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公元200年,孫策死去,孫權繼位,廬江郡叛離其治下,孫氏只剩五郡之地(丹陽、吳郡、豫章、廬陵、會稽),而孫權歷經二十年時間,將地盤擴張到揚州、交州、荊州的三個州,原東漢末年十九個郡的地盤。
更重要的是,他又通過大規模清剿和同化山越人,將江浙、江西和福建地區徹底本土化,同時初步開始了對嶺南地區的開發,隨著轄域內人口戶數大量增加,因此又新設了14個郡,國土總計三十三個郡。
比如福建地區就從東漢時的「建安縣」變成了建安郡;江西地區在東漢時的一個「豫章郡」,孫策分置廬陵郡後,又新設了臨川郡和鄱陽郡;從會稽郡分置出臨海郡,管轄浙南地區;湖南地區分置出衡陽郡、湘東郡;嶺南地區拆分出高涼郡(今茂名市)和珠崖郡(今湛江市)。
揚州:吳郡、丹陽郡、會稽郡、豫章郡、廬江郡、廬陵郡、(鄱陽郡、臨川郡、建安郡、臨海郡、新都郡、薪春郡、毗陵郡)荊州:江夏郡、南郡、長孫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建平郡、宜都郡、衡陽郡、湘東郡、臨賀郡)交州:南海郡、蒼梧郡、合浦郡、鬱林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高涼郡、珠崖郡、)
孫權即位時疆土:
孫權稱帝時疆土:
要知道,當時江東地區地廣人稀,生產力水平低下,根本不具備以此為根基,去統一天下的條件。
此時的中國人口密度,可以參考下面這張漢朝州郡圖,一個郡的顏色越深,代表人口密度越高,生產力發達,人力資源豐富;一個郡的顏色越淺,代表人口密度越低,生產力水平低下。
漢朝各郡人口密度
益州精華首為蜀郡,次廣漢;荊州精華首為南陽,次為南郡;揚州精華為淮南的九江、六安(東漢合併入九江),次為廬江;也只有這幾個州郡的戶口數和繁華程度,能勉強和中原各州郡相比。
而東吳的基本領土,是江南的吳、丹陽、會稽、豫章四郡,還有個廬陵,是從豫章郡分治出來的,而廬江郡只得了沿江一小塊。至於今天的福建省一帶,當時只在會稽郡下設置了一個建安縣,根本就是力量真空。
孫權即位時的這些地盤,也就和益州的巴郡、漢中;荊州的荊南諸郡一樣,看著地方大而已,以人口和開發度而論,也就比南中、嶺南這些蠻荒之地強得有限,和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區,決不可同日而語。
這還不算,在曹魏和東吳的常年戰爭中,曹操下令把原本繁華的淮南地區,徹底搬空成了無人區,一如他們對付蜀國,搬空漢中郡一樣。
所以:當任何君主的領地一大半還都是野人和荒地的時候,他也會繼續對如何征服整個天下這種雄(好)心(高)壯(騖)志(遠),興趣乏乏。
很多人先入為主地接受了「三分天下曹孫劉」,將孫權當成定要和曹操、劉備逐鹿天下的對手,所以當然覺得他的行事作風,戰略方針,毫無爭奪天下之志,令人失望。豈不知相比衣帶詔、斬車胄後,劉備和曹操已是不死不休;孫權和曹操從來並無不可解的利害衝突。
曹操在赤壁之戰前,是否真有立刻以武力征服江東的計劃?只怕未必。他連荊州也才剛剛到手,遠談不上統治鞏固。
因此《程昱傳》表彰他有認為孫權聯合劉備反曹的先見之明,亦等於說曹營其他智者,包括荀彧荀攸在內,包括曹操本人在內,都認為孫權會和公孫康殺二袁一樣,殺了劉備這個頭號反賊,獻其首以歸附中樞,才對此盲目樂觀。
《武帝紀》談及赤壁之戰,之所以只提「與備戰」,說白了不過是此時信息不對稱,曹操只是虛言恫嚇,沒有當真以孫權為對手,還以為自己僅僅在和劉備軍作戰。
因為有之前曹操認可公孫氏割據遼東四郡的先例,揚州菁華之地本在淮南,孫氏占據的江東六郡同樣是貧瘠偏遠的化外之地。
如張昭等東吳文臣,會相信孫權表面臣服,綁送劉備或斬其首級給曹操示好,曹操會同樣允許孫權名義上歸附,合法割據江東,也在情理之中。所以曹操赤壁戰後的後悔,正是沒想到孫權是吃軟不吃硬的人,虛言恫嚇「會獵江東」,卻起了反作用。
其後曹操主力和孫權糾纏十年,在淮南地區多次大戰,對雙方都是得不償失,反讓劉備趁機西進做大。等到曹操一旦放棄武力統一計劃,同意認可孫權割據江南(荊州牧),封高官(驃騎將軍)賜顯爵(南昌侯),孫權就求之不得,上表稱臣了。
此前孫權聯合劉備的十年反曹戰爭,不如說也正為以戰促和,逼迫曹操代表的大漢王朝中樞,認可他的合法割據地位的因素更大。
等到關羽打殘了曹仁軍團,殲滅了於禁軍團,拿下襄陽,圍困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時;
從孫權這邊的角度,便是看到關羽此時已手握襄陽和江陵兩大戰略要地,本身又是精通水軍、熟悉荊州地理水文的天下名將。如果等他消化完於禁的3萬降卒,再加上3萬野戰精銳,原有荊州留守軍數萬,這可是一只接近10萬人、水陸兩棲的重兵集團。
那麼接下來,在得到劉備在蜀中財力物力的充分支援的情況下,誰知道關羽統帥的大船巨艦,會不會一鼓作氣順江直下?
所以,在這個巨大威脅剛要形成雛形的關口,孫權就打蛇打七寸,白衣渡江襲取荊州,不但斬殺關羽杜絕後患,還通過閃電戰,把於禁部3萬降卒、關羽野戰軍3萬、留守軍數萬,一股腦打包全給吃掉了,而自己損失微乎其微。對人口資源匱乏的江東來說,哪怕接下來的夷陵之戰打輸,把半個荊州再還給劉備又如何?單單這一票十萬人口的買賣,也是賺了大的。
整個孫權統治時期,東吳不斷派出海船艦隊去台灣、去海南、去東南亞,首要目的都是為了搜刮人口。幾乎每個東吳將領的個人傳記,都在拼命打山越,刷蠻族,無非就是抓野人來掠奪人口。
孫權更公開鼓勵麾下將領通過脅誘、俘獲、招募,將山越和其他蠻族「強者為兵,羸者補戶」,化為自己的私兵部曲。有如此好處,東吳將領們當然積極踴躍,樂此不彼,戰鬥力遠遠強於去合淝「例行公事」性質的武裝遊行。
【遂部伍東三郡,強者為兵,羸者補戶,得精卒數萬人,宿惡蕩除,所過肅清。】
ps:東吳私兵部曲情況:陸遜約4萬人,諸葛恪約4萬人,全琮約3萬人,賀齊2萬餘人,張承1.5萬,凌統萬餘人,孫瑜萬餘人,魯肅萬餘人……(陶元珍先生的《三國吳兵考》)
這場對山越戰爭持續了數十近百年,最後初步解決問題的諸葛恪,三年時間收服了山越四十萬眾,並挑選其精壯,得到四萬甲兵,孫權大喜過望,終於在臨終前立他為首席托孤大臣,以賞其功。
諸葛恪的回報,是在東興之戰率四萬吳軍,大破後來的「晉文帝」司馬昭率領的魏軍七萬人,斬首數超過四萬,繳獲魏軍車輛、牛馬、騾驢等數以千計,資材甲胄堆積如山,幾乎打崩了魏國整個東部防線。魏國遭遇了這場其國史上最大慘敗後,甚至因為傷亡實在慘重,不得不因此更改了喪葬制度,影響持續後世百年。
因此,可以說作為一個精明的現實主義者,比之從貧瘠的江東去幻想天下,孫權的選擇是腳踏實地,盡可能多地擴大實際控制的領土和人口,事實上他已經做得足夠成功。
至於如何一統天下?全寫在和蜀漢那張極有「黑色幽默」性質的平分天下的「漢吳盟書」上了。比起「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諸葛亮,孫權對他的高遠志向固然是欽服有加,稱讚盟友是「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
然而他心里真正想得更多的,大概也就是地盤大一點是一點,割據長一年是一年吧。
野史記載了一樁軼事,就是孫權稱帝時,請人卜算東吳帝國的壽命,得知尚有五十餘年時,孫權並非勃然大怒,並非茫然若失,而是心滿意足,甚至有點喜出望外。
這也是標準的承襲兩漢人士的客觀務實和達觀思想,不止是孫權,不止是北方他的「好筆友」曹丕,公開放言「自古無不亡之國」。
即使雄才大略如漢武帝,對劉漢江山也一樣就是「別在我父子手里亡了天下,那就很好」(【自古以來,不聞一姓遂長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的態度。
【群臣進曰:「漢應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孫孫,萬世不絕,陛下安得此亡國之言,過聽於臣妾乎?」上曰:「吾醉言耳。然自古以來,不聞一姓遂長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
所以,作為中國歷史上對抗中原大一統王朝的割據江南第一人,首開數千年青史之先河,孫權已經完成得足夠出色了。
孫權和他的子孫還有部將們,通過近百年的不懈努力,將江南地區的原住民山越族大規模清剿與同化殆盡後,由此也將秦漢時期尚是被蠻夷重重包圍,一個個漢人聚集區星羅棋布的江南,真正變成了漢民族牢不可分的本土,為東晉永嘉南渡後華夏文明的火種得以延續,留下了一大塊肥沃豐饒的生存空間;一如東羅馬帝國與君士坦丁堡之於歐洲文明的巨大意義。
憑借屠滅山越、將江浙和福建地區徹底本土化,首次遠征台灣等功績,孫權也無愧為整個漢末三國時代,對中國領土版圖貢獻最大的歷史人物之一,稱得上一句:遺惠後世,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