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南懷瑾國學智慧
早上六點半 品讀國學經典
關注
前兩天看到這樣一個新聞,光標題就讓人震驚——「留學兩年敗光200萬,22歲男生要奶奶喂飯!」
(1)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主人公晨宇從小父母離異,母親劉女士和父親寧先生各自組建了新的家庭,晨宇由奶奶撫養。
晨宇本身就是奶奶家的獨苗兒,奶奶又覺得大孫子因為父母離異而受盡了委屈,決心從此不會再讓寶貝孫子難過受傷,可以說是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
父母也因自己造成的一連串家庭變故對晨宇心懷愧疚,於是對孩子更加有求必應,孩子一旦有任何物質上的需求,無論是夫妻倆還是奶奶,都會想方設法地滿足他。
在晨宇成長的過程中,老師發現他在學校沒有朋友,少言寡語,成績也一直不太好,於是請來了晨宇父母進行溝通,但他倆從未將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放在心上。晨宇就在這樣物質享受極盡豐富、交際能力極度匱乏、處世教育幾乎喪失的環境中慢慢長大。
到了晨宇高二的時候,母親劉女士的年薪已經有了幾十倍的增長,她分析了兒子的學習成績,決定送他出國留學。
結局就和文章開頭的標題一樣:
一是晨宇的性格更加孤僻了,玩遊戲成了他打發時間的唯一工具;
二是晨宇從小沒有金錢觀念,更不懂什麼是節約,他在國外的兩年,最少揮霍了200萬元,結果卻連預科的畢業證都沒拿到;
三是晨宇徹底與社會脫軌淪為「巨嬰」,輟學回國後的他,天天宅在家玩網遊,吃飯是奶奶送到眼前,甚至一口一口喂,和母親的聊天記錄里除了轉帳幾乎就沒有其他內容了。
22歲,同齡人或步入社會賺錢自給,或鑽研學術海外鍍金,而這個新聞的男主,從小好吃好喝的被伺候著,所有要求都能及時得到滿足,成年後,有手有腳的他卻無法自食其力,甚至連吃飯都要喂,問題究竟出在了哪?
(2)
家庭破碎,陪伴缺失
每一段婚姻的破裂最先受到傷害的都是孩子,因此從小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影響是毋容置疑的。
一項對541戶離異家庭的調查顯示:有61.42%的父母離異後產生了心理失衡現象,調查同時反映在這些家庭中,孩子心理不正常的占了73.58%。不正常的心理現象主要表現為喜歡孤獨、悶悶不樂、煩躁、易怒、冷漠、自卑、逆反心理等等。
上述這些不正常的心理現象與晨宇的表現高度重合,但和大多數離異家庭一樣,晨宇的父母並沒有把兒子的情緒變化當回事兒,甚至在老師提醒之後也毫不在意,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創傷。
其實家庭破碎只能說是晨宇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的一條小小引線,很多離異家庭的孩子也能與自己和父母和解,最終健康快樂成長,也有健全家庭的孩子從小過得如單親一般,直至釀成大錯。這其中的關鍵點就在於——父母能否真正地陪伴孩子。
前段時間,成龍的自傳《成龍:還沒長大就老了》英文版在全球發售。別人的自傳發布多是被讚譽,而成龍的自傳一出,無論是外媒還是國內的許多自媒體,對他的筆伐口誅數不勝數。
除了那些鶯鶯燕燕、紙醉金迷與年少輕狂之外,最令大夥兒氣憤的就是成龍養育兒子的方式,被戲稱為「詐屍式」育兒。
在幾年前的《魯豫有約》上成龍就說過,有一天自己破天荒地去接兒子房祖名放學,但等到學校的人都走光了,還是沒見兒子出來。
後來才知道,當時的房祖名已經上了中學,而成龍去的是小學。
他居然連自己的孩子上的是小學還是中學都不知道。
在自傳里,成龍自曝在房祖名只有兩歲的時候,在自己與林鳳嬌吵架的過程中,兒子踢了自己兩腳,成龍暴怒地將他重重摔下,又掐著他的脖子一把扔了出去,想像一下武打明星的臂力,被扔出去的兒子死死陷在了房間另一頭的沙發里,林鳳嬌嚇個半死。
缺少了父親的關心與陪伴,房祖名性格孤僻,不止結交損友,甚至還走上了吸毒的不歸路。
「養不教,父之過」,作為一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演員,成龍在事業上是成功的。而作為一位父親,成龍完全不合格。
晨宇的父母也是一樣,母親劉女士一心撲在工作上,十年間年薪從幾萬元飛越到七八十萬元,但蒸蒸日上的工作並不能融化兒子那顆因極度缺乏父母的陪伴與交流,又伴隨著他們離婚與再婚去撕裂、再撕裂,最後冰凍起來的心。
作家清風老師曾經說過:「沒有非掙不可的錢,只有眨眼長大的娃」。
盡管大家都知道,大多數父母賺錢也是為了孩子的將來,但早在多年之前,林則徐就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財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與其犧牲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賺錢給他,不如好好陪伴他、培養他,做到了自我價值的孩子,本身就是財富。
(3)
事事包辦,畸形寵愛
每個無法獨立的成年人,背後都站著包辦一切的父母。
晨宇背後站著的,是因為離婚又各自組建家庭後,對兒子心懷愧疚而迫切想要彌補的父母。
他倆對晨宇有求必應,只要是孩子想要的東西,他們都會無條件滿足。
留學期間,晨宇不懂賺錢的辛苦,更不懂什麼叫做節約,想回家就回家,僅路費一年就要花費10多萬,兩年多時間花費的200萬其實是家人咬緊牙關擠出來的。玩遊戲時,因為電腦配置不夠導致不能過關,他會立即給媽媽發微信:「給我1萬元,換電腦。」
除了父母之外,另一個使晨宇成為「巨嬰」的重要幫手也不能不提——他的奶奶。
奶奶寵孫子其實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但畸形的寵愛只會使孩子精神上極度依賴,難以獨立。
據回憶,有一次奶奶看到5歲的外孫女因為餓,吃了一片晨宇的麵包。她二話沒說就起身出去又買了3袋。當時奶奶老寒腿犯了,正臥病在床,外面還下著鵝毛大雪。奶奶的想法是:孫子的東西,誰也不能碰。
時至今日,奶奶依然不厭其煩地給晨宇喂飯。
這樣的事事包辦、畸形寵愛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
一位媽媽帶孩子去配眼鏡,當媽媽遞眼鏡回執單的時候,不小心擋住了兒子的手機,妨礙了兒子玩遊戲,兒子瞬間暴怒,對著媽媽的頭就是一通暴打。
赴日留學5年的25歲青年,對前來接機的母親連刺9刀,使其生命垂危,僅僅是因為他覺得母親不能滿足他在日本的開銷。
山東濰坊一位年過七旬的李阿婆,天天奔走街頭不斷找路人搭話,希望他們能幫自己的兒子找一份工作。據了解,李阿婆是印染廠的退休工人,老伴已過世,她和兒子就靠每月3000元的退休薪水生活。她說兒子已經在家待了20多年,曾經當過一段時間保安後又不想幹了。
無數觸目驚心的事實都在告訴我們,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成年後依舊對他們百依百順,堅持著沒有底線的嬌慣與寵愛,不但無法使孩子對你保有感恩之心,反而會讓他們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一旦不如意,擦槍走火在所難免。
正應了劉墉說的那句話:「多少孩子既想要美國式的自由,又想要中國式的寵愛,卻沒有美國式的獨立,又失去了中國傳統的孝道。」
物質上啃老,精神上未斷奶,這就是晨宇的家人為他種下的惡果。
(4)
真正合格的父母:先親密,再分離
教育學者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寫道:「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若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份,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
回顧晨宇的故事,在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里,他們忙於分手、成家與工作,即使有物質上源源不斷的支持,依然無法彌補孩子的心靈空缺,親密關係一直沒能建立起來。
而在孩子成年後,父母和奶奶始終任其依賴,久久不願放手,適齡孩子本應擁有的獨立意識在晨宇這里全然喪失,家長惶惶終日,孩子碌碌無為。
檢驗父母是否合格的標準很多,但其中肯定有這樣一條:你的孩子長大後能否適應社會?
就像上面尹老師所說,為人父母,需要在孩子幼年時期對其處處呵護、時時陪伴,為他提供良好的氛圍、舒適的環境,更重要的是要向他傳授人生的經驗、處世的道理。
但總有這麼一天,孩子得獨自面對社會,肚子餓了自己做飯,沒有錢了自己去賺,頭疼腦熱自己去看,家長依然可以站在孩子背後,但頂多提醒一句:快下雨了,記得帶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