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短片,沒有一句台詞,卻暴露了中國式親子關係最大的謊言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這部短片,沒有一句臺詞,卻暴露瞭中國式親子關系最大的謊言

文/ 雯子

1

一部短片,不到8分鐘,一對母子,兩敗俱傷。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沒有一句台詞,卻把中國式親子關係描繪得淋漓盡致,發人深省。

短片中的媽媽,在喪偶式的家庭里孤獨地生活著,是那個幻化成了小男孩的包子拯救了她。

對包寶寶的到來她欣喜若狂,於是她對包寶寶愛不釋手。

她把所有的愛都給了這個包寶寶:親吻、餵食,洗澡,帶他逛街,陪他玩……

因為,在照顧包寶寶的同時,媽媽終於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找到了生活的樂趣。

可是,孩子總會長大,長大的孩子總會離開。

包寶寶長大了,他不想總和媽媽在一起,他有了自己的朋友,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秘密……

媽媽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她用盡一切辦法控制包寶寶,直到把包寶寶一口吃掉,這下,世間再無包寶寶,她們母子可以永遠在一起了。

這是愛嗎?媽媽認為,當然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們永遠不分離。

這是愛嗎?孩子認為,當然不是,如果你愛我,就該讓我往更廣闊的天空飛去。

這部短片,沒有一句臺詞,卻暴露瞭中國式親子關系最大的謊言

2

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

最近一期的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一播出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論。

在節目中,papi醬語出驚人,給出了獨立女性人生最重要的排序,結果引起一片嘩然:

自己>伴侶>孩子>父母

因為這個排序,現場的子女和爸爸展開了激烈地討論。

子女派幾乎都把自己放在了第一位,爸爸派堅稱自己不可能第一。

他們篤定地排了自己的順序:

孩子第一,父母第二,伴侶再往後排。

一直催婚的焦爸爸否認把自己的意願排在第一位:那是我的一個願望,沒有強加給她。

沉默良久的袁姍姍爸爸也說:我還是希望她能成家,如果堅持不結婚,那我也不逼了,只不過我到死都會有遺憾。

接著他重復了一遍:很遺憾地走就是了。

是的,我不逼你,但是我會死不瞑目。

這比真刀實槍地逼迫更讓子女們無法拒絕,如果拒絕了,那不就成不孝了嗎?

看到這里我們就發現:所謂的孩子第一,其實就是用愛為你細細地織一張網,將你囚禁其中,讓你無法逃脫。

無論是焦爸爸的堅決反駁,還是袁爸爸的「帶著遺憾離開」,都在傳遞一個信息——我那麼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

這部短片,沒有一句臺詞,卻暴露瞭中國式親子關系最大的謊言

3

我愛你,所以我們不分離

大人常借愛的名義,而強迫孩子和自己黏在一起,這也是親子關係中常見的謊言。

曾經轟動一時的楊元元自殺事件,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很細致地分析過她的自殺原因。

楊元元從大三起,楊母就和她住到了一起。

據悉,楊母只有五十多歲,身體健康,而且每個月有九百多元的退休金,更重要的是,楊母有單位宿舍可以住。

武志紅老師對楊母非要和女兒在一起的心理給出了一個專業的名詞——共生。所謂共生,就是指兩個人無法離開彼此,他們之間或許會有很多痛苦甚至是仇恨,但兩個人就是無法離開,而要緊密地,病態地糾纏在一起。

從楊元元的人生經歷來看,離開母親走向獨立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動力。高考時,她想考大連的學校,被母親以省路費為名改成了本地大學。

這種努力,楊元元試過多次,她曾兩次考上外省的公務員,但最後都沒去成。楊母說一是回為太遠,二是因為城市太小。

但也許真正的原因是,離開母親,去很遠的地方只是楊元元的夢想,而不想讓女兒離開自己,卻是楊母的夢想。

每一個孩子,都有過對獨立的渴望。可是,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獨立成功,而導致無法獨立的直接原因,就來自父母。

楊元元的夢想有大海般寬廣,但她真實的世界卻無比狹小,除了母親不再有其他。

父母和孩子黏在一起,通常情況下,都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因為獨立成長是源自生命的衝動。

父母嚴重地黏孩子,會造成很多惡果。最常見的是會阻礙孩子向外發展的動力,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需要,而停止了獨立成長。

這部短片,沒有一句臺詞,卻暴露瞭中國式親子關系最大的謊言

4

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尹建莉老師說:”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對孩子放開手,雖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卻是我們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我們和孩子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份,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就會越成功。

所謂”分離”,並不是慢慢放棄對孩子的關愛,而是慢慢調整關愛的方式。

沒有哪個母親會明確地知道應該從哪年哪月哪天哪件事上開始和孩子”分離”,就像她不會發現孩子哪年哪月哪天比她長得還高一樣。

成長變化伴隨著孩子的每一天,分離也伴隨始終。

從孩子脫離母體開始,整個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的脫離:

脫離乳房獨自吃飯,

脫離懷抱獨立行走,

脫離監護單獨外出,

脫離供養自己賺錢,

脫離支配發展自我,

脫離家庭組建另一個家庭——父母從第一親密者的角色中退出,讓位給孩子的伴侶和他自己的孩子,由”當事人”變成”局外人”,

最後是父母走完人生旅程,徹底退出孩子的生活。

作為已成年的子女,為避免父母對自己的過度包辦,參加工作後就應盡量獨立生活,成家後更應該避免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要對父母心存依賴,也不要被”孝”或”不孝”的繩索捆住。要堅定地拒絕父母跨界,但要溫和地抵抗。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願天下父母子女都可以健康、正確地相親相愛,享受生活。

這部短片,沒有一句臺詞,卻暴露瞭中國式親子關系最大的謊言

雯子:教育戰線上的孩子王,家庭陣地中的二寶媽,心中有夢想,眼里有亮光的中年少女。關注【雯子育兒】,更多精彩內容。