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節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須了解的習俗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古代春節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須了解的習俗 歷史 第1張

古代春節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須了解的習俗 歷史 第2張

<學堂百科>小知識、多看點

歷史大學堂 出品

文:計白當黑

編輯:莉莉絲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它代表了小夥伴們對收獲的嘉許和新年的憧憬,也是家族祭神拜祖、加深情感的契機,更是民族人文內涵、價值追求的精神內涵。放眼全球,與春節有關的一系列習俗,是推廣中華文化、展現民族魅力的Showtime。

其實,在古代,新年的設定並非一成不變的。上古時期,以立春作為新年的第一天,夏朝以一月為歲首,商朝將正月改為十二月,商亡周興,以十一月為新年啟始,秦始皇一統六合,把十月列為正月。強漢初立,制訂了《太初歷》,恢復以孟春正月為新年肇始,一直傳承不絕。

春節並不是某一天,而是指年終歲首的一個時段。古代過春節,從臘月二十三日一直到正月十五日。在此時期,很多習俗圍繞著春節展開,氣氛隆重,熱烈歡愉,人氣爆棚。總的來說,春節分為吃、穿、住、行等四部分。

古代春節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須了解的習俗 歷史 第3張

據東漢大儒鄭玄的《禮記·記法》的說法,「(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也就是說,灶神不但掌管灶火,還考察善惡。相傳從臘月二十三日到除夕,是灶神上天述職的日子。因此,百姓過年的第一件事,就是祭灶。百姓把灶台打掃乾淨,更新灶神畫像,擺上酒肉糖果,點燭焚香。為了讓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有的供奉麥牙糖,為的是黏住灶神的嘴,不讓他說話,還有的把酒糟塗在灶門上,意圖灌醉灶神。總之,祭祀灶神,是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樸實心願。

聽了灶神的匯報,玉皇大帝也要下凡核察民情。古代百姓做一些豆腐,招待這位大神。這並不是小氣,而是表明生活清苦,瞞天過海,躲避玉帝的懲罰。除了豆腐,百姓紛紛殺豬割肉。古代,只有過年時,才會捨得殺豬吃肉,因此,過年得到的肉,稱為年肉。不僅如此,百姓出門採購年貨,各種集市也應運而生。

古代春節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須了解的習俗 歷史 第4張

臘八節的民俗,源自皇帝的祭祀谷神的臘祭,寄托來年五谷豐登的美好願望。不同地區臘八節的習俗也不盡相同。南方有用米、青菜、胡蘿蔔、花生、油豆腐等八種食材熬制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燒好後,先貢奉神佛,再贈送親友,最後自己品嘗,臘八粥要剩下一點,蘊含著「年年有餘」的祝願。在北方用準備好的發面,製作各類面食,象徵著來年的日子蒸蒸日上。饅頭的樣式各異,含義也不一樣。

除夕守歲是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其實在古代,除了守歲,還有「三歲」,親朋好友在除夕夜相互饋贈,稱為「饋歲」。家人團圓,闔家暢飲,叫做「別歲」。長幼齊聚,彼此祝福,這是「分歲」。相較當下,古人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古代春節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須了解的習俗 歷史 第5張

古代吃年夜飯,十分講究禮儀。除夕,全家老少務必到齊。因故未到者,必須留一個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圓滿之意。年夜飯的每一道菜,都有美好的寓意,青菜稱為「安樂菜」,黃豆芽叫做「如意菜」,年糕是「年年高」,最有意思的是做成金魚形狀的糕,除夕是不能吃的,只能看,名為「看餘」,等到年初一才能食用。

據清代文稿《燕京歲時記》中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很多過年的禁忌,過了年初五皆可破除,得名「破五節」。這天是送窮迎財、開市貿易的好日子,北方要吃水餃,南方則是上香敬茶。

古代春節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須了解的習俗 歷史 第6張

穿

新年添新衣,並非當下流行,古已有之。南朝學者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南朝正月初一「長幼悉正衣冠」。古時,百姓平時只能穿著布衣,唯獨過春節時,才會把最好的衣服拿出來。由於古代條件所限,古人不會經常洗澡。然而,過春節前,古人一定要洗個澡,才能穿上新衣。把自己收拾乾淨後,按照南宋吳自收《夢梁錄》中說的那樣,「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

與現在不同,古代衣服的顏色搭配也有講究。不管衣服的色澤艷麗還是沉穩,都要用「三藍」、「三紅」、「三綠」、「三黃」等絲線刺繡圖案,其中以「三藍」最多。這實際上由十幾種不同的藍色構成的色系。色調不同的藍色,和諧統一,格調高雅,清新脫俗,符合文人低調內斂的氣質,受到古人的青睞。

古代春節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須了解的習俗 歷史 第7張

過年祭祀祖先,是過年必不可少的民俗。在古代,各地都會舉行祭祖儀式。地區不同,民俗不一,有的祭祀祖先,有的拜神和祭祖相結合,還有的兩者分別祭拜。祭祀時,以三牲供品為主,酒菜糖果俱全。由家長主持祭祀,燒香叩拜,燒紙祈福。這一傳統傳承千年,至今不絕,具有十分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特色。

除了祭祖,打掃房子,也是春節重要習俗之一。民謠說:「二十四,掃塵日」。「塵」與「陳」同音,契合了古人除陳破舊的心願。同一習俗,在北方叫做「掃房」,南方稱為「撣塵」。古人把房子打掃乾淨,重新布置一番,表示掃除過去的穢氣,迎接新年的到來。

古代春節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須了解的習俗 歷史 第8張

在古代,年初二是出嫁的女兒回家的日子。這一天,女兒一家拎著糕點糖果回娘家拜年。娘家得到這些禮物,要分給街坊四鄰。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來一個分一次,好不熱鬧。這也是女兒戀家的體現。有意思的是,因為古代婦女過年時,年初五之前是不能出門,所以女兒拜完年之後,天黑之前就要回到婆家。破五之後,宅了幾天的婦女,終於可以出門。拜長輩、走親戚、訪故友,拜年賀喜,歡聲笑語。

東漢時期形成的元宵節習俗,流傳至今,頗受關注。現在的元宵節,是指正月十五,表示春節臨近尾聲。然而歷史上的元宵節,並不一致。唐朝時,「上元前後各一日」,宋朝又增加了十七日、十八日兩天,明朝的元宵節甚至從年初八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八,清朝時,官方不再舉辦燈會,民間依然有各種燈會,時間縮短到五天。在家吃元宵,出門看花燈,為春節畫上圓滿的句號。

古代春節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須了解的習俗 歷史 第9張

春節年年有,古今各不同。如今,物資條件相對比較豐富,貼春聯、放爆竹、拜年、吃元宵等習俗,依然和古代相似。不過,現代過春節關注的是自身感受,古代過年時,在祭祀、拜年時,更注重儀式感。家人在一起玩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遊戲,更具有娛樂性。親朋拜年,主人必備豐盛酒宴款待,更有節日氣氛,與現在相比,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

……………………….END……………………….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

古代春節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須了解的習俗 歷史 第10張

古代春節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須了解的習俗 歷史 第11張

古代春節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須了解的習俗 歷史 第12張

古代春節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須了解的習俗 歷史 第13張

古代春節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須了解的習俗 歷史 第14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