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作者:計白當黑 校正/編輯:莉莉絲
全 文 約 2300字
閱 讀 需要 7分鐘
在《西遊記》中,每逢唐僧師徒四人遭遇困境,孫悟空就會施法念咒,召喚土地神出現,打探當地的「網紅熱搜」。實質上,土地神是級別最低的神仙,而且「百裡不同俗」,他的家族龐大,神力有限,不過,土地神卻在古代得到了皇帝配饗和百姓供奉。他比人們想像的更有能耐。
上圖_西遊記中的土地公公
-
土地崇拜 由來已久
土地神是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他最早稱為「社神」, 《公羊傳》註曰:「社者,土地之主也。」《說文解字》指出:「社,地主也。」東晉文學家幹寶《搜神記》中,講述蔣子文自稱土地神的橋段成為歷史上最早關於土地神的記載。日本學者窪德忠由此判斷社神崇拜歷史悠久,起源於三世紀前半葉,盛行於五世紀,普及於七世紀,民俗形成於十四世紀。
《禮記》對社神祭祀有著明確的規定:「為群姓立社曰大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
漢朝學者應昭在《風俗通史》中,對社神祭祀的等級差別做出了解釋:「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報功也。」社神崇拜發展至清朝,學者翟灝在《通俗編》中記載:「今凡社神,俱呼土地。」於是,便有了現在的土地神。不論是國家和百姓,對土地的渴望演變成精神的信仰。
上圖_清朝紙馬土地神
-
趨吉避兇 崇尚生命
在民間,土地神作為一方水土的管理者和保護者。在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的古代,土地收成的豐欠維系著百姓生存質量的高低。百姓的普遍心願化成實際行動,民間社祭屢見不鮮。除了掌管年景的職能外,土地神擔負著保境避災的重大責任。國家對土地神的崇拜有一整套流程和規則。
當敵人侵襲時,國家組織戰爭動員,舉行祈社儀式是必不可少的。《周禮》有雲:「有寇戎之事,則保效祀於社。」戰爭中,軍隊建有軍社,用來激勵士氣。《周禮》亦雲:「營軍之壘舍,量其市州塗,軍社之所裡。」
上圖_清末時期,新年前夕的土地神祭祀.祭品有烤雞,酒,油,茶,糕點等
自周朝始,土地神賦予了審判罪犯的功能,後世延續了這一傳統。《舊唐書》中,先後有吳元濟、秦宗權等八人「戳命於社」。戰爭結束後,朝廷還要進行告社儀式,感謝土地神保佑戰爭獲勝。顯然,土地神儼然成了戰爭結果的主宰者。
相較戰爭,自然災害同樣來勢兇猛。受知識水平的局限,地震、水災、旱災、火災和日食發生時,百姓唯有祈禱土地神的庇護了。《周禮》坦言:「國有大故天災,彌祀社稷禱祠。」不僅如此,清朝甚至流傳著「土地靈則虎豹不入境」的俗語,起到了安撫人心的重要作用。土地神對生命的尊重和守護,贏得了國家和百姓的擁戴和愛護。
上圖_《周禮》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
-
鑒證監督 不可或缺
土地神肩負著監督社情民意的職責。在古代,人們常在土地神前盟誓,表達對誓言的重視。《左傳》記錄了魯國陽虎曾「盟三桓於周社,友邦人於亳社」。黃梅戲《天仙配》中,土地神在樹下為董永和七仙女征婚。南朝祖沖之所著的《述異志》裡,郭凝違背在土地神面前的盟誓,「為社神所責,心痛而絕」。
百姓對心存公正的土地神充滿敬意,從而將一些為人正直的人奉為土地神。西晉陸雲為官盡職,斷案「神明」,百姓將其奉為土地,南梁沈約貴為高官,仍堅持每年回鄉祭奠父親,被當地普淨寺奉為當地土地神。由此可見,土地神在百姓心中就是公平正義的化身,道德模範的象徵。
上圖_清朝土地爺造像
-
子嗣傳承 國家所系
子嗣繁衍同樣是土地神的神職之一。人丁興旺,關係到國家徭役賦稅的主要來源,也維系著家族繁榮興旺的血脈傳承。《禮記》明言:「仲春之月,擇元日,命民社。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天子親往,後妃率九嬪禦,乃禮天子所禦,帶以弓韣,授以弓矢,於高禖之前。」高禖是指古代的生育神,天子和妃嬪借社祭之時,祭拜高禖,暗有祈求子嗣的意義。
上行下效,民間效仿天子的做法,將土地神視為賜子神明進行祭祀。《中華全國風俗志》中,記錄了江蘇儀征的求子風俗:「二月初二日,土地神誕辰。紙紮鋪剪紙為袍而粉繪之,人家賈以作供,大街小巷供當方土地。張多燈於神前,人竊其燈以送婦人不育者,茍懷孕,則來年誕辰一以奉十,而還燈於神前。」求子民俗的發展,增加了土地神在百姓中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上圖_《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
-
報喪送魂 告慰亡靈
古代土葬習俗,使土地神承擔著報喪送魂的職責。《楚辭》有雲:」君天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約。」土伯指的是土地神。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寫的志怪小說《幽冥記》稱:「晉巴丘縣有巫師舒禮,晉永昌元年死,土地神將送諸太山。」太山是泰山,民間認為這裡是魂歸之處。
不但是小說,地方志裡也有土地神送魂的記載。如河北《武安縣志》:「俗稱裡社之神曰土地,人死,往其廟押魂。」遼寧《海城縣志》:「土地,即古之社神,俗謂土地為冥間地保,凡亡者皆歸此處,故表事報廟送行,皆在土地祠。」從生到死,百姓始終離不開土地神的掌管,足以說明他的存在價值。
上圖_民國鄉村的土地廟
-
民俗文化 經久不息
事實上,無論貴賤,對土地神的崇拜始終如一。南梁學者宗懍所寫的《荊楚歲時紀》中,詳細敘述了南朝民間的祀社:「社日,四鄰並結宗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享其胙。」不僅普通人家如此,官宦世家更加隆重。《北史·李士謙傳》顯示:「李氏宗黨豪盛,每春秋二社,必高會極宴,無不沉醉喧亂。」
唐朝時,民間將「祀社」叫做「社會」,詩人張演用「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的詩句,描寫社會這天人們縱酒歡慶的景象。北宋的「社會」還有歌舞雜技助興,好不熱鬧。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雲:「社日令男女輟業一日。」說明當時人們在社日放假,以示慶賀。魯迅筆下的《社戲》描寫了清末農村祭社唱戲酬神的場景。娛樂大眾和親睦鄉鄰是民間土地神信仰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上圖_《遵生八箋》是養生專著。明·高濂撰
土地神不僅關係到百姓的溫飽,還與國計民生有著密切關係,真是小神仙大作為。韓愈有詩雲:「白布長衫紫領巾,差料未動是閒人,麥苗含穗桑生椹,共向田頭爍社神。」對土地神的愛戴之情溢於言表。時至今日,一些地方仍然保留著祀社傳統,足見其生命力的旺盛。
參考資料:杜正乾 《中國古代土地信仰研究》
更多精彩 點擊觀閱
1.為什麼古書畫上,總會有很多印章和題字
2.有不少國家丟了自己歷史上的首都,都是如何丟的呢
……………………….END……………………….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帳號【歷史大學堂】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臺
你「在看」了沒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