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將諸葛亮進行誇張式的「神化」,為何人們卻能接受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進行誇張式的「神化」,為何人們卻能接受 歷史 第1張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進行誇張式的「神化」,為何人們卻能接受 歷史 第2張

歷史大學堂 出品

文:甪里先生

編輯:莉莉絲

提起諸葛亮,無數人都會翹起大拇指,仿佛他是神一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尤其在《三國演義》里,有兩個故事把他的智慧演繹到極致。一個是「空城計」,孤身一人嚇退了司馬懿數十萬大軍;一個是「草船借箭」,佯裝偷襲曹營,用稻草人引誘曹軍射箭,解決了孫劉聯軍武器不足的難題。

「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要見於《三國演義》,而在《三國志》里卻只字未提。這也就說明,這個故事是否發生在諸葛亮身上是可疑的。那我們就對比一下《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孰是孰非,經過「理性」的審判自然會水落石出的。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進行誇張式的「神化」,為何人們卻能接受 歷史 第3張

我們所熟知的諸葛亮形象主要是通過《三國演義》被塑造出來的,此外還有戲劇、說書等。從傳播學上來講,可聽覺化的東西的傳播速度、傳播力度遠遠優於可視化的東西。畢竟在古代很多人都不識字,即便是識字的人愛看書的人也不會太多。因此關注《三國志》的人除了專業人士以外,幾乎無人問津。

《三國演義》就不一樣了,你別忘了,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因為通俗嘛,所以它的傳播途徑就非常廣,再加上戲劇、說書等傳統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自然是家喻戶曉了。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進行誇張式的「神化」,為何人們卻能接受 歷史 第4張

我們且先看看《三國演義》的記載,《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對於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做了詳細描述。這時候,曹操已經滅掉了袁紹,統一了北方,可以說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孫權、劉備偏安一隅,不過是借了地理位置的優勢。這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一代梟雄早就想南征統一天下了。於是在這一年,發動八十萬大軍,揮師南下,發布檄文,「願與將軍會獵於東吳」。面對來勢洶洶的曹軍,孫劉結成聯盟,共禦外侮。

面對敵我懸殊的局勢,諸葛亮表現得鎮定自若,仿佛早已成竹在胸。於是登壇施法,向上天借東風。在諸葛亮施展了「法術」之下,東風借來了,這時候萬事俱備,不欠東風了。可是還缺一樣東西,就是箭。於是,趁著大霧彌天,他率領二十只戰船,一路開到曹軍寨前,擂鼓吶喊,挑釁曹軍,做出一副佯裝進攻的樣子。多疑的曹操不敢輕舉妄動,生恐有埋伏,便派弓弩手萬箭齊發,一探虛實。結果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借到十萬只箭,曹操知道上當後氣得七竅生煙。諸葛亮的這場妙計不僅挫敗了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周瑜的陰謀,也挫敗了曹軍的銳氣,可以說是完勝。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進行誇張式的「神化」,為何人們卻能接受 歷史 第5張

可是,歷史真的是這樣嗎?

《三國演義》只是一部歷史小說,具有很多虛構的成分。其中的記載相較《三國志》而言,更為詳細。這就怪了,按道理來說,越靠前的資料距離歷史越近,因此記得也就越清楚,為什麼反而是一千年後的《三國演義》記得更詳細呢?其實,中國的歷史大部分都是這個特點,晚出的資料記載的歷史更為詳細。其實也很容易想明白,不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顧頡剛先生專門研究了這種現象,他將之稱為「層累地造成的古史」,就是說最初的歷史記載很簡略,反而更可靠,越到後來,你加一筆,我加一筆,像一個女子化妝一樣,越化越完美,但也就逐漸失去她的本來面目了。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有意神話諸葛亮,因為諸葛亮「鞠躬精粹,死而後已」,是一位典型的清官,忠臣。按照易中天的解讀,諸葛亮代表了老百姓的「清官夢」,所以受到人們追捧,人們便對之進行投射,把很多美好的形象都移花接木在他的身上。於是他也就成了智慧、忠貞的代表,「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一發不可收拾,儼然成為了智慧的化身,變成了一個半人半妖的形象。還是魯迅說的深刻,「狀諸葛之多智而近乎妖」。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進行誇張式的「神化」,為何人們卻能接受 歷史 第6張

我們再來看看《三國志》,看它是如何記載的。據史料記載: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伐吳,和孫權相持兩個多月還沒有分出勝負。一天,為了觀察曹軍動靜,「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面對危機時刻,孫權不慌不忙,急中生智,讓船受力平衡免遭沉沒,體現出大將風度。曹操得知後,望著孫權遠去的背影,喟然而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之子若豬狗耳!」可見,借箭的是孫權,而非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將發生在孫權身上的故事移花接木給諸葛亮。

那麼,事實就一目了然了。在歷史上存在兩個諸葛亮,一個是作為歷史人物的諸葛亮,一個是作為藝術形象的諸葛亮。那麼,究竟哪個才是真正的諸葛亮?其實兩個都是,前一個諸葛亮是事實的真,後一個諸葛亮是價值的真。也就是說《三國志》里的諸葛亮是更接近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諸葛亮的形象的。而《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則既是人們價值觀投射的產物,反過來也塑造著人們的價值觀。如果問哪一個諸葛亮對人們的影響更大,毫無疑問是後者。因為後者的傳播途徑更廣,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進行誇張式的「神化」,為何人們卻能接受 歷史 第7張

雖然他是虛構的,但只在史實層面上是虛構的,在價值的層面,卻是真實的。人們把一切美好的價值都寄托、投射在他的身上,因為自身的局限性,人們渴望無限,便讓諸葛亮變得無限起來了。

其實無限的不是諸葛亮,而是人們對無限的渴望,但無限太過抽象,存在卻不顯現,它超越於現實世界之外。而人們是需要偶像崇拜的,偶像一定是人格化的,於是便通過諸葛亮這一具體形象將人們對「無限」、對美好價值的渴望表現出來。這也就是諸葛亮為什麼看上去半人半妖的原因,因為他存在於世俗世界,又具有超越性。

兼具二重性的他,既不可能完全在這個世界之外,也不可能完全在這個世界之中。只能以一個神秘的,模糊的,半人半妖的形象出現。再看看他的經歷就明白了,他早年隱居過一段時間,這就是他的超越性;但後來又入世了,參與到人間的紛爭當中,這就是他的世俗性。

……………………….END……………………….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進行誇張式的「神化」,為何人們卻能接受 歷史 第8張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進行誇張式的「神化」,為何人們卻能接受 歷史 第9張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進行誇張式的「神化」,為何人們卻能接受 歷史 第10張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進行誇張式的「神化」,為何人們卻能接受 歷史 第11張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進行誇張式的「神化」,為何人們卻能接受 歷史 第1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