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整理編輯
圖片來源:網路
前段時間,有網友吐槽:
被西安小南門四府街店鋪招牌給嚇慘了!
清一色的黑底白字設計,不僅沒有半點美感,還散發出濃濃的「陰間風」。
像這種醜到整齊劃一的店鋪招牌,在武漢、山東,甚至一線大都市北京、上海,同樣存在。
然而,更悲哀的是,這種設計上的醜與土,不隻表現在招牌設計上。
從山寨電影節海報到土味家居、奇葩建築……幾乎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為什麼我們很多東西的設計,如此缺乏美感與質感呢?
象君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給大家找找原因。
過度的實用主義
美學基本規則——無用的,才是美。——蔣勛
「買這些手工品有什麼用?在家掛幅畫有什麼用?這種沙發只好看不耐用,別買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被極度推崇實用主義,習慣於先講功能再求外形的長輩如此教導。
受經濟水平與生活習慣的影響,他們最擔心浪費,覺得添置東西多比少好、大比小好。
房子能住、物品能用、衣服保暖就行。
能用、好用、用的長久最重要,極少去考慮「好不好看」這個問題。
久而久之,在這種「過度實用主義」的影響下,漸漸喪失了對美感與質感的追求。
大到買車,空間越大、拉東西越多就是好;在村莊裡蓋房,樓層越高越好,至於好不好看是其次。
做家居裝修,同等價位如果有大號冰箱、冷氣機可選,絕不買小的。擔心清理問題,會主動選擇深色家具與窗簾。
至於整體家居環境有沒有設計感,搭配協不協調,幾乎不在考慮範圍。
往小看,我們會發現一個老磁鋼茶杯、一副碗筷,長輩們就可以用幾十年。
而當我們想買套有設計感的餐具,買餐墊做裝飾時,他們通常會覺得沒必要浪費錢,用什麼樣式的都差不多。
在這種心理的趨勢下,很多商家專投其所好,生產一些看起來土土卻很便宜「大碗」的產品。
就連宣傳單頁也做的非常「功利化」,刺眼的色彩、大大的logo,只要你能一眼看到就行,毫無設計美感。
對此,或許會有人問,「設計的好看有什麼用?審美有什麼用?想要獲得美的事物是不是要花很多錢?」
如果非要從實用角度給美下定義,或許太過牽強。
如今,審美力已逐漸發展為新時代需要的一項能力,它不僅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生活品味,還可以帶來視覺與情感上的享受。
它表現在「功能決定形式」的工業設計中,應同樣考慮「以人為本」。在注重實用功帶來便利的同時,又通過藝術設計感與美感給用戶以美好體驗。
就如新媒體人羅楠所說:「美感,不是有閒階級的奢侈,應是普通人在苦短人生中得以活出最大尊嚴與趣味的支撐。「
急於追外來風
失去自我「個性」美
並非人為美而存在,乃是美為人而存在的。
——魯迅
要問今年夏天什麼最流行?BM風當仁不讓!能穿下五顏六色最小碼的露臍裝,是眾多女孩對美的最高追求。
然而,在數日前她們還在瘋狂迷戀日式性冷淡風、法式名媛風。
是的,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近乎瘋狂的追一種外來「美」。
熟不知在追風的過程中,我們看似與時尚越靠越近,實則在漸漸失去對美的認知。穿著不太適合自己的衣服,走在街頭不斷撞衫,不知是何心情?
這種對外來事物的追風,不僅在服飾上,還有多個方面。
像我們之前給大家介紹過的「爛大街的北歐風」、「廉價的網紅INS風」、「殺死中式審美的性冷淡風」,都是家居設計對外來風的照抄。
大多是看到國外流行什麼就搬過來,瘋狂進行復制黏貼,很少考慮周遭環境是否適宜。
這樣照抄行為,就像小學生抄作業,答案對了但仍不明白題是怎麼做出來的。時間長了,自己什麼都學不到,審美還停留在原始的水平。
就如有句話講到的那樣:「高級的借鏡與學習是對精神和精髓的分析,低級的抄襲則是素材的堆砌和生搬硬套。」
那麼,何為有選擇有理解的借鏡與學習,或許以設計聞名的霓虹國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如,屢次獲國際平面設計大獎永井一正,善於將中國藝術元素與日本傳統元素,融入到西方幾何抽象風格中,設計出具有東方傳統美學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作品。
Nendo當家人佐藤大在承襲日本式的嚴謹和禪意同時,多了一些歐美文化的灑脫與趣味性。
由此可見,在美上急於求成的「追風逐浪」,往往容易翻船,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
認識自己、忠於自我,或更為珍貴。
審美教育的缺失
「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木心
不識美,帶來不美的表達
一直以來,象君始終對一句關於美的談話深有印象,說:
「近三十多年來,我們在經濟、社會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有一個領域可能是例外:審美。「
事實真是如此嗎?這值得深思!
其實,自古以來國人是有良好審美力的。無論是色調優雅的宋瓷,還是極具意匠的明式家具,都展現出了領先世界的簡約之美。
美,發展到近現代受戰爭、經濟等各種外在條件的制約,卻漸漸斷了層。
在少時,估計有不少人都有過同樣的經歷,少到可憐的美術課常會被「更重要」的數學、英語課霸占。
關於什麼是美,該如何去欣賞美?我們打小就喪失了認識它的機會。
在這種氛圍中,我們不懂何為美?
於是,又在這種不懂美的環境中,強行被賦予文化意義具象設計,則成了最直接的表達。
因此,也就出現了很多在「接地氣」審美下,與實物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醜建築、醜logo、醜吉祥物」。
在各家各戶牆壁上,掛著雷同且栩栩如生的「牡丹與鳳凰」。
以及城市夜晚的街頭,令人眼花眼花、五顏六色的燈光設計。
中國設計晚了幾十年
之前我們給大家介紹過,德國包豪斯101年發展史,日本設計沉淀70年。
相較於此,不得不承認,我們從八九十年代、甚至本世紀剛開始發展的設計,要比其他國家晚了幾十年。
這種起步晚,帶來的直接影響是許多設計師覺得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是落後的,在學習他人的過程中,會潛意識認為先進的就是好,拿來就用。
在不求甚解的情況下,一味追求形式,對設計斷章取義,就會促使產出許多不東不西、不土不洋,缺乏美感的事物。
更進一步的來看此情況,我們會發現無論是過度重視功能、追外來風,還是設計學的落後,歸根到底都是對審美教育的不重視。
覺得好不好看、有沒有設計感都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導致在許多項目中產生設計師跟著甲方思路走的局面。大多做著換個形、調個色的「美工活」。
不懂的人教懂得人幹活,怎能出現好設計、好產品?
就如我們前兩天吐槽的,「蓮花、煙灰缸」造型的足球場,即使把世界頂級大師請來,也難免逃出「甲方審美」的桎梏!
是注重創新發展,還是追求高效率、高回報?
是注重實用性還是藝術性?
都需要我們靜心去思考、去學習、去沉淀。
發展至今,我們要做出帶有自我風格,兼具美感與質感的事物,雖任重而道遠,但在進步且有所收獲。
像不斷在世界頂級設計大賽中,獲獎的新一代設計師;功能、外觀設計越做越好的民族品牌,都在給我們帶來許多驚喜。
未來值得更多期待!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2020年8月暑期
普象【手繪實戰班】火熱招生中
小班授課,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你若喜歡,給象君點個在看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