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人到底能不能打過老虎?
這個問題的狹義解釋方面,我們曾深度分析過眾人推薦出來的人類代表:泰森到底能不能打過東北虎。
但在廣義上,或者說宏觀來看,人們可能對打老虎還缺乏全方位的認識,相幹的暢想還在繼續。比如遊戲外,抗壓吧老哥們在「跟老虎對線」方面依然不斷地施展著自己的想像力:
他們給出的回答是——「滑鏟」。
你以為的滑鏟
真實的滑鏟
除了滑鏟,老哥們還介紹了別的辦法,比如:
可是,結局也顯而易見:
按住老虎就很離譜
事實上,從遠古時代起,虎兇惡殘忍的形象就深深嵌入了中國先民的記憶,滑鏟是假、吃人是真。
虎帶給人們的絕不是茶餘飯後的段子和玩笑,而是真正的恐懼和傷害,以至於誕生了一個成語——談虎色變,但是現在的人們好像早就失去了對老虎的敬畏。
被吃掉的福建人
19世紀70年代的廈門,開埠已有三十年之久,西洋的貨物商船雲集於此,來自武夷山的茶葉、泉漳的蔗糖和紗絹通過廈門運銷歐美。在廈門的洋人除了通商和傳教外,還從事一項特殊的任務——采集當地震物標本。
清末洋人組織的獵虎隊
美國自然學家卡德威爾就是在廈門島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虎種,他將之定名為「廈門虎」。在今天,他還有個更加廣為流傳的名字——華南虎。
洋人在廈門最早發現華南虎並不是偶然事件,武夷山區是歷史上華南虎活動的核心地帶,所以福建的虎患,數百年來一直非常嚴重。據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東南地區出現虎患514次,是前一千年該地區發生虎患次數的85倍,平均幾乎每年發生一次。
當然這一統計不可能完全準確,但是虎患成為一種常發性的災害,已成不容爭辯的事實。
據史料記載,明朝初年就經常發生老虎半夜闖入人家,將滿門吃盡的慘案。
打虎英雄
在虎患的巨大威脅下,明清時期的老百姓們逐漸對「打虎」產生了近乎迷信的癡狂,各式各樣的「打虎英雄」也借機應運而生。
明朝最有名的打虎英雄當屬武松,《水滸傳》是明朝人寫的,書中很多內容反映的也都是明朝的事兒,就比如虎患。武松打虎是赤手空拳,在各種繪本連環畫中,武松跪坐在老虎身上,一隻手按住虎頭,另一隻手則亂拳將其打死。別的不談,僅從這一點描寫上就足以說明整個故事是多麼不靠譜了。
很多人對老虎的力量沒有什麼概念,以為打200斤的老虎跟打200斤的肥宅一樣。
200斤的老虎
老虎擁有貓科動物中最發達的的前肢,當老虎在飲水時,我們可以觀察到這種恐怖的肌肉,少林寺七十二絕學中的臥虎功正是來源於此。
這種力量、這種肌肉,配合銳利的虎爪,一巴掌下去直接能把人腦袋拍碎。哪裡還輪得到什麼武松打虎,直接改成二郎生鮮算了!
這種打虎戲以今天的角度來說很假,但在當時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市場需求量極大。
因而不同地區不同時間都產生了不同風格的打虎英雄。
比如清朝崛起的打虎英雄,唐打虎,他的故事甚至入選了新中國的小學語文課本。唐打虎的故事出自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原名唐打獵,後由吳組緗譯成白話文,並正式更名為唐打虎。
滅虎行動
打虎老人的故事雖假,但也反映了一個事實——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各級政府在全國範圍內組織人民大眾開展了持續數十年的打虎滅虎行動。
以虎患最為跋扈獗的福建為例,於1953年春成立剿虎聯合指揮部,由革命軍撥下剿虎經費,並發給輕機槍一挺,步槍100支,以及一批子彈、手榴彈。
然而盡管擁有槍支,打虎過程仍然驚心動魄,一旦遭到圍捕的老虎困獸猶鬥,也會給打獵隊成員造成不小的損傷。
1956年春,政府為表彰打虎英雄為民除害的壯舉,專門請八一電影制片廠到永春拍攝紀錄片《深山除害》。當時沒有電影特效,所有鏡頭都是獵手與老虎搏鬥過程的現場真實記錄。
虎的兇猛是當代鍵盤俠們難以想像的,即使手持現代槍支計程車兵,在近距離對抗老虎時,也是九死一生。
1953年福建仙遊,一個孩子在甘蔗地裡遭老虎襲擊,聞訊趕來的革命軍戰士李富來,手持波波莎沖鋒槍進入甘蔗地追殺兩頭老虎。在打死第一頭老虎後,李富來又與第二頭老虎近身肉搏,渾身被咬傷四十多處,辛好附近的民兵聞聲趕來,這才救下了他。李富來的英雄事跡後來被繪成連環畫《今日的武松》(真)。
除了福建,其他各省市也湧現了一大批打獵隊和現代打虎英雄,不同於古代那些孤身一人赤手空拳的好漢,他們多使用槍械、布置陷阱、並結隊而行,在很多老照片中都留下他們的身影。
湖南耒陽打虎英雄——陳耆芳
湖南益陽打虎隊
湖南嶽麓打虎留念
1956年貴州榕江縣的打虎隊
1964年漢中佛坪縣打虎新聞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個世紀50至60年代的全民性打虎運動是不能站在21世紀動物保護的立場來評判的,打虎運動興起的背景無一不是當地老虎肆虐,嚴重威脅到了人的安全。
湖南耒陽1952年全縣被虎咬死108人,傷10人;咬死耕牛460頭,生豬530頭,這才有了陳耆芳的為民除害。如果連人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護的話,那麼任何環保和生態平衡都無從談起。
無獨有偶,印度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也出現過一段時間的「獵虎熱」,這時各種獵虎的經驗介紹和專著相繼問世。不同於新中國走大眾路線的打虎行動,印度「獵虎熱」帶有強烈的殖民地色彩,這一運動倍受宗主國英國的上流社會和印度土邦王公們推崇和喜愛。
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在印度獵虎
從十九世紀開始英國王室、貴族、軍人以至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都是印度獵虎運動的狂熱愛好者。那時的英國紳士們,到古老神秘的殖民地印度旅遊,如果不打隻老虎,回到倫敦後拿不出一張手持獵槍和死老虎的合影圖,簡直是個恥辱。
印度總督喬治·寇松和妻子
一名蘇格蘭女演員
盡管印度的獵虎熱很大程度上是出於貴族精英階層娛樂社交的目的,但在當時卻被認為是德政,得到了印度貧民階層的擁護。作為現存野生虎數量最多的國家,印度的人虎矛盾仍然十分尖銳,人虎沖突時有發生。
印度孟加拉虎襲擊象背上的人
印度動物園裡的圈養虎捕殺不幸跌落的遊客
隨著打虎運動的持續,中國華南虎的種群數目由 1950 年代初的 4000 多隻急降至1976 年的200 隻以下,中國政府的對虎政策也開始發生轉變,1977年立法禁止捕殺任何野生虎,但直至 1986 年,中國各地仍陸續有獵捕華南虎的現象。1994 年,已知的最後一隻野生華南虎在湖南被射殺。
中華大地上,人虎相爭的歷史隨著最後一隻野生華南虎的死去而畫上了句號。在華南虎消失之後,我們終於意識到了老虎的珍貴,2008年戲劇般的「周老虎」事件再次喚起公眾對於野生虎種保護的重視。如果說曾經的打虎運動是生存發展的需要,那麼21世紀的動物保護也是時代進步的必然。我們或許再也無法跟野生華南虎「滑鏟」了。
但我們還有野生東北虎、我們還有自然。
APP下載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