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請點擊上面藍色字免費訂閱本帳號!
作 者:陳為 正和島總編輯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近年商界興起「王陽明熱」,方興未艾。
雖然王學提倡「人人心中有仲尼」,但看了王陽明的身世,你就知道,這個人有著常人瞠乎其後的天分。
11歲時,他就糾正老師,天下第一等事並非「讀書登第」,而是「讀書做聖人」。15歲時,他寫的詩就意象恢弘,充滿哲理,「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這樣的人,你感覺只能瞻仰或目送。就像「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同樣作為「立功、立德、立言」的表率,曾國藩就比較親切易親近。一生信賴「拙誠」,絕對的中人之姿,用梁啟超的說法是當時賢傑中「最鈍拙」的一個,最後卻靠著後天努力,成為「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這真是「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生動樣板與真實案例。
作為先行者,相對王陽明的瞠乎其後,曾國藩是可以追趕或者接近的。而他也會停下來等你,告訴你:加油啊。咱之前跑得也慢,只不過後來跑得多了,也總結了些方法,才慢慢變得快了起來。假以時日,你也能跑得跟咱一樣快。
前一段研讀梁啟超編選的《曾文正公嘉言鈔》,讀得心有戚戚。
語錄是語言的精粹,偶爾的靈光一現、妙得天機悟得佳句並不少見,但要系統性地出產「語錄」,獲得後世長久共識,則需要極強的洞察力、概括力和表達力。在我看來,曾國藩和毛澤東、魯迅、李敖4人,堪稱近代以來,中國金句界的「四大天王」。
我從《曾文正公嘉言鈔》這本書裡摘錄了幾句自己頗有心得的「嘉言」,不知你是否有共識?
談立志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這是曾氏的人格三要素,首要在立志。
王陽明講學,第一條也是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志是根本功夫,根粗壯了,才有花葉果實。
梁啟超總結曾國藩之所以能有大成績,首先在於「立志自拔於流俗」。人一旦有了惡居下流的心氣兒,有了處低望高的志向,便能連自己的先天氣質都改變過來,換一個新人出來。「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
談修身
「誰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無成,慢人者反爾。」
曾國藩經常強調,不可驕傲,不可懶惰。
這兩樣是最害人的東西,「驕惰二字誤事最甚」。往往,普通人的問題是太懶,有才華的人問題是太傲。在兒子的扇子上,王陽明曾語重心長地寫下幾個大字,「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
所以,對任何人都不能輕慢,對任何事都不能隨意。在事上一放松,容易因小失大;對人上一驕橫,容易自取其辱。做大事的人,不容易,就得養成這樣臨深履薄的心態和習慣。
而人要有一番成就,就要在「驕惰」的反面下功夫,力行「勤」與「誠」。「以勤為本,以誠輔之。勤則雖柔必強,雖愚必明。誠則金石可穿,鬼神可格。」
從七八年前開始讀曾國藩,到現在,我滿篇看到的就是4個字:勤、恒、謙、誠。
談專註
「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四處挖井,淺嘗輒止,不如死心塌地就挖一口井,一直挖到活水噴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曾國藩打這個比方,並不新鮮。歷史上用「打井」來提醒大家要專一不二、不能半途而廢的,還有好幾個人。孟子就曾言,「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王陽明也有與曾國藩近乎一樣的說法,「與其為數頃無源之塘水,不若為數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窮。」
他們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長者的人生經驗,要聽。
談方法
「軍中閱歷有年,益知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陸氏但稱‘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輔以朱子‘銖積寸累’工夫,則下梢全無把握。」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實在是很牛的8個字。
曾還有類似的說法,「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在他看來,做事的第一要義是「明」。而這個「明」字有兩層意涵:一是境界上的「高明」,一是手段上的「精明」。兩者兼具,才能成事。
毛澤東說,對敵人,戰略上要藐視,戰術上要重視,是得其神韻。馬雲也曾有過異曲同工的名言,「細節好的人格局一般都差,格局好的人從來不重細節,兩個都幹好,那叫太有才。」
曾聽一前輩講,做文章分為兩類:大題小做和小題大做。也有相通之意,大題目要從小切口進入,以小喻大;而小題目也要最終升華到大境界,以小見大。
推而言之,這些年我們眼見的空言格局、情懷的企業家不少,螺獅殼裡做道場的企業家也不少,但中國經濟的真正轉型,恐怕得依靠既有壯志雄心又能下一番繡花功夫的人。
談說理
「凡道理不可說得太高,太高則近於矯,近於偽。吾與僚友相勉,但求其不晏起、不撒謊二事,雖最淺易而已大有益於身心矣。」
企業家在企業裡,還是半個教育家,經常需要給員工布道、講理。
有時候,很容易把話說得太高、太滿、太遠。但高大全,很容易變成假大空。企業文化和制度,落在平實淺易處,才清晰可感。朱熹有言,「舉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
曾國藩盡管心氣兒極高,對身邊人的要求,就是不賴床、不撒謊兩條。
這裡面還有個故事。李鴻章愛睡懶覺,很煩老師每天派人叫早、同吃早餐的習慣,就稱病不起。曾國藩就讓人傳話,大家都在等你,人齊了再吃飯。李趕緊翻開被子,一路跑到食堂。
席間,曾國藩一言不發。過了半晌,對李鴻章說,少泉,你既然到我這裡來了,我就直言相告,「此間所尚的,惟一誠字而已」。然後頭也不回,揚長而去,留下李鴻章又愧又悔,卻也從此改掉了愛睡懶覺的毛病。
真正的理想主義者,都是高度務實的。曾國藩為了約束軍紀,寫的《愛民歌》,裡面都是「莫走人家取門板」,「莫借民間鍋和碗」這樣的小事。道理只是道理,把它具體而微了,才能轉化為現實成果。
後來,毛為紅軍擬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也簡單明了,平易近人。初始版本中,都是「上門板,捆鋪草」、「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虜腰包」這樣的細節。
談用人
「大抵任事之人,斷不能有譽而無毀,有恩而無怨。自修者但求大閒不逾,不可因譏議而餒沈毅之氣。衡人者但求一長可取,不可因微瑕而棄有用之材。茍於嶢嶢者過事刻求,則庸庸者反得幸全。」
人有長處,也會有小毛病。如果對人才過於苛責,成全的反而是庸碌之人。
有一位企業創始人曾說過,「管理者要做木匠,不要做醫生」。木匠眼裡,沒有廢料,每一塊木材都有它的作用;而在醫生眼裡,沒有完全健康的人,每個人都是病人。
一個機構的領導者,在用人方面,用人用其長,揚長避短就行了。完人畢竟稀缺,一求全責備就完了,人才要麼被磨平棱角,要麼只能走掉。
曾的同僚左宗棠跟他有過不少過節,但兩人在用人理念上,幾乎如出一轍,「凡用人,用其朝氣,用其所長,常令其喜悅,忠告善道,使知意向所在,勿窮以所短,迫以所不能,則得才之用矣」。
談養生
「養身之道,以君逸臣勞四字為要。」
一方面,心上要灑脫,不要積一堆事,老思慮糾結,「險夷原不滯胸中,猶如浮雲過太空」,往者不追,來者不拒;另一方面,手腳要勤快,不要老想著愛惜自己,持盈保泰。
身體越練越強,腦子越用越活。有的人覺得自己體弱氣虛,老想著要對自己好一點兒,不想、不願、不敢多動,這是鬼扯。曾國藩談過好幾次這個道理,他說「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體素弱過於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爾摧沮」。又說,「身體雖弱卻不宜過於愛惜,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
每日作事愈多,則夜間臨睡愈快活。若存一愛惜精神的意思,將前將卻,奄奄無氣,決難成事。」
研究那些活得長久的人,真正阿彌陀佛無欲無求的極少,大多是水深火熱裡一路摸爬滾打過來的。
談作文
「凡文有氣則有勢,有識則有度,有情則有韻,有趣則有味。」
好文章要有四樣東西:氣勢、識見、真情、趣味。
自古而今,文人燦若星河,文章滿足這四個條件的並不少。
但古話裡為什麼常有「貶損」文人的表達?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百無一用是書生」、「負心多是讀書人」……恐怕是因為,很多人只是精於文辭,而別無所長。而能保持為文與為人統一、既能把文章做好又能把事情做好的人,確屬罕見。
曾國藩便是這樣的異數。
商務合作請加 QQ:3506614436 • 李文亮醫生的最後10條微博! • 我們不會被打倒,我們定能重生|企業自救行動指南 • 是時候反思一下KPI了 •曾站到中國電商之巔,讓馬雲只能仰視的他:始於智慧,毀於才華! • 從’疫’到億-疫情背後的營銷大考 • 劉強東:我觀察26年才發現,決勝千里的人都有這5種特質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