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有過身份證的人都知道一般身份證名字一欄都是用一種語言表示的,但是在韓國這種情況卻發生了變化。相信看過韓國人身份證的人都知道,韓國人都會在自己的韓國名字後用括號加一個中文名字。
難道韓國人真的這麼熱愛漢語嗎?還是在這背後有其他的隱情?
一、韓劇中讀漢字寫成的書是一種雷人情節嗎?
若是看過韓劇的人都會發現,韓國的一些歷史題材的劇集裡經常有大臣會在閱讀一些由漢字書寫的書籍。
比如熟知的韓劇《大長今》中,女主角考上醫女時張榜用的名字就是漢字書寫的,而且考官寫的也是漢字。
在《女人天下》中,新皇后讀的書是用漢字書寫的《春秋》等史書。
那麼這些情節是虛構的還是說韓國導演完全不懂歷史?
事實上,正好與之相反,添加這些情節的導演反而是對韓國的歷史有著深刻了解的。
要是電視劇裡面的主角讀的是韓文寫成的史書,恐怕韓國網友都不會相信。
說起韓國的漢字使用,就不得不提到中國的秦漢時期,在秦漢時期中國的文化極其先進,尤其是漢字多周邊的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而彼時的韓國,或許不能稱之為韓國,因為現在的韓國祇是當時朝鮮半島的一部分。
當時在這個地區先後建立起高麗、新羅、百濟三國,但是國家雖然建立,卻沒有用來表意的文字,這對於一個國家可是萬萬行不通的。
於是乎,他們將主意打到了漢字頭上,畢竟當時的中國在世界上處於超然的地位,對於這些藩屬國家學習自己的文字自然是不會拒絕的。
對此有的韓國學者研究表明,漢字大概是公元前2世紀隨著位於半島北部的衛滿朝鮮的建立而傳入的。對於這一點,韓國學者倒是沒有自大。
而日本學者認為在公元3世紀到6世紀已經有朝鮮人到日本從事漢語教學工作了,這也在側面印證了韓國學者的觀點。
那麼當時的韓國人是怎麼使用漢字的呢?韓國人對漢字的使用應當分為四種情況。
第一個用法就是將漢字直接拿來標註韓國的一些固有名詞,比如說人名、地名、官名之類的,韓國歷史中記載的新羅、百殘王、上大等就是這種用法的一種表現形式。
第二種用法就是藉用漢字的讀音和意思來記錄韓國的一些語言,一般都是作為官方用法。這種相比第一種直接將漢字拿來使用的方法,有了些許的進步。
第三種用法其實要涉及到韓國人學習漢語的方法,韓國人在學習漢語時喜歡用一些韓語詞彙來標註和解釋韓語。
就是類似於我們在最初學習英語時,對音標等事物不是十分熟悉,因而有的英語不會讀,所以有些人會用漢字來標註英語讀音,韓國人對於漢字的註釋就是類似於這種用法。
第四種用法是用漢字的音和義來記錄整個韓語中的句子,這種用法與第二種用法存在類似的地方。
但是卻要比第二種用法的要求要高很多,因為不是對於漢字十分熟悉的人是無法使用這種用法的。
二、世宗大王的《訓民正音》真的完全將漢字拋棄了?
古代的中國長時間領先於世界,被尊為“天朝上國”,因而韓國人使用漢字作為官方文字也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這種情況直到1446年才發生了變化,當時在位的是王朝的第四位王世宗大王,這也是韓國人時常稱讚的一位王。
他在位期間對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都作出了諸多貢獻,尤其是他在文字方面的貢獻,創制了《訓民正音》。
那麼《訓民正音》的出現是為了完全取代漢字在韓國社會的作用嗎?
世宗大王會告訴你漢字樣樣都好,就是有點難學,很多韓國人對漢字的學習出現了障礙。
聯想到最近網上流傳的老外聽漢語聽力的情況,就似乎可以理解了世宗大王的想法了,不是他不想繼續使用漢字,而是有很多民眾真的學不會啊。
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爲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矣。
這是《訓民正音》的序文部分內容,而這位王的大概意思是就是漢語太難學,想要創立一種語言能夠普通百姓守法懂法、方便訴說自己的冤情。
於是乎,由21個元音和19個輔音組成的韓國官方文字正式推行了,由於拼音文字所以在後來的使用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當然這是後話了。
當然當時的韓國要進行文字革新也與世宗這個王有著很大的關係,作為一位有作為的君主,自然想做一些令後世能夠記住自己的功績。
而當時的契丹、女真、蒙古都有自己的文字,民族意識強烈的世宗自然也不想落後自己的這些鄰居。
不過當時韓國的上層對於這些音化字卻不是十分感冒,他們認為音化字是販夫走卒才學習的,他們這些社會的上層人士自然是學習“天朝上國”的漢字。
事實上,能夠學習並且運用漢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被韓國人認為是尊貴的象徵。
雖然不喜歡音化字,但是畢竟是統治者推行的,所以這些社會的上層人士也在逐漸接受這種新的文字形式。
三、《訓民正音》只表音不表字,韓國文字遇到了新的麻煩
在進入到正題之前,先來聊一下漢字為什麼能夠代表那麼多種含義?
眾所周知,漢字的字只有幾千個,但是詞語組成卻千變萬化,代表的意思也是數不勝數。
一字多音,一字多義在漢字中是很常見,所以漢字可以代表十分豐富的含義。
回到正題,韓國的文字是否有相同的表達功能呢?
世宗在推行製定韓國本國文字,目的就是為了簡化文字的複雜性,以便讓更多人能夠識字。
這樣做的確是將韓國人的識字水平提高了一個台階。
但是所謂有得必有失,在簡化文字的同時,自然無法表達與原先漢語一樣豐富的含義了。
於是乎很多讀音一樣的字不能做到一一對應,比如說有很多人的名字都是一樣的讀音,但是由於《訓民正音》所推行的文字是表音字,如果在公共場合叫出這些人的名字,他們不會知道叫的究竟是誰。
僅在名字這一項上,韓國文字就出現了不可避免的麻煩。
其他方面就不用說了,比如簡化文字本來是想讓民眾更加了解法律,但是由於韓國文字是表音字,反而會讓很多民眾誤解法律原來要表達的意思,這樣豈不是與製定者的初衷出現了南轅北轍的變化?
結語
1945年,韓國的民族主義盛行,一度將漢字在韓國全面廢除。但是這種急於求成的方式引發了韓國社會的很多問題,許多韓國人對此十分不適應,要求政府恢復漢字的使用。時至今日,韓國人在給孩子取名方面以及規範新的術語時,仍然習慣使用漢字,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韓國人的身份證上會有中文名字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