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花200萬,實習薪水1300:沒什麼,很正常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新聞鏈接

最近一篇《濟南市民賣大明湖畔小院供女出國留學,回國卻難工作》的新聞走紅,賣掉了大明湖畔的小院,花費了約200萬學費,去澳大利亞留學的濟南女孩曉曉(化名),回國後的實習薪水只有1300塊。

2013年,高中畢業的曉曉(化名)去到澳大利亞開始了自己的留學生涯。曉曉說,當初出國也是迫於自己的高考成績一般。按照估分,上本科很有難度,因此從高三開始,就準備出國事宜。在澳大利亞讀完了本科後,曉曉考入了昆士蘭科技大學攻讀傳播學碩士。

原本以為「出國就鍍一層金」,但是事與願違,回國之後的曉曉才發現,未來看似金光大道,但是不知道如何走下去,眼前無從下腳。曉曉出國5年,學費加生活費大約花費200多萬人民幣,雖然200萬在現在已經算不上一筆巨款,但以薪水計算想要「回本」,卻不啻於一筆天文數字。

對這件事,你怎麼看?

留學花200萬,實習薪水1300:沒什麼,很正常 留學 第1張

留學花200萬,實習薪水1300:沒什麼,很正常 留學 第2張

光明觀點:

海歸實習薪水1300,平常心看待就好

留學花200萬,實習薪水1300:沒什麼,很正常 留學 第3張

作者:朱昌俊

其實,拿這個案例來論證海歸貶值,並不算太恰當。要知道,所謂的薪水1300,實際上是實習薪水。熟悉業內情況的人應該清楚,這在國內傳媒業並不是多麼不堪的實習待遇了。當然,其海歸身份並沒能獲得特殊優待,可能也是事實。而這,恰恰揭示了某種現實,即海歸的價值正在被重估,並且愈發趨於理性。

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隨著社會開放度的提升,過往的「海歸崇拜」降火有關,也因為不同層次的海歸數量增多,讓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海歸與海歸之間是存在著很大差異的。事實上,此前媒體的調查就顯示,不少人出國留學,只是為了逃避國內的高考。那麼,這部分人在留學階段若缺乏足夠的能力提升,僅僅是借助不菲的投入在海外逛一圈、混一張文憑,當然無法承載對高薪的期待。

這再也不是那個靠著海歸身份就能夠自動收割高薪的時代。這種學歷價值理性的回歸,其實並不特指海歸,即便是國內的名校畢業生,除了一開始可能在求職階段多了一塊敲門磚,職場的晉升和發展空間,最終也多還是得靠個人能力。學歷的鍍金效應正在下降,這是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的現實。

習慣於直接拿留學生的教育投入與薪水回報作直接對比,並以此來衡量留學的「性價比」,也透露出我們對於教育價值的認知還是過於功利。的確,教育作為一種投資,重視投入產出難以避免,但問題是,計算教育的投資回報,如果僅僅是看薪水這一個指標,是狹隘的,也是對於真正教育價值的扭曲。

留學花200萬,實習薪水1300:沒什麼,很正常 留學 第4張

即如這起事件中的當事人所言,「經過了在國外的錘煉,我覺得我的抗壓能力、學習能力都在這幾年里得到了培養。這些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而且國外見識更是無價的,留學經歷讓自己看問題的角度更多元,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也不一樣。」也就是說,教育作為一種經歷,它的最重要價值應該體現對於人的全方位塑造,是作用於「人」的發展,而薪水僅僅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不管是看待留學價值,還是一般的教育作用,都應該意識到這一點。

類似的留學生故事,近幾年被密集關注,與海歸的大規模回流有關。這是過去多年來中國的海外留學熱的一個自然結果。除了要正視海歸價值被重估的現實,看待這類現象時,社會也應該警惕兩個方面的傾向。

一是,將部分海歸的「泯然眾人矣」,當作最新的「讀書無用論」的新證據;二是,海歸回國「遇挫」,不能把改善的希望過度寄望於「繼續深造」。此前的媒體報導就顯示,近年來國內的考研熱,有相當部分人只是為了逃避就業。如果以為只要拿到一張更高的文憑,就能夠想當然的獲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薪水,這與希望海歸回國就能夠拿到高薪,其實是同樣的邏輯。當學歷的鍍金效應式微,每個人都應該更「誠實」的面對自己。正視自身短板,規劃好職業方向,或許比盲目的繼續紮進「刷學歷」之路更顯重要。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融媒體中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本期編輯:常瑩 孫岱

留學花200萬,實習薪水1300:沒什麼,很正常 留學 第5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