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因為「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被借到日本展出,顏真卿(709—784)這些天在民族主義的裹挾下,著實火了一把。
該說的,不該說的,大家都說了,我們今天就聊點不一樣的,聊一些細思極恐的秘聞和推斷。
▲東京國立博物館關於《祭侄文稿》的展覽海報。
一
現代人給顏真卿打標籤,會用到很多斜杠,但第一個斜杠之前的標籤一定是「大書法家」。
然而唐朝人不這樣定義顏真卿。
顏真卿生前與身後很長一段時間,並不以書法出名。說得難聽點,他的書法在當時不算入流。
在顏真卿之前,初唐的虞世南、歐陽詢和褚遂良,屬於生前死後書法都很知名。然後是顏真卿拜為師傅的張旭,醉酒時以頭髮濡墨而書,寫出來的草書被當做「神品」。
到了顏真卿同時代,最有名的是徐浩。
盡管今天很少人知道徐浩其人,但在公元756年以後,他是最高統治者認可的禦用書法家,長期獨步天下。皇帝的詔令,基本都是他寫的。他也因此獲得無與倫比的寵遇。
再之後,書法界是柳公權的天下。雖然現在我們以「顏筋柳骨」並稱,但若論生前之名,說句冒犯的話,顏真卿可能連給柳公權提鞋都不配。
因為柳公權生前書名之盛,十分罕見。罕見到什麼程度?公卿大臣死後立碑,如果請不到柳公權寫碑文,人家會認為子孫不孝。
而顏真卿,在書法界真正看得起他的人,恐怕只有他自己。
宋代書法家米芾說過,顏真卿經常叫家僮將自己的書法作品刻成碑。這說明顏真卿對自己的書法相當自負,是想傳之後世的。
事實上,作為書法家的顏真卿受到追捧,是北宋以後的事。此時距離顏真卿去世,已經過了300年左右。
最早力挺顏真卿的知名人物是歐陽修。歐陽修對顏真卿不吝讚譽,說他的書法就像忠臣烈士、道德君子,「不襲前跡,挺然奇偉」。
歐陽修之後,以蘇軾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是顏真卿的鐵粉。通過這個圈子擴散出去,影響有影響力的人,顏真卿在書法史上的崇高地位逐漸被確立下來。其中,最典型的言論出自蘇軾本人,他說:
「詩至於杜子美(甫),文至於韓退之(愈),書至於顏魯公(真卿),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蘇軾本人位居書壇「宋四家」之首,有他的加持和點讚,顏真卿想不火都難。
那麼,問題來了:字還是那些字,此前在書壇默默無聞的顏真卿,為什麼在北宋以後倍受青睞、鹹魚翻身呢?
▲顏真卿塑像。
二
現在,我們重新厘清一下顏真卿在唐代的真實地位。記住一點,顏真卿在世時並非以書法家,而是以忠臣聞名天下。
正史中關於顏真卿忠義耿介的事跡頗多。他身歷玄、肅、代、德四朝,德高望重而仕途坎坷。
他的真正出名是在安史之亂中。
當時,他在殿中侍禦史任上,因為不依附權相楊國忠,而被後者視作眼中釘。隨後遭到外放,去了平原郡當太守。
平原郡屬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的轄區。顏真卿到任後,已經預知安祿山準備搞事情,於是一邊派部將李平馳奏朝廷,一邊嚴令全城將士厲兵秣馬。
安祿山起兵後,河北諸郡紛紛陷落,地方官要麼掛冠遠遁,要麼望風而降。顏真卿首舉義旗,與時任常山太守的堂兄顏杲卿互為掎角之勢,堅決抗擊叛軍。附近十七郡受感召而響應,顏真卿被推為盟主,合兵20萬,有效地牽制了叛軍西進的進程。
史書說,唐玄宗聽到安祿山叛亂,相當慌張:「河北二十四郡,就沒有一個忠臣嗎?」等到李平趕到朝廷,玄宗大喜,對左右親信說,這個顏真卿是誰,為何替朕如此賣命?
很多文章解釋說,唐玄宗連顏真卿都不認識,說明他昏聵糊塗到了什麼地步。其實不是這樣,顏真卿雖然時年已40多歲,但他此前在朝廷中的官職並不高,加上他本人不是拍須溜馬之徒,皇帝不認識他也很正常。
而這恰恰證明,安史之亂時期是顏真卿成名的開始。此後,顏真卿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
當然,這一切都是以顏氏滿門忠烈為代價換來的。
為了爭取更多抗擊安祿山叛軍的力量,顏真卿不惜將自己年僅10歲的獨子,送去給平盧將領劉正臣當人質,以堅定後者起義的決心。
在這場戰爭中,顏家死於國難者三十餘人。直到叛亂被平定後,顏真卿才派侄子顏泉明前去收殮親人遺骸,歸葬家鄉,結果僅尋到堂兄顏杲卿的一只腳,以及侄子顏季明的頭骨。
顏真卿「撫念摧切,震悼心顏」。這段時間引發公眾關注的《祭侄文稿》,正是寫於此時,滿腔悲憤衷情,於處處塗改與枯筆處清晰可感。
顏真卿《祭侄文稿》,建議手機打橫觀看
▼
三
因為抗擊安祿山叛軍,顏真卿一夜成名,但並不意味著他下半生仕途順遂。相反,他的耿直清廉與世格格不入,所以一生橫遭六忌,謫遷五次。
從楊國忠、李輔國、元載、楊炎到盧杞,每一任權相都對他恨之入骨。皇帝在戰亂平息的時候,也不喜歡他這樣的忠臣。
唐朝軍隊收復長安後,奪權上位的唐肅宗李亨急於回京。顏真卿上表說,且慢,皇上應該築壇於曠野,東向哭三日,然後才能回宮。此舉是為了以儀式感來讓最高統治者吸取內亂的歷史教訓,但這提議顯然讓李亨很難堪。回京不久,新帝在大封功臣的同時,把顏真卿貶得遠遠的。
此後,顏真卿的仕途起落,基本上都是類似事件的反復重演。
表面上,是直言耿介、不愛站隊的顏真卿與當朝歷任權相合不來,因而遭到後者的構陷而仕途蹉跎;實際上,在皇權無遠弗屆的地方,最終能讓顏真卿起起落落的那個人,從來不會親自出面。
只有當戰亂再起之時,忠臣才會被重新惦記。
唐德宗李適即位第四年,公元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宰相盧杞建議說,顏真卿聲望卓著,讓他帶著諭旨到李希烈軍中宣撫,一定能不戰而平息叛亂。
當時顏真卿已75歲高齡,朝廷中人聽到這個餿主意均大驚失色,對盧杞欲假公濟私置顏真卿於死地的小算盤心知肚明。
在此之前,盧杞專權蠻橫,想把顏真卿從中央趕出去,顏真卿知道後曾找盧杞質問:「我常年被人排擠,現在年老體弱,要靠你庇護。當年你父親被叛軍所害,首級送到平原郡,我不敢用衣服去擦拭他臉上的血,是用舌頭舔乾淨的。如今,你竟然容不下我了嗎?」史載盧杞聽後慚愧下拜,但內心更恨顏真卿。
現在,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名正言順報復顏真卿的機會。
但就是這樣一個明擺著搞人身報復的建議,唐德宗竟然同意了。這只能說明,宰相對顏真卿太壞,但皇帝對顏真卿也不好。
原因如我前面所說,和平年代皇帝不會容忍一個四朝老臣在自己身邊指指點點。顏真卿一生堅守正義,不懂得裝蒜,最終被皇帝推入火坑也在意料之中。
這樣的例子很多。安史之亂中,那些再造大唐的功臣,不是被逼死就是被逼反,唯有郭子儀(點我閱讀)得到善終。不得不說,老郭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智慧,就像我們現在說的「求生欲很強」,而這是為人剛烈、不屑變通的顏真卿所沒有的。
總之,唐德宗同意將顏真卿送往李希烈軍中,恰恰擊中了顏真卿的軟肋——若是別人,明知此行兇多吉少,必定會以各種理由推脫不去,但他是忠臣,一生以忠義節烈自勵,就算是死,也會慷慨前行。
抵達李希烈軍中後,李希烈對顏真卿進行各種威逼利誘,許以宰相之位,要其支持自己的造反大業,結果被顏真卿破口大罵。
一年後,公元784年,李希烈命人將顏真卿縊殺。
四
又過了兩年,公元786年,李希烈死了,顏真卿的遺體被運回長安。唐德宗發現,死去的顏真卿對自己更有價值。
史載,唐德宗悲痛不已,廢朝五日,並親頒詔文,追念顏真卿的一生,說他「才優匡國,忠至滅身,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拘脅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實謂猶生」。極盡一切溢美之辭,去讚賞一個死去的忠臣。
顏真卿得到最高謚號:文忠。
吊詭的是,忠臣不得好死,儼然是歷史的定律。在顏真卿之前、之後,有不少個案證明了這一定律的正確性。
無情最是帝王心。唐德宗其實並不在乎一個老臣的橫死,他帶有表演性質的悲痛,以及授予逝者的所有哀榮,通通都是做給活著的人看的:你們都來做忠臣吧,朝廷不會虧待你們的。
歷史上的表彰忠臣,基本上是帝王術的一種實踐。但這還不是最可怕的真相,畢竟唐德宗對顏真卿前後態度迥異,稍有常識的人都能一眼洞穿其表演的本質。
真正細思極恐的是捧紅顏真卿書法的宋朝,皇權通過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權力分享,讓天下士人把原本極為稀缺的盡忠觀念變成一種整體的價值追求。在這以後,忠臣意味著對皇帝死心塌地地維護和支持,不管這個皇帝是明主還是暴君。
宋代以前,士人忠君的觀念實際上是很薄弱的。顏真卿以忠君為終生價值取向,在當時不能說沒有同路人,但畢竟不占主流。唐玄宗驚訝於顏真卿奮起阻擊安祿山,說我不認識他他為何替我賣命,表明君臣之間並無後世理解的絕對的權利與義務關係。
整個安史之亂中,為國盡忠的人並不多。與之對應的是,叛軍攻陷的城池很多,相當多的官員臨敵變節,為叛軍所用。士人忠貞死節的觀念非常淡薄。再後來,藩鎮割據局面出現,有很多落第的舉子或不得志的官員成為割據政權的幕僚,為他們服務。這些現象表明,唐朝士人並不把失節當成多麼恥辱的事情。
也就是說,忠君並非主流價值觀。權勢轉移之間,士人都跟著力量走:誰的力量大,我就服從誰。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開始清算戰時投身偽軍的士人,以及顏真卿死後,唐德宗利用他的忠臣身份大做文章,說白了都是皇權構建、宣傳和推廣忠君思想的一種努力。
很明顯,忠君觀念的普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唐代之後的五代,歷仕四個朝代、侍奉十個皇帝的不倒翁馮道,生前並未在忠君的道德問題上受到詬病,相反的,同時代人都說他有古人之風,深得大臣之體,對他極盡讚譽之辭。
▲司馬光像。
到了宋代,這一切才得到顛覆。從歐陽修到司馬光,都痛罵馮道「不知廉恥」「奸臣之尤」,盡管他在位時做過濟世救民的好事,但因為心中毫無忠君觀念,「大節如此,雖有小善,庸足稱乎」!
在宋代士大夫的眼里,忠君是大節,大節做好了,其他方面才能好;大節沒做好,其他方面再好,也不足稱道。
講到這里,大家應該知道顏真卿的書法為什麼在宋代開始受到追捧了吧。
沒錯,因為他是忠臣,大節無虧,所以他的字也是極好的。書品和人品,宋代以後在顏真卿以大書法家的形象崛起的過程中,起到了相互成全的作用。
相反,那些字寫得好,而忠君觀念貫徹不到位的書法家,比如宋元之際的趙孟頫、明清之際的王鐸,都因仕於兩代而在書壇受到長時間的貶抑。
很多人因為宋人的推崇而看到了顏真卿書法的精髓,卻看不到這背後是皇權對士大夫思想的規訓與滲透。宋代以後的封建朝代,尤其是明清兩代,皇權步步為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這與忠君思想被樹立為全體士人的「大節」,相輔相成,關係緊密。
毫無疑問,宋人借顏真卿的書法強調忠義節氣,重塑了士大夫的精神風貌,在長年累月與遼、金、蒙古的戰爭中,忠臣多而降臣少,盡顯士人的風骨。但其間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卻往往被忽略了:
一、士人官員都不惜代價成全自己的忠君之名,誰來像馮道一樣考慮百姓螻蟻般的安穩,誰來像趙孟頫一樣考慮中華文化的傳承?
二、對皇帝的盡忠與愚忠之間,時常僅有一步之遙,這一步的距離給了皇權控制思想和人心的充足空間,但王朝末期已經沒有人站出來好好反思「君輕民貴」的老問題了。
而這所有的一切,一生俯仰無愧於天地的顏真卿,顯然無法預見,更無法控制。
說到底,任何一個歷史名人,在他死後,都難免變成歷史權術的道具。人生不易死亦難,誰都不能例外。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記得隨手點個好看以示鼓勵呀~
參考文獻:
1.【美】倪雅梅:《中正之筆:顏真卿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楊簡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
2.嚴傑:《顏真卿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3.劉春山、景振東:《顏真卿之死》,《駐馬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
4.杜浩:《碑帖作為證據——以顏真卿道德形象的構建為話題》,《書畫世界》,2015年7月號
5.張傳旭、杜浩:《反差與誤解——顏真卿唐代書學地位的真實狀況》,《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