已經遠不只是一件物品。6英寸左右的機身裡囊括了過去打字機、照相機、收音機、電話機、電視機等資訊類產品的所有功能,同時在互聯網時代激活了自身的無限潛力,變成一個字面意義上的「與身體分離的器官」,主宰人們的視聽娛樂和生活瑣碎,未來甚至可能嵌進人的身體——英劇《黑鏡》《未來歲月》和美劇《西部世界》都描繪過類似激動人心的情景。「這樣的嵌入或許將產生人類的一個新物種」楊明潔認為。

點擊觀看《方寸之間 為年輕而設計》。

如此重要又高頻使用的物品,它必須美好,也只能美好。它被iPhone以來的既有設計語言限制了太久,業界的創新者一直在尋找破局的策略。如《快公司》在2019年1月發表的文章標題所述:智能手機的設計已經十年沒有突破了,但現狀即將改變。

榮耀手機選擇了一個大眾並不陌生的角度:光影。光影此前在攝影、影視和建築空間中被廣泛提及,在這些領域的設計中有重要意義:通過捕捉光、使用光,促進主體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達成塑造氣質、分明層次、調整尺度的作用,最終達到創作者認為的恰如其分的美。

既然手機主要設計範圍只剩下正反兩面,那麼從材料創新出發、以光影塑造落筆,用不同材料是一條平衡技術與美學的前行之路,拒絕身陷雷同的設計,而是想辦法改變這種固有的設計,正如耶魯大學設計平面設計系系主任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所說,「不要隻接納改變,還要促成改變」。

榮耀30系列在最終產品的光影呈現上可圈可點:手機鈦空銀配色的背部採用了AG磨砂工藝,磨砂質感天然有朦朧感,在矩陣相機下部為原點呈放射狀光,形成放射狀的朦朧光影,這是其一。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家居 第9張

榮耀30系列鈦空銀。

榮耀並不滿足於此,他們大膽採用了業界罕見巨大的Logo,與背板的質感形成強烈對比——Logo部分是透鏡紋理,呈現獨特的懸浮效果與景深感,在朦朧的光影之上疊加了一層確定的光影,形成一種虛空之中生出的張力,這種張力在霓影紫和鈦空銀等配色中尤為突出,這是其二。這種敢於探索帶來的沖擊力,同樣是榮耀希望呈現的,在產品上展現年輕世代應有的態度。

實現這一設計並不容易,背板兩種光影設計背後是兩種材料的選擇和拼接,而這關乎產品品質和良品率之間的平衡,這對設計師來說是一個艱辛的,反覆試錯和磨合的過程:因為採用了四色印刷漸變色、紋理加光學鍍膜,要達到穩定量產很不容易。

背板和Logo兩種材質的拼接難度很大,很容易產生鋸齒和外觀缺陷不良,在工藝上是很大的挑戰,據榮耀設計師介紹,優化調整一次周期大概十天,而為了最終呈現的光影效果與Logo浮於背板之上的對比,最終經過十餘次嘗試才達到要求。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家居 第10張

榮耀30系列鈦空銀。

設計是一個不斷探索易用性和美感平衡的過程,比如榮耀30系列追求的握持感和美感的統一:當前的智能手機穩定在6寸左右的基本形態的限制下,四周狹窄的邊框成為設計重點。榮耀30系列手機在螢幕邊緣中採用了70度的「黃金曲率」,螢幕兩邊過渡自然,從正面看邊界似乎消失,極大提升了用戶閱讀內容時的愉悅度。

其次是元素排列的秩序感和巧妙感。當下手機雙攝起步,旗艦級四攝為主,設計師要將龐雜的多重相機模組放到有限的空間裡,並盡可能做薄,而榮耀30系列手機中相機矩陣排列的設計有很強的秩序感和精致感,而浮出背面的相機矩陣恰好將相機的強大功能可視化。

無論一件產品、一個設計,都不應該一味屈服於「市場永遠正確」的慣性。設計不能成為實用主義之下只能退讓的犧牲品,應該讓用戶與產品之間產生美好的精神溝通,體現用戶的歸屬感、身份認同、生活方式與價值觀。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家居 第11張

這屆年輕人,已經無法忍受糟糕設計了

不可否認的是,當下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美育發展並不同步。時至2020年,整個社會依然身處美盲時代:大到近期刷屏的蓮花座體育館、殘奧會吉祥物等大型設計,小到毫無生氣的街頭招牌、DJ喊麥,《新周刊》曾以「低美感社會」形容之,以「審美十大病」分而訴之,痛陳糟糕設計對社會文化形成的傷害。

在楊明潔的《做設計》一書中也曾這樣描述到:中國沒有經歷過完整的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卻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當口積攢了足夠的能量,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打破山寨國度、無設計產品、低審美社會的種種惡名,打破喜歡喧囂、繁瑣、貴重材料外露堆砌的惡習,從美好的工業設計和品牌塑造出發,積累有品質的文化與審美經驗,展現新的文化自信和價值感。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家居 第12張

設計的進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證明。

這些問題和病症的歸結點,都是設計力的不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更多對設計的自覺與教育,而年輕一代是希望所在。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好設計拯救年輕一代,年輕一代推進好設計。

榮耀30系列選擇把這些對年輕世代的觀察和對設計的重視具象化,呈現在手機的背面——巨大而醒目的Logo展示了一種不甘於尋常的態度。

這種態度與年輕世代認同的一脈相承:互聯網脈絡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世代的品味覺醒,促進中國工業設計需要進行整體提升;而基於制造業而不斷提升的中國工業設計,又將進一步塑造年輕世代的審美結構——這種互文,將成為改變中國未來的重要動力。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家居 第13張

✎作者 |詹騰宇

✎視訊制作 |OUO Films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廣告合作請聯繫微信號:xzk96818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家居 第14張

面對這一屆年輕人,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家居 第15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