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擊上方「遊民星空」關註我們 1274年10月初,正吃著火鍋唱著歌的宗助國得到了「異國船來襲」的消息,隨即罵罵咧咧的就帶著80名武士出陣了,以為又是什麼蒙古使團或鄰國海盜,但當他到達海灘,看到戰船嶙峋、千帆蔽日的「世界第一大艦隊」後,眉頭一皺,發現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對馬島之魂》開篇的80武士血戰蒙古大軍
盡管實力懸殊,宗助國也並未退卻,而是抱著必死的覺悟選擇迎戰,雙方在對馬島的灘頭打響了「蒙古遠征日本」的第一仗,結果可想而知,蒙古大軍輕松取勝,80名武士全數戰死,而這也正是《對馬島之魂》的開篇,只不過在遊戲裡,有一位武士奇跡般的活了下來,自然就是玩家要扮演的主角。
主角是80名武士中唯一的生還者
《對馬島之魂》的背景取自「蒙古兩次東征日本」,但遊戲劇情和真實歷史可謂大相徑庭,完全是魔改版,好在這不妨礙我們以此為由頭,來聊聊背後真實的歷史故事。
PS:這段歷史記載較為混亂,夾雜著蒙古、高麗、日本等多方記述,彼此還存在許多沖突,本文僅僅作為一個入門故事,從流暢性的角度出發,很多地方就隻選用筆者覺得可信度較高的說法了。
第一次蒙古東征日本
忽必烈繼承汗位時,蒙古還處於鼎盛時期,正四處擴張,其中最重要的目標便是吞滅南宋,不過顯然對日本也頗有興趣,曾數次遣使赴日,主要目的是建立外交關係,但也帶著點威脅其臣服的意味。
忽必烈
彼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為鐮倉幕府的老大——北條時宗,面對蒙古的外交要求,他的態度也很堅決——完全不鳥,任忽必烈軟磨硬泡,都不給予任何回信,態度上雖算不上強硬,但也絕對不友好。這一方面因為當時南宋和日本往來密切,關係友好,算是半個盟友,另一方面陌生的蒙古帝國本來名聲就非常糟糕,日本對其也沒有好感。
《文明6》中的北條時宗
或許是因為日本的外交回應過於無禮,或許是因為日本對南宋一直有所聲援,又或許只是單純的想滿足蒙古帝國不斷擴張的野心,同南宋激戰正酣的忽必烈,還是決定對日本遠征。
為此,忽必烈要求早已臣服的高麗(今朝鮮半島)加急打造出900多艘戰船,又從本已吃緊的征宋部隊中抽調了一萬多精銳,配合屯田部隊和高麗部隊,組成了一支32000多人的東征軍,不過去除掉後勤人員,實際戰力約為25000人,其中20000人為蒙漢諸軍,由蒙古主帥忽敦(或說忻都,有爭議)、漢人將領劉復亨等統領,另外還有高麗武將金方慶所率5000人,他前後兩次參與東征,表現突出。
《對馬島之魂》中虛構了忽必烈的侄子作為東征主帥
可以看出第一次東征的部隊規模實際上不大,有人認為是因為蒙古對日本實力缺乏認知,有些輕敵,更多人則認為,這本身就是一次試探性進攻,目的遠不是征服日本,對戰果恐怕都沒有清晰的預期。但不論如何,900多艘戰船組成的艦隊浩浩蕩蕩從高麗出發了,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艦隊」,遠超同時期歐洲幾十艘的規模。
第一次東征路線圖
於是,我們就迎來了本文開篇的對馬島登陸戰,只不過從蒙古視角來看,這場戰鬥完全不值一提,在殲滅灘頭的武士團後,一天之內就平推了對馬島上剩餘的約1000守軍;在日本視角看,這80名武士無疑是值得尊敬的悲情勇士,給予了頗為誇張的記載,說宗助國率眾射殺敵人無數,他的兒子甚至還擊殺了一名蒙古軍官之類的。
蒙古占領對馬島後,就施展了自己的傳統藝能——屠殺。島上的村落盡數被擄掠焚毀,無論男女老幼,要麼被屠戮,要麼被抓起來奴役,至今對馬島上還遺留著許多隱蔽的山洞遺址,就是當年日本百姓為躲避戰禍而準備的。
對馬島、壹岐島上至今還留有很多當年避難用的洞穴
蒙古大軍在對馬島一邊劫掠,一邊休整,足足滯留了10天,這主要是因為部隊中至少八成是第一次坐船遠洋,疲憊困頓,的確需要充分恢復;可從後世的眼光看,也有貽誤戰機的嫌疑,從對馬島不設防的狀態就能看出,日本對蒙古來襲幾乎沒有準備,畢竟那麼大個南宋在那裡頂著,日本完全沒料到,忽必烈竟真會舍近求遠,分兵日本,因此一開始九州地區其實兵力空虛,太宰府(地方首府)一度很危險,緊急發起全國動員,最終利用寶貴的10天時間,集結起了超過10萬的部隊。
當時的南宋,真可謂壓力山大
但是日本部隊雖多,也從沒有出海救援過對馬島,以及幾天之後丟失的壹岐島,面對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日本選擇最穩妥的應對策略——堅守本土,充分利用戰略縱深和後勤優勢,代價當然就是對馬島和壹岐島幾乎等於棄子,在蒙古兩次東征中,都淪為了其前線基地,飽受蹂躪,這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何《對馬島之魂》會聚焦於對馬島,因為它確實是兩次戰爭中承受苦難最多的地區。
遊戲中主角將深陷蒙古軍團的重圍之下
蒙古大軍從對馬島出發,輕松攻取壹岐島後又休整5天,終於殺向了日本本土——博多灣,這裡將是兩次東征中大兵團對決的主舞臺。
1274年10月20日的清晨,蒙古開始在博多灣多地展開登陸,因為主力戰船吃水深,不能直接靠岸,所以東征軍必須靠往返的「輕疾舟」一批一批上岸,不過日本方面也準備不足,沒能及時完成阻擊,待到蒙古前幾批精銳站穩灘頭後,日軍才匆匆匯聚集結,雙方展開對峙。
蒙古軍團登陸
相比於縱橫歐亞的蒙古大軍團,日本部隊的陸戰戰法相當落後,還流行「一騎討」這樣的儀式戰法,據記載戰鬥伊始,日軍元帥派自己的兒子單騎出陣,向蒙古軍陣放了一支響箭,算是很有禮節的示意「戰鬥開始」,這一舉動卻令蒙古部隊不明所以,爆發出了爽朗的笑聲,隨即以箭雨回應,軍團也開始大舉前推。
從流傳的多方記錄看,當天的戰鬥,蒙古一方整體上占據相當優勢,主要是日本部隊還是以各個領主為核心,小兵團作戰,缺乏統一的調度,而蒙古則早已是大兵團統一調度,戰術上具有維度優勢,盡管總兵力處於劣勢,但在局部蒙古卻完全不落下風,甚至經常出現圍攻之勢;同時蒙古弓有效射程達200米,比日本弓長一倍有餘,也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戰船上的鐵炮、霹靂炮,其實數量不多,難說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在那個火器還不普及的時代,據記載對日軍造成了不小的震懾效果。
竹崎季長繪制的《蒙古襲來繪詞》,最右側騎馬的武士便是他自己。
雙方一直激戰到薄暮,盡管蒙古部隊作戰英勇,但隨著源源不斷的日本增援部隊趕來,還是讓蒙古軍團在戰略上漸漸走向了下風,另一個意外情況是漢人將領劉復亨作為主要統帥,竟意外中箭,也嚴重影響了指揮與士氣。
當晚雙方各自罷兵回營,因為擔心遭遇夜襲,蒙古軍乾脆放棄了許多灘頭陣地,將主力部隊又退回到船上休整,並於當晚的戰略會議上,做出了直接撤退的決定,趁夜又開始了班師回朝的旅程,只不過在回程時遭遇了一場大風暴,不少戰船或傾覆、或觸礁、或相撞,又白白損失眾多,最終蒙古軍團只有一半人回到了高麗,不過這已經比第二次東征時好上許多了。
轟轟烈烈的蒙古第一次東征,其實僅僅進行了一天的激戰便草草落下帷幕,第二天日軍發現蒙古人已經全都溜了,不禁歡欣鼓舞,全國都陷入了勝利的喜悅當中。
表現抵抗蒙古入侵的日本動漫《元寇合戰記》
不過可能出乎很多中國讀者的意料,這場戰爭不但日本人認為自己贏了,其實蒙古和高麗也認為自己贏了,元史和高麗史均將之定性為「重創倭兵」「惟擄掠四境而歸」的勝利,算是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戰果,而戰鬥中負傷的劉復亨,其日後的墓志銘上也有「統軍四萬、戰船九百征日本,與倭兵十萬遇,戰敗之。」的榮耀一筆。最後忽必烈自然也以迎接凱旋之師的姿態,好好獎賞了參與本次東征的大小將領。
第二次蒙古東征日本
或許正是雙方都覺得自己贏了的吊詭結果,才讓忽必烈在第一次東征的次年,就心急火燎的又派了一組使團前往日本,要求對方臣服,而剛剛也打了勝仗的北條時宗這次予以了強硬回應,直接將蒙古使團全部斬首,算是撕破臉皮,要和蒙古幹一架了。
北條時宗一面積極做防守準備,在博多灣沿岸修建了20公里的「石築地」,也即平均高度約2米的石牆,使得越海登陸的難度大增,另一方面的準備更刺激,就是要發動「異國征伐」,想反手打一波,目標為高麗,隨即又是全國大動員,但是動員幾年,這西征部隊一直沒能建起來,不久之後,隨著一個大變局的發生,日本才徹底放棄了反攻計劃,這個大變局就是「南宋滅亡」。
日軍以石築地為核心展開戰鬥
在日本和蒙古第一次交手的三年後,南宋首都臨安投降,政權已名存實亡,又兩年後,二月的崖山一戰,南宋最後的殘餘武裝也被消滅,蒙古在東亞的勢力得到史詩級增強,同年六月,忽必烈要求新征服的江南四省造船600艘,開始為東征日本做準備。
崖山一戰後,南宋徹底結束了。
1281年5月,第二次蒙古東征開始了,這次部隊總規模一下次暴漲到了約15萬,船隊總規模也創紀錄的達到了近4000艘,只不過其中的水分很大,這支大軍必須分成兩部分看。
一部分為從高麗港出發的「東征軍」,共4萬多人,實際戰鬥人員約25000人,大體上跟第一次東征的配置差不多,蒙漢軍為主,配合高麗盟軍,主帥為蒙古人忻都和高美人金方慶等,戰鬥力很強。
另一部分10餘萬的「江南軍」就顯得水太多了,以南宋降兵新編的「新附軍」「通事軍」為主,將領也是南宋的草包降將范文虎。這些部隊均是南宋積貧積弱的境況下,將大量流民、難民、盜匪編入軍隊的產物,美其名曰「流氓軍隊化」,結果卻是「軍隊流氓化」,這些部隊不但軍紀差,戰力弱,一旦管理不善,還經常變為土匪,禍害一方,忽必烈對於如何處理這些降兵一直很頭疼,如今趁著東征索性一股腦全部丟去日本當炮灰,打的好算是驚喜,打不好就是減負;而江南軍計程車兵也不是傻子,知道這是忽必烈讓自己去送死,所以也極為厭戰,士氣低落。
5月初,東征軍的4萬主力率先抵達日本,又一次輕松拿下對馬島和壹岐島,大肆屠殺,建立好補給線後,或許是不屑,或許是急於爭功,沒有等江南軍匯合,於6月初就直接撲向了博多灣,目標是一舉拿下太宰府,爭取占領九州地區。
不過這一次日本做足了準備,數萬大軍穩守在博多灣的石牆之後,蒙古戰船逡巡往來,也找不到幾個合適的登陸點,同時日軍也派出戰船,不斷偷襲、騷擾蒙古軍團本就飄渺的後方。
以石築地為屏障,日軍成功阻止了蒙古軍隊登陸。
最後蒙古軍團選擇在志賀島登陸,該島看似是一個孤島,實際上有一條「海中道」連接著博多灣,也就是一條低潮時可以穿行的道路,雙方就以海中道為中心展開了爭奪戰,足足打了一周時間,你來我往,互有勝負,都有重創敵軍的記載,不過總體來說日軍更具優勢,陣線穩固,一步未退,蒙古軍團見遲遲打不開局面,只能退回壹岐島堅守,這期間日軍也趁勢組織戰船不斷騷擾。
《對馬島之魂》中擊殺標誌性的蒙古重灌騎兵
在壹岐島的軍事會議上,主帥忻都直言「船腐、糧盡,其將奈何?」主張直接撤退,二次征日的金方慶則堅決反對,表示帶了3個月的糧草,如今還剩1個月的,怎麼能退?主張等待後援的江南軍到了,再尋決戰的機會。
而江南軍在范文虎的帶領下,也「不負眾望」的掉了鏈子,因為組織和計劃的問題頻發,在預定會師日的三天後才從浙江出發,一路走的磕磕絆絆,甚至一度迷路跑到了高麗去,導致先發的東征軍在壹岐島堅守了十多天後,才終於等到江南軍的先鋒部隊。
紅色箭頭為第二次東征的路線圖
盡管過程略蠢,但大批後援總算到了,東征軍士氣大振,很快重整旗鼓,於七月末主動出擊,移師至鷹島附近,為進攻太宰府做最後的準備。
8月1日夜,改變歷史的那場超級臺風突然降臨,席卷了整個東征艦隊,一夜之間,大量戰船為颶風、巨浪所撕碎,無數將士殞命於漆黑的海水中,等到第二天清晨,東征艦隊已化為碎片和屍海,日方有著相當恐怖的記載,表示泡在水中的腫脹浮屍順著海流堆積在暗礁、港灣,形成了一座座慘白的小島。
大風巨浪對蒙古軍隊造成了很不利的影響
面對七零八落的慘狀,日軍也不含糊,四面出擊,展開絞殺,忻都、金方慶等只能各自收拾殘部,抓緊撤退,這期間還出了個大醜聞。
臺風過後,范文虎及大量部隊漂流聚集在一個小島上,大家正指望將軍想辦法帶隊突圍,沒想到范文虎趁人不備,帶著親信挑了條好船,自行逃命去了,將眾多士兵遺留在孤島上,任日軍宰割。
風暴中艱難求生的蒙古軍隊
島上究竟遺留了多少殘兵,並沒有詳細記載,能確定是,隨著日軍登島,這些士兵大部分被殘殺,小部分被抓走為奴,只有3個人偷偷整修出一條破船,逃回了大陸,因為元朝及高麗均有「島上遺留十餘萬兵」的說法,所以後世也就常用「十萬還三」來形容這場慘敗,不過一個孤島想要聚集十萬殘兵,還是有點過於誇張了,日本對於這場戰鬥的記錄更為靠譜,稱島上隻聚集了數千敵軍,進行過零星抵抗,大部分則望風而降了。
總之,蒙古第二次東征隨著一場臺風突至便戛然而止了,因為勝利來得過於神奇,這場臺風在日本獲得了「神風」的美譽,寄托著「勝利」「護國」等美好寓意,在二產末期日軍臭名昭著的「神風特攻隊」便是取的這個彩頭。
臭名昭著的神風特攻隊
反觀蒙古這次是實打實的打了大敗仗,陸陸續續回歸故土計程車兵只有大約三到四成,消息傳到忽必烈耳中,史書記載為「震怒」,一度想要「盡罷大小將校」,後在群臣安慰下,改為降職罰錢,草草了事。
此後多年,忽必烈對征服日本的事情一直沒有放下,「征日本行省」這一機構立了又廢,廢了又立,期間還不斷督促高麗造船,折騰許多年,搞得對岸的日本也整天提心吊膽,直到忽必烈死後,遠征日本的事情才算真正罷休。
結語
《對馬島之魂》作為一款動作遊戲,大幅誇張了對馬島在戰爭中的地位,蒙古人忙了那麼久居然連對馬島都沒真正拿下……和史實出入確實太大,不過能讓玩家以武士的身份深陷強大蒙古軍團的包圍,來一次自由的冒險,並順便關註下這段略小眾的歷史,倒也不錯。
主要參考資料:《大汗之怒》《NHK歷史秘話》以及維基百科。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